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登革热
  • 2篇伊蚊
  • 1篇登革病毒
  • 1篇登革热媒介
  • 1篇监测分析
  • 1篇白纹伊蚊
  • 1篇病毒

机构

  • 2篇广州市疾病预...

作者

  • 2篇李成铃
  • 2篇江毅民
  • 2篇严子锵
  • 2篇胡志刚
  • 2篇麦伟麟
  • 2篇伍浩颖
  • 2篇胡世潮
  • 1篇龙芝美

传媒

  • 2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的监测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总结、评价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媒介的监测情况。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同时对监测和调查所采集的白纹伊蚊样本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8年的4.59,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8年的0.73。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流行年份白纹伊蚊密度高于非流行年份,且密度高峰提前。从采自多个地点的白纹伊蚊体内检测出登革病毒核酸,经分型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采用多种方法和密度指标,有利于客观地评估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其防治效果,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监测则有助于对登革热流行趋势的评估和防控策略的调整。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铃伍浩颖麦伟麟胡世潮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白纹伊蚊
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及其媒介防治情况分析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胡志刚严子锵江毅民李成铃伍浩颖麦伟麟胡世潮龙芝美
关键词:登革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