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昕桐

作品数:58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现象学
  • 15篇情境
  • 14篇新现象学
  • 11篇哲学
  • 11篇主义
  • 8篇身体
  • 8篇施密茨
  • 7篇现实性
  • 5篇情境理论
  • 4篇意蕴
  • 4篇文化
  • 4篇马克思主义哲...
  • 4篇感性
  • 3篇有效性
  • 3篇中国马克思主...
  • 3篇视域
  • 3篇情感
  • 3篇主体性
  • 3篇唯物
  • 3篇唯物主义

机构

  • 54篇黑龙江大学
  • 9篇复旦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55篇李昕桐

传媒

  • 4篇求是学刊
  • 3篇哲学动态
  • 3篇学术交流
  • 3篇道德与文明
  • 3篇理论与现代化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国外理论动态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知与行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理论探讨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2016年
"德语的哲学性"使德国哲学凸现出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概念论证。无论是直接研究德国哲学还是通过中西哲学比较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都强调德语学习的必要性。在文本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掌握概念在文本中的涵义、概念的推演,对于把握作者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专业德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熟练阅读文本,通过概念、词句关系和句式结构来理解文本的内涵,实现与作者的视域融合。
李昕桐
关键词:哲学
施密茨的“人的解放与回归”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人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5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施密茨人的解放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的解放。两者互为补充,马克思的宏观的人的解放为施密茨的个人主体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施密茨个体的、自身的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提供了一个微观上的补充。
李昕桐
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被引量:3
2014年
施密茨以新现象学的情感理论为基础对情感伦理进行了讨论。他把具有空间性、客观性的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一个权威来理解,为伦理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阈。情感作为整体性的气氛提出了一种绝对的要求,成为道德准则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了道德准则的约束力。这种情感在"人的回归"中产生,在"人的解放中"成长,人在情感中审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作为超越道德的伦理——德性是一种身体性的践行,是在情绪震颤中阐明的。施密茨的情感伦理赋予了自然德性,又用具有社会性的客观性的具有气氛特征的情感作为最后的权威作用,既返璞归真,又没有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李昕桐
关键词:新现象学情感德性
卢卡奇现实性思想的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具有抽象意义的"现实性"思想的同时确立了自己的现实观,即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辩证性于一体的人的感性活动意义的现实。卢卡奇继承马克思现实性思想的内涵,并通过论述事实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了辩证的总体方法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同时卢卡奇又从价值和文化的维度(文化批判)把握人类社会的现实性,使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更为彻底。理论是现实的自我认识,现实是个开放性概念,在通往现实的路上,由于实证科学将事实与现实混淆,无批判地认为事实是不可追究的实在性,并由于事实对现实或显或隐的呈现与遮蔽,使得路途艰难,因而,对社会事实的"看清"和"去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使命。
李昕桐
关键词:卢卡奇
21世纪语义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早期“现实性”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对马克思"现实性"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实性"的概念内涵丰富,对"现实"的不同解读意味着其哲学思想的差异性。马克思也非常注重对"现实"的把握和理解,但马克思并没有给"现实"以明确性的阐释,因而可以依据语义学方法试对其进行建构,以理解马克思早期"现实性"思想的内涵:(1)早期对照的方式。通过语言相似或对比使用来呈现"现实"的意蕴,即现实是一种自然的实际给定,是直觉的真实确定性,以此来对峙建构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物。(2)马克思依据"现实的人"对"现实"进一步理解。即"现实"是人的关系、冲突、历史事物、物质和精神存在交织在一起的直接统一,人赋予了现实以真实存在的确定性,而且只有实践才能确保主体活动通达现实。(3)"现实的个人"突破类的划分,形成了人的历史—实践的现实观,并为后来将现实还原到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中进行资本主义批判指明了道路。
李昕桐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逻辑展开
2023年
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与深化唯物史观基本逻辑是该书最为重要的内容,并且在《费尔巴哈》章中,“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是马克思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路向。相较于费尔巴哈、施蒂纳等同辈哲学家们,马克思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确定了物质生产的“前提性”。在这个前提下,其关于现实性的理论与他研究经济学的诸多观点全部凝炼在“现实的个人”上,并且实现了从“理论的人”到“现实的人”的飞跃。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逻辑展开可以划分为马克思对“现实性”的批判与继承、以“前提性”为基础“现实的个人”的基本规定以及发掘“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三个维度,我们可对“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进行系统性的考察,继而厘清马克思确定唯物史观的基本路径。
李昕桐张跃川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技术理性批判的双重路径——投射型异化与主体性隐退型异化
2015年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阐释了主体性隐退型异化和投射型异化两个范畴。笔者在施密茨依据主体性隐退型异化对素群主义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看到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另一条有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路径,并对两种路径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提出两种路径互补的思路。我们应该通过对施密茨主体性隐退型异化的分析扩充视野,即可以从"主体性隐退型异化"这样的身体性微观角度、主观事实角度或者说从严格主体性角度入手,通过情境理论补充以"投射型异化"为基础的文化批判模式,对现代技术理性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和批判。
李昕桐董艳炎
关键词:情境
马克思实践观的概念空间结构与问题域被引量:1
2022年
依据哲学拓扑学和阿尔都塞“总问题”思想,可以尝试提出理论研究的新方法:概念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和问题域,即理论体系是核心概念和与之展开的问题域的意义共同体。将这种研究方法践行于马克思哲学,即可以表述为:为呼应“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和自身完善”的总问题,围绕着核心概念———“实践”———的历史连续性和空间同一性,在延展的三重问题域———经济批判问题域、政治批判问题域和文化批判问题域———中考察相关概念变化和思考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化过程。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观,更凸显了其历史超越意义。
李昕桐
关键词:问题域
马克思的实践阐释思想对中国阐释学构建的意义
2024年
西方阐释学发展到实践阐释学阶段,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然而,实践阐释学试图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却未能清晰地澄明阐释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未能解决为了确保阐释的本体论立场而不得不牺牲方法论的难题。相对而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现出更为彻底的特性,并且可以从阐释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开掘,解释其与阐释学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阐释思想——实践即阐释——既有历史性,又有规范性,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有效结合;其辩证逻辑出色地展示了对复杂现实的阐释能力;其阐释的维度不仅涵盖现实与历史,更指向未来。它弥补了西方当代本体论阐释学的缺陷,对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
李昕桐
关键词:阐释学本体论辩证逻辑
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新现象学家施密茨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建立了"情境存在论"。通过具有始源意义的身体体验、情境,摆脱了主客之间清晰的分配,使之蕴含在事态的整体性中,从而为解决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分裂问题尝试了一种新的途径。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是继海德格尔对把握人的存在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论。它在微观上把握人的存在与马克思的宏观的、社会的、以实践为基础的全人类的本真的存在互为补充。
李昕桐
关键词:存在论情境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