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映冰

作品数:1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学
  • 5篇审美
  • 5篇审美意识形态
  • 5篇美意
  • 3篇意识形态
  • 2篇哲学
  • 2篇审美反映
  • 2篇审美意识
  • 2篇主义
  • 2篇唯物
  • 2篇唯物主义
  • 2篇文学观
  • 2篇文艺
  • 2篇文艺学
  • 2篇辩证
  • 1篇形态论
  • 1篇学界
  • 1篇学术思想
  • 1篇易经
  • 1篇意识形态论

机构

  • 10篇兰州城市学院
  • 3篇苏州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李映冰
  • 1篇高原
  • 1篇范建刚

传媒

  • 3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甘肃高师学报
  • 2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理论导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徐渭曲论说略
2008年
徐渭《南词叙录》在极力推崇南曲、为南曲在曲坛求得一席之地的过程中,标举南曲真情、本色的一面,其"本色"曲论之精要约为二字:真与俗。徐渭所谓之"真"有真情与真身两重含义;而其"俗"则因在标举真情、强调真身的过程中,认识到戏曲以情感人、以通俗取胜的文体特征,而要求戏曲作品做到"俗"、"家常",在创作中应尽量将"常言俗语"熔铸剪裁,做到"点石成金"。徐渭这种"文既不可,俗又不可"的本色语主张,在理论承传上与周德清"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观点是互相一致的。
李映冰
关键词:曲论
对文学审美特性问题探讨的一次历史回顾
2007年
因为最近学界又在探讨文学本质的问题,而在历次关于文学本质的争论中,"审美"似乎又总是被论证、维护、或者被批驳的核心对象,因此,回顾这一问题的历史成因并梳理分析不同的表现形态,也许会对我们今天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解认识产生一点积极的意义。
李映冰
关键词:文学本质审美
从“审美反映”到“审美意识”——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被引量:2
2014年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李映冰范建刚
关键词:审美反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形态人文精神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流变与拓展被引量:3
2016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李映冰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审美实践
“象”之研究
2003年
在对我国古代文论的整理过程中,似乎在挖掘"象"之新意上比较地热心一点,而于追本溯源、究其本来面目上疏漏一点,基于这样的考虑,拟作一点补漏纠偏的工作。
李映冰
关键词:文论《易经》
审美意识形态的模式研究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由“审美”和“意识形态”两个核心概念建构而成,因此,对于“审美”和“意识形态”概念发生流变的过程进行梳理辨析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第一章。  本文的第二部分,集中...
李映冰
关键词:审美意识文艺学发展脉络
历史唯物主义的边界——从卢卡奇对“总体性”的批判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2013年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发现了剩余价值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秘密,马克思主义因此被指认为科学的。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历史和现状,但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帮助我们准确预测未来,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面前到达这种理论的边界。我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参照卢卡奇对于"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逐步展开,卢卡奇的"总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变种。
李映冰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总体性
“实践”意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内部的嬗变——兼及对新时期美学、文学观念之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葛兰西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马克思把"实践"提到了本体的高度,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长期对立。阿尔都塞的学说,是弥合恩格斯和葛兰西的思想差异,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间寻求和解的一次尝试。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地位的确立,应归因于其以"实践"统合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创举,因此超越了古典哲学,成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开端。受哲学观念嬗变之影响,新时期美学、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实践论的转向。以实践论的视角来看待文学现象,文学就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且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走向全面发展、获得自由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李映冰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文学观念存在论
建构主义的文学观与知识分子立场——以陶东风的学术思想为个案
2011年
建构主义是对"本质"的持续追问。建构主义从来都不否定"本质"的合理存在,但建构主义更关心"本质"的获得过程。建构主义试图揭示的是此获得过程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权力话语的斗争运行模式和一般规律。建构主义反对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文化生产机制,进而把这种反对导向对于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社会政治生态的批判。建构主义是陶东风在政治批判的道路上所寻找到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切入点,但是因为在对"审美"这个文艺学核心概念的历史还原和知识建构工作当中出现了疏漏,使陶东风的初衷、设想和尝试最终招致了来自多方的质疑,但是所有的这些尝试、疏漏乃至挫折反而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陶东风勇于承担的知识分子立场和情怀。
李映冰
关键词:建构主义政治批判知识分子立场
明确文学意识形态属性的现实意义——以董学文、钱中文的理论分歧为参照被引量:1
2014年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李映冰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