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庆松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岩溶
  • 2篇地下河
  • 2篇岩溶洼地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洼地
  • 2篇内涝
  • 1篇地下河流域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时代
  • 1篇地质条件
  • 1篇岩溶水
  • 1篇岩溶涌水
  • 1篇涌水
  • 1篇生态环境破坏
  • 1篇生态环境特点
  • 1篇生态恢复
  • 1篇水资源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李庆松
  • 3篇裴建国
  • 2篇李兆林
  • 2篇易连兴
  • 2篇覃小群
  • 1篇蒋忠诚
  • 1篇单海平
  • 1篇郭纯青
  • 1篇韩行瑞
  • 1篇唐健生
  • 1篇罗贵荣
  • 1篇苏春田
  • 1篇梁茂珍

传媒

  • 2篇中国岩溶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 1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马山地下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与生态恢复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在分析马山地下河流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之上,实地进行生态环境现状与危害的调查,发现该区洪涝与干旱灾害频繁、石漠化问题突出、植被结构简单、土壤与水质污染严重,从而提出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发展特种经济、实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等石漠化治理措施。
苏春田单海平唐健生李兆林李庆松罗贵荣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恢复
典型岩溶峰丛山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被引量:14
2006年
以广西马山县加方—古寨地区为例,在分析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空间的合理调配与岩溶石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裴建国李庆松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土流失
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被引量:15
2007年
广西岩溶地区已查明地下河445条,其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河出口主要分布于灰岩地层,在白云岩地区分布最低。以峰丛洼地区地下河分布数量最多、规模大,其次为峰林谷地和平原区,岩溶丘陵区地下河数量少、规模小。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地下河及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环境问题,峰丛洼地区以内涝最严重,峰林谷地和平原区的地下河水开发常造成塌陷,岩溶丘陵地区的地下河水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出口建坝蓄水,天窗提水,地下河堵洞成库,堵截地下河引水发电,建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覃小群蒋忠诚李庆松易连兴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
华北古环境与古岩溶
韩行瑞于浩然李庆松
关键词:岩溶古地理学古环境地质时代沉积学
特长隧道岩溶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由于岩溶区隧道穿越空间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特殊性,加之地区差异性和水文循环系统的不确定性,各类预测方法均存在其自身的缺点,致使涌水量预测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从水文机理和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出发,结合岩溶区快速补给与慢速补给的差异与特征,采用水均衡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隧道涌水专家评判系统3种方法,对金奎地特长隧道岩溶涌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水均衡法计算结果值最大,径流模数法计算结果值最小,专家评判系统计算结果值在二者之间。经验证,专家评判系统更为精确,该方法强调次降雨对隧道岩溶涌水的作用,提高了隧道岩溶涌水量预测的精度。
郭纯青胡君春李庆松
关键词:岩溶涌水
生态环境破坏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以马山古寨乡为例被引量:22
2001年
岩溶石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地下河系统淤塞等 ,它们的生态水文效应对岩溶洼地内涝的影响 ,既独立发挥作用 ,又组成因果链而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古寨乡为例 ,分析了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地下河系统淤积和堵塞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岩溶洼地内涝灾害。
裴建国李庆松
关键词:岩溶洼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岩溶水
马山东部岩溶洼地谷地内涝特征与治理规划被引量:10
2008年
马山东部约94%的面积为碳酸盐岩分布区,岩溶洼地谷地发育,且封闭性好,内涝频繁发生。据调查,全区经常性发生内涝的洼地谷地多达170余处,受涝面积大于2.1万亩,内涝具有周期性、多发性,以及分布面广、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统计表明,本区内涝发生少者每年1~2次,多者可达5~7次,内涝淹没时间长的可达1~2个月。分析认为,持续的强降雨、封闭的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道排水不畅和洼地谷地远离排泄基准面等,是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剖析加芳、古寨、古零等洼地谷地已有治涝工程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存在地表排泄基准面的地区宜实施排洪隧道工程治理、对无排泄基准面的洼地谷地区宜修建溶洼成库的洪涝治理方案与建议。
李庆松李兆林裴建国覃小群易连兴梁茂珍
关键词:地质条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