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佳

作品数:40 被引量:233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成都市卫生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3篇细胞
  • 11篇脑出血
  • 11篇脑出血患者
  • 11篇出血
  • 11篇出血患者
  • 9篇血肿
  • 9篇血肿周围
  • 8篇血肿周围组织
  • 8篇帕金森
  • 8篇帕金森病
  • 5篇凋亡
  • 5篇细胞凋亡
  • 5篇阿尔茨海默病
  • 4篇抑郁
  • 4篇帕金森病患者
  • 4篇细胞因子
  • 4篇焦虑
  • 4篇病患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机构

  • 37篇四川省人民医...
  • 4篇四川省医学科...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大学
  • 2篇美国犹他大学
  • 2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美国犹他州大...
  • 1篇深圳博脑医疗...

作者

  • 40篇李晓佳
  • 22篇孙红斌
  • 20篇杨友松
  • 15篇黄雨兰
  • 12篇余能伟
  • 11篇郭富强
  • 10篇韦永胜
  • 9篇陈隆益
  • 8篇徐玉川
  • 8篇杨红
  • 8篇刘洁
  • 7篇代红源
  • 6篇王晓平
  • 4篇蒋宛霖
  • 4篇董凌琳
  • 4篇罗永杰
  • 3篇叶芳
  • 3篇王蓉
  • 3篇张岚
  • 3篇吴景芬

