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立

作品数:15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汉代
  • 4篇神话
  • 2篇阴阳
  • 2篇情感
  • 2篇情结
  • 2篇文学
  • 1篇新中国
  • 1篇休闲
  • 1篇休闲美学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格
  • 1篇意象
  • 1篇阴阳变化
  • 1篇阴阳思想
  • 1篇阴阳五行
  • 1篇咏月诗
  • 1篇织女
  • 1篇日月
  • 1篇神话研究
  • 1篇生命

机构

  • 15篇五邑大学

作者

  • 15篇李立
  • 1篇谭思梅

传媒

  • 2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史哲
  • 1篇求索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九江师专学报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洛阳师专学报...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5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夏部族河宗氏后裔的南徙与河伯、冰夷神话的重组被引量:3
1999年
汾河上游及黄河河套一带,是早期夏人繁衍之地,有名的河宗氏部族即生活于此。河宗氏部族的后裔沿黄河南徙,其中一支跋涉至渭水下游及黄河河曲一带,号称“河伯无夷”。这一地域本是川神冰夷( 无夷) 崇拜者的故居之地,也是川神冰夷( 无夷) 神话产生和流传地。“河伯无夷”作为符号形式,既体现着河宗氏后裔与川神崇拜者的融合,又意味着河神与川神的融合。它是含容着不同文化内涵的两组符号的重组。
李立
汉画车马出行画像的神话学诠释被引量:5
2004年
汉画中较多车马出行的画面,而在车马出行画面中又较多呈现着'左向行进'的构图形式,这种左向行进的构图形式则体现着'西向行进'的方位趋向.神话中'西方'是月神的居处,是月宫的所在地,姮娥奔向'西方'的月宫而获得生命的永恒,西王母因掌管不死药而能使人长生不老.缘于此,汉画'左向行进'的车马出行图,其奔向西方而寻求生命的再生和永生的绘画意图,也便清楚地显现出来.
李立谭思梅
关键词:汉画构图形式
由日月相偶到阴阳相配──论日月神话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被引量:2
1999年
先秦时期,人们是从相互偶成的角度来观照日月的。这样的自然观遂导致日月并祭的宗教祠神体制和日月相连的神话传说的产生。时至两汉,汉人继承了这样的自然观和祠神体制,但在对日月的认识中又融入了阴与阳的哲学内容,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这种自然观和宗教祠神体制的规范,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日月神话在汉代呈现出规律性的发展与演变。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无疑会将古代自然神话的研究引向深入。
李立
关键词:汉代阴阳五行历史演变
全文增补中
关于古代自然神话研究原则的思考(二)
1999年
本文试就有关自然神话形成及汉代自然神话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作出阐述,即(一)人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并希望对自然施以影响的心理和愿望,是创造自然神话的思想基础;(二)自然超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类受时空束缚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认识是无止境的,也决定了自然神话的产生是不具时间止限的,还决定了自然神话呈“变体式”的发展与演变;(三)自然神话在两汉时期的演变及两汉时期自然神话的产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汉代自然神话载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李立
“婵娟”文学意象的构成及其在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2000年
“蝉娟”内含柔弱、娇软的意象,并摆脱了“冲性”的词义规定而形成了。女性”的词义取向,从而使“蝉 ”演变成“婢娟”成为可能。如此,积淀在“婵娟”符号形式内的娇软阴柔的审美情趣、凄凉哀婉的文学意象以及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复苏,使其获得了在语言实践和文本创作中新的内涵规定和原则规范。
李立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学意象晚唐诗歌
泰山文化的生命内涵与汉唐诗歌的泰山情结被引量:1
2003年
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展示的"成终成始"特点,已经涵盖了人生最基本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充盈的缘于生命痛苦的悲哀、生命衰竭的无奈和渴望生命再生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试图通过"泰山"对生命进行"触摸"的人。当汉唐时代的诗人们试图用诗歌形式承载个体对"生命"的沉重思索和浓烈情感时,"泰山"便成为最理想的媒介,汉唐诗歌中的"泰山情结"也便随之形成了。
李立
关键词:泰山文化生命意义
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被引量:7
2002年
在古代神话的整理和研究上,前辈学者做出了贡献。其学术成果大都完成于20年代到40年代,并在解放初期出版或再版,构成了新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个高峰。袁珂先生对神话研究倾注了毕生心血,其丰硕的成果和贡献,构成了50年代到80年代神话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改革开放以后,神话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学术视野宽广,成果丰富,实为神话研究的第三个高峰。新中国神话研究领域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新世纪神话研究的展望和走向,还需要做出科学的预测。
李立
关键词:神话研究
泰山情结——两汉民间灵魂归宿传说的情感揭示被引量:1
1999年
两汉时期对司令神的崇拜,官方与民间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汉代民间以齐地为中心崇尚齐司令,并由齐地扩展到了更广大的地域.司令神崇拜与灵魂归宿观念是密切相连的,由于齐司命成为民间崇拜的对象,内含着齐地古老的生命意识的灵魂归宿观念,也便成为汉人对生命过程进行反思的依据,并成为汉人构造灵魂归宿传说的思想导向,从而使秦山成为汉代民间灵魂和生命归宿传说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倩结”.
李立
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被引量:8
1999年
两汉时期是牛女神话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汉代,牛郎、织女形象不但被凡人化,而且被生活化、劳动化和情欲化。牛女神话直至汉代,才真正以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恋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世俗化发展、演变的历程。而两汉时期的文化整合,汉人“天人”相应、相感的神学思想和自然宇宙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宇宙观的世俗化和人文精神的天道自然化,是导致牛女神话世俗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
李立
关键词:牛郎织女世俗化神话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被引量:7
2002年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七言体”形式。其特点是 :整齐的七言句式 ,注意到了用韵 ,结构完整 ,在音顿、节奏等方面与传统七言诗相同。据此认为 ,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即是完整的七言体诗歌。汉代铜镜铭文七言诗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至西汉时期 ,由此否定了“可靠的完整的七言歌谣在汉以前似还无有”的结论。汉代铜镜铭文七言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标志着它正处在七言诗由民间歌谣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过渡阶段。
李立
关键词:汉代铜镜铭文七言诗文体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