李席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反思“科学化”与超越“客观性”——中国近百年“历史艺术论”的考察
-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不仅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国际学术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历史艺术论即认为史学具有“艺术性”或“历史学是一门艺术”的理论。
自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后,出于对史学科学化的反思和新史学理论...
- 李席
- 关键词:学术环境审美价值
- 文献传递
- 历史主义与中国现代新史学,1902-1949
- 历史主义是基于这样三层预设的生命观、世界观及历史思维:人类生命的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其本质存在于它在过去时间的整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价值由其自身存在所规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个体之间既有区别...
- 李席
- 关键词:历史主义
- 文献传递
- 黄仁宇“大历史”的现代性解读——以《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为中心的剖析被引量:3
- 2010年
- 黄仁宇的资本主义研究,是其学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中,"技术"、"数目字"与"历史合理性"无疑是他解读历史的关键性话语。这种关键性话语不仅是其所论"资本主义"的核心内涵,而且构成了其"大历史"的一种现代性解读模式,即以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参照来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并做出"历史合理性"的解说,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经验论。
- 李席
- 关键词:黄仁宇资本主义大历史
- 从史学“两重性”到“四分层”——论新时期史学本质问题的“分层思考”被引量:2
- 2009年
- 新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在有关史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上,从何兆武先生的史学"二分法"到张耕华教授的史学"四分层",这实质上形成了一种关于"史学本质"问题"分层思考"的研究模式,从而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分层"正是为了探究"历史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但这必然引出的问题是:史学各分层上的知识本质和认知形式的不同终究要依据什么判断标准来划分?因此,关于史学本质首先应探讨的是其判断标准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将史学本质问题说清楚。
- 李席
- 论历史知识生成及性质判断上的二元对立被引量:2
- 2011年
- 长期以来,关于史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认识存在着一种知识实在论的误导,即认为历史知识的性质是某种既定事实的客观性,只是有待人们去探索和揭示,并最终能够认识它。然而,历史知识在生成和被接受过程中,却表现为一种不断"异化"的特征:在由个人生成中,体现的是不同知识属性;而在社会生成上,则表现了对知识接受者的依赖性。事实上,从这一全部过程来看,关于历史知识性质的判定更取决于后者对它的重新规定。
- 李席
- 关键词:知识生成二元对立
- “大历史”与“整体史”——黄仁宇学术思想的一个渊源问题被引量:7
- 2008年
-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一种经验历史哲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深受法国年鉴学派尤其是布罗代尔"整体史"与"长时段"理论的影响。黄仁宇学术思想受其影响主要来自纽约、哈佛与剑桥;其中,哈佛学派给了黄仁宇反面的激励,而剑桥学派则让他受益匪浅;另外,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也与这一时期年鉴新史学的转型有关。具体而言,这种影响可归为两点:一是宏观视野和整体思维融入大历史之中,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
- 李席
- 关键词:大历史观整体史观黄仁宇布罗代尔
- 科学话语下的史学艺术论——1950~1980年代大陆史学观念探颐
- 2013年
- 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化唯物史观全面主导中国大陆史学界,历史科学话语取代了史学自身的理论思考。这种状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生转变,其间个别学者试图从美学或诗学角度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不仅超越了科学话语的限制,也与80年代相关讨论的人文精神相沟通。深入考察1950-1980年代大陆科学话语下的史学艺术论,对重新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李席
- 关键词:历史科学人文观念
- “时间机器”设想与“历史真相”新思考
- 2009年
- "时间机器"设想能够开启新的历史思考,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复原历史真相以揭开"克里奥之谜"则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没必要。但我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够认识到,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思维的颠倒:历史自身发生的逻辑表现的是一种"概率"性的选择而非某种"规律"的必然,而人们在现实中则习惯从历史发生的事实结果上去追索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和条件。这使得人们忽视了对从起点发生的其他可能性结果加以重视的意义。
- 李席
- 关键词: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