传媒

  • 5篇实用医院临床...
  • 4篇四川医学
  • 3篇医学科技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2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患者TNF-α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为探讨细胞免疫与PD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对25例PD患者进行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级分期及UPDRS-Ⅱ、Ⅲ评分;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5例PD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TNF-α含量,并与健康人组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①25例PD患者平均年龄(64.64±8.00)岁,平均病程(2.71±3.66)年,Webster评分轻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2例,Hoehn-Yahr分级1级早期6例、2级早期5例、3级中期8例、4级及5级晚期6例;UPDRS-Ⅱ评分平均(15.16±9.67)分,UPDRS-Ⅲ评分平均(17.04±11.51)分;②PD组患者血清TNF-α含量(16.59±7.72)pg/ml,脑脊液TNF-α含量(13.22±4.31)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年龄、病程、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级分期和UPDRS-Ⅱ、Ⅲ评分无相关性。结论①PD患者存在外周血及脑脊液TNF-α的改变,PD发病与细胞免疫功能失调有关;②PD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改变不能归于外源性多巴的摄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余能伟刘洁李晓佳董巍杨友松孙红斌
关键词:帕金森病细胞免疫肿瘤坏死因子
多巴丝肼联合电针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巴丝肼(美多芭)联合电针对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PD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美多芭口服;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DL、MMSE评分,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L-1β、胱抑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钙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镁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电针治疗老年PD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较高。
王晓平罗永杰吴景芬李晓佳陈凯
关键词:帕金森病白细胞介素-1Β
抗AMPAR脑炎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描述了1例以认知障碍1周就诊的抗AMPAR脑炎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值得临床医生思考的是,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之间的发病机制是否具有关联性或相似性,目前还不清楚,通过本文论述希望能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及认识,以免造成漏诊。
唐英超李晓佳曾泉滔冉宁晶肖文杨东东杨旭红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2007年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入颅直视手术,清除血肿前于血肿旁约1cm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从12h以内组中的7例患者于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侵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郭富强徐玉川杨友松陈隆益董凌琳黄雨兰韦永胜李晓佳孙红斌杨红杨果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电子显微镜
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探讨(附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
2002年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方法:对 NMO 与 MS 的临床及病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MO 可于幼年发病,症状和体征限于视神经和/或脊髓,亦可反复多次发病,病程较长;NMO 与 MS 患者脑脊液(CSF)寡克隆区带(OB)阳性率吻合为33%;电生理检查对发现临床及亚临床损害提供简捷易行的方法;在 NMO 中MRI 异常率为68%,在 MS 的异常率为64.52%。NMO 病理可见视神经和脊髓的萎缩、视神经元消失,脊髓可见脱髓鞘斑,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不受累,免疫组化可见 MS 和 NMO 患者新鲜病灶中有较多 T 淋巴细胞浸润,陈旧病灶内较少,IgG、IgA、IgM 及 C_3补体多见于巨噬细胞、星形细胞、浆细胞内。结论:NMO 与 MS 病变性质相同,支持 NMO 是 MS 的一个亚型。
蒋宛霖孙红斌杨友松李晓佳文锦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病理报告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取靠近血肿旁约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72h组6例、72h以上组6例;取7例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6h以内6例,6~12h1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组织病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和Tunel、促凋亡相关基因(Bax)、抑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h以内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h组损伤较重,24~48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免疫组化显示:TNF-α蛋白和mRNA及IL-1β和IL-6mRNA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降低。Tunel、Bax蛋白和mRNA表达在12~72h达峰值(P<0.05,P<0.01)。Bcl-x蛋白及mRNA表达在12~72h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TNF-α蛋白和mRNA、IL-1β及IL-6mRNA的表达与Tunel、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Bcl-x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相一致。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杨友松孙红斌徐玉川赵冬冬唐健杨正林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细胞凋亡
三七通舒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血清白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ACI病人随机分为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用尼莫同组(对照组),以健康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ACI发病后3、7、14天等3个时间点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8的含量。结果ACI患者的血清IL-6、IL-8水平在三个时间点均升高,第3天升高显著,第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与尼莫同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可使IL-6、IL-8明显下降(P<0.01),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较尼莫同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ACI血清IL-6、IL-8明显升高,三七通舒胶囊能通过早期降低血清IL-6、IL-8水平,减轻脑梗死炎性免疫损伤的级联反应,推测这可能是三七通舒胶囊治疗时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李晓佳王晓平罗永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介素-6白介素-8三七通舒胶囊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病、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王晓平李晓佳罗永杰
关键词:椎动脉优势脑梗死
多发性硬化61例临床分析
2002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临床证实的 MS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本组资料显示 MS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2:1;73.77%的患者发病无诱,多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其次为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和共济失调;病损部位以视神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脊髓、脑干、大脑半球白质。痛性强直性痉挛发作和 Lhermitte 氏综合征少见。脑脊液压力升高7.84%,蛋白质升高48.08%,IgG 指数升高占8.5%,寡克隆(OB)阳性34.1%。诱发电位检查,视觉施发电位(VEP)阳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下肢 SEP>上肢 SSEP>听脑干诱发电位(BAEP)。磁共振成像(MRI)阳性>CT 扫描。皮质激素对复发缓解型 MS 发作期有效,但不能阻止其复发。结论:根据临床特征,结合脑脊液免疫学、神经电生理及头颅、脊髓影像学检查能显著提高临床确诊率。对 MS 的临床治疗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蒋宛霖杨友松李晓佳余能伟吴景芬
关键词:脱髓鞘病变自身免疫病视神经损害多发性硬化
自身免疫性脑炎脑电图及诱发电位特点——附8例病例报告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改变,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6月18日—2016年6月18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例自身免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均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做相关抗体的测定;患者至少做2次以上常规EEG和(或)视频脑电图(VEEG),1次以上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上肢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检查。患者出院后对其临床症状、EEG进行随访,对诱发电位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关注。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发热头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和通气功能下降;8例患者中5例为抗NMDA-R脑炎,2例为抗GABAB-R脑炎,1例是两者均为阳性。抗NMDA-R脑炎的EEG:2例患者病程早期(10 d)出现β波,中期(20 d)出现δ波,在此波上叠加快波,呈现δ刷,2例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头颅核磁共振(MRI)阴性,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预后良好;另2例可见散在的尖波和尖慢波,病情好转,EEG也有好转;1例EEG为正常,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预后好。抗GABAB-R脑炎:1例以慢波为主,治疗以激素冲击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EEG恢复正常,临床预后好;另1例表现α波泛化,尤其在额区也出现α波,患者放弃治疗。抗NMDA-R和GABABR均为阳性患者,EEG表现慢波,病情好转,EEG好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大部分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异常:波幅的改变,潜伏期轻度延长,异常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均为正常。结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EEG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应的改变,EEG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早期EEG有快波出现且临床疑诊脑炎时,应及时筛查血与脑脊液的NMDA
刘洁罗向东陈杰余能伟梁益杨艳萍杜沛珊易刚李晓佳黄斌孙红斌
关键词:脑电图诱发电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