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 作品数:41 被引量:2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阿帕替尼治疗小鼠人源化胃癌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观察及CD31的意义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利用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DX)模型探索阿帕替尼的可能疗效预测标志物及其与紫杉醇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例小鼠PDX模型,每例模型分对照组、阿帕替尼组、紫杉醇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质量,计算抑瘤率。靶向捕获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分析PDX肿瘤组织的分子变异及阿帕替尼用药前后的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结果阿帕替尼单药组在6例胃癌PDX模型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其抑瘤率略优于紫杉醇单药;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无明显增加。阿帕替尼用药后,包含FGFR1/2在内的基因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生成、血液循环、炎性反应和蛋白级联激活等生物过程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微血管密度相对较高的PDX组织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高于微血管密度较低的组织。结论阿帕替尼在胃癌PDX模型中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抑瘤作用,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可能预测阿帕替尼的疗效,临床是否应推荐阿帕替尼与紫杉醇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 陈祖华张朦琦高静章程李艳艳沈琳
- 关键词:胃癌微血管密度
-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分型(附660例分析)被引量:29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标本,运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ki(t外显子9、11、13和17)、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的突变状态,统计学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66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中,男389例(58.9%),女271例(41.1%)。中位年龄56(15~82)岁。原发部位以胃(37%)和小肠(35%)为主,转移部位以肝脏及腹腔最常见。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95.0%,DOG1阳性率88.1%。360例病人接受基因突变检测,其中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241例(66.9%),外显子9突变43例(11.9%),外显子13突变6例(1.7%),外显子17突变4例(1.1%),PDGFRA基因外显子12突变1例(0.3%),外显子18突变7例(1.9%),野生型病人58例(16.2%);c-kit外显子9突变主要见于小肠,而PDGFRA12/18突变主要见于胃;基因突变频率与肿瘤大小与和分裂像未见相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最常发生在胃和小肠;c-kit基因外显子11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类型与原发部位相关。
- 党运芝高静李健李艳艳田野孙志伟何琼沈琳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特征
- BRAF^V600E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体B(BRAF)抑制剂联合西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MEK抑制剂治疗中国晚期不可切除BRAF^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西妥昔单抗+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11例,达拉非尼2例)治疗的13例BRAF^V600E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5例在西妥昔单抗+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联合MEK抑制剂(曲美替尼)。采集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统计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不良反应。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治疗周期数为6个周期(范围:3~16个周期),无CR病例,获PR 4例、SD 7例、PD 2例,RR为30.8%,DCR为84.6%,中位PFS为6.7个月(95%CI:1.7~11.7个月)。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69.2%)、发热(46.2%)和关节痛(23.1%),3级及3级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5%,包括低磷血症(15.4%)、痤疮样皮疹(7.7%)、脂膜炎(7.7%)和谷草转氨酶升高(7.7%)。结论BRAF抑制剂联合西妥昔单抗±MEK抑制剂治疗BRAF^V600E突变型中国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较好,经剂量调整后不良反应整体可控。
- 许婷王晰程李健张小田陆明龚继芳刘丹曹彦硕周军彭智齐长松李艳艳沈琳
- 关键词:结直肠癌西妥昔单抗
- 进展期胃癌血浆ctDNAs中HER2扩增指导与监测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可行性
- 背景与目的:肿瘤组织HER2阳性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前提,但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进行HER2检测的肿瘤组织往往无法反映患者肿瘤的整体情况,而且胃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HER2表达不一致现象,甚至部分患者由于...
- 王海星李北芳李艳艳高静沈琳
-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高通量测序曲妥珠单抗
- 5965例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特点,探讨不同肿瘤患者中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596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结果5965例肿瘤患者中,UGT1A1*6基因型为野生型(G/G)患者3748例(62.83%),杂合突变型(G/A)患者1947例(32.64%),纯合突变型(A/A)患者270例(4.53%);UGT1A1*28基因型为野生型(TA6/TA6)患者4553例(76.33%),杂合突变型(TA6/TA7、TA6/TA8、TA6/TA5)患者1341例(22.48%),纯合突变型(TA7/TA7)患者71例(1.19%);UGT1A1*6和UGT1A1*28均野生型者2670例(44.76%),仅携带UGT1A1*6或UGT1A1*28突变者2961例(49.64%),同时携带UGT1A1*6与UGT1A1*28突变者334例(5.60%)。UGT1A1*6或UGT1A1*28不同基因型在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年老患者UGT1A1*6纯合突变型比例略高(P=0.035),而在胃癌、食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中,基因分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均无关(P>0.05)。结论中国一半以上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携带UGT1A1*6或UGT1A1*28基因变异,患者用药前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 李艳艳高静王晰程李健张小田齐长松沈琳龚继芳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基因多态性
- 经胃镜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经胃镜半导体激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进展期或术后复发上消化道癌患者27例。静脉滴注血卟啉衍生物(HpD)5mg/kg,48h后应用半导体激光经胃镜对病灶部位进行照射,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病灶变化。判定总体疗法,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进口、国产半导体激光器照射对疗效的影响。结果27例治疗后的显效率为40.7%(11/27),总有效率为74.1%(20/27),无效者占25.9%(7/27)。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对光动力学治疗均表现出近似的敏感性,进口或国产半导体激光器治疗的疗效相当。主要不良反应为照射部位局部疼痛、反酸/烧心、吞咽不适及轻度发热。结论半导体激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取得较好的局部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 李洁沈琳张晓东李艳艳金懋林
- 关键词:光动力学疗法消化道肿瘤
- 循环肿瘤DNA检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或帕尼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运用ctDN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tDNA浓度以及靶向捕获测序及分析22个EGFR通路相关基因。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治疗前后血浆ctDNA浓度。(3)血浆ctDNA中EGFR通路相关基因变异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结果:(1)治疗情况:9例患者中,6例行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3例行帕尼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9例患者行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后,1例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6例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2例治疗后疾病进展。(2)治疗前后血浆ctDNA浓度: 9例患者治疗前ctDNA浓度为1.7-25.0 μg/L,个体差异较大。9例患者ctDNA浓度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变化:1例部分缓解时ctDNA浓度升高;6例疾病稳定时5例ctDNA浓度降低,1例升高;9例疾病进展时4例ctDNA浓度降低,5例升高。(3)血浆ctDNA中EGFR通路相关基因变异情况:①9例患者中,2例治疗后疾病进展时RAS/RAF基因突变,1例NRAS Q61H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突变丰度分别为17.8%和5.2%;1例KRAS G13D基因突变(治疗前ctDNA检测出突变丰度为5.1%),疾病进展时突变丰度达到16.7%。②7例患者治疗前ctDNA中检测出TP53基因突变,治疗后5例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其中4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下降,1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升高;5例由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发展为疾病进展时,其中4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升高,1例TP53基因突变丰度下降;2例治
- 吴疑高静王晰程李健李艳艳沈琳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PARP抑制剂SC10914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探索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索新型PARP抑制剂SC10914在胃癌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体外胃癌细胞系(HGC-27、MGC803、MKN45、NCI-N87及SNU-1)经不同浓度的SC10914处理后,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印迹法检测SC10914对细胞周期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选取5例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评估SC10914单药及联合紫杉醇的抗肿瘤作用。靶向捕获测序分析细胞系及胃癌PDX组织中BRCA1、BRCA2及ATM等基因的变异。结果 SC10914对胃癌细胞系具有选择性抗增殖作用。HGC-27(ATM基因突变同时ATM蛋白低表达)和MGC803细胞(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对SC10914的敏感性高于其他3株细胞。SC10914可诱导胃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并抑制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SC10914在5例胃癌PDX模型中抑瘤率为30.1%~58.4%;且SC10914联合紫杉醇仅在2例模型中显示出一定的协同抑瘤作用。结论 SC10914在胃癌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明确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尚有待深入挖掘。
- 陈祖华张朦琦高静章程李艳艳沈琳
- 关键词:PARP抑制剂胃癌
- MET抗体偶联药物SHR-A1403在胃癌中的作用初探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索MET抗体偶联药物SHR-A1403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MET表达水平不同的5株胃癌细胞系MKN45、MGC803、HGC27、MKN28及NCI-N87,经不同浓度的SHR-A1403和裸抗(MET-mAb)处理后,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10例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接受SHR-A1403治疗,明确抑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比例和凋亡情况。结果 SHR-A1403抑制体外胃癌细胞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抗增殖能力与细胞中ME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在10例PDX模型中,SHR-A1403在3例PDX模型中具有较高的抑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73%、88%、88%,其中2例PDX组织MET表达IHC 3+,1例PDX组织MET无表达。SHR-A1403通过抑制PDX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抑瘤作用。结论 SHR-A1403在部分胃癌中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但SHR-A1403的明确疗效预测标志物尚需深入探索。
- 陈祖华张朦琦章程李艳艳沈琳高静
- 关键词:MET胃癌
- 紫杉醇耐药人胃癌细胞HGC-27/PTX的建立及其特征鉴定
- 2017年
- 目的建立紫杉醇(PTX)耐药人胃癌细胞HGC-27/PTX,探讨耐药前后细胞特征的变化并初步分析紫杉醇耐药机制。方法逐步递增紫杉醇浓度并间歇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系HGC-27,建立紫杉醇耐药细胞HGC-27/PTX。用CCK-8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细胞周期分布,RNAseq法筛选紫杉醇耐药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结果 9个月后,相同浓度紫杉醇对HGC-27/PTX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亲本HGC-27细胞明显减弱(P<0.05),耐药细胞的形态较亲本细胞略有不同。与亲本HGC-27细胞相比,HGC-27/PTX细胞的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1)。HGC-27/PTX细胞较亲本HGC-27细胞具有27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表达上调与下调基因分别有130个和144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P<0.001)和PI3KAkt信号通路(P<0.05),这为逆转紫杉醇耐药提供有力线索。结论成功建立紫杉醇耐药胃癌细胞HGC-27/PTX并可体外稳定传代,为深入研究耐药机制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 李艳艳陈冬芍刘镇涛葛赛沈琳高静
- 关键词:胃癌紫杉醇耐药RNAS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