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英
- 作品数:39 被引量:214H指数:8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RP)等三维重建。结果 64排螺旋CT清晰显示15例主动脉缩窄,与手术结果一致;所有患者均为复杂畸形,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室间隔缺损6例(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6例、继发心壁肥厚6例。VR明确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长度和狭窄程度。64排螺旋CT在侧支循环及肺动脉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检查。结论 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合并的心脏畸形,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缩窄首选。
- 李艳英赵雁鸣贾广生万勇高丽赵德利
-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
- 多层螺旋CTMPR、CPR和CTU技术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评价MSCT MPR、CPR和CTU技术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纤维化的CT资料,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位置、边界、密度、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和CT尿路造影(CTU)技术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12例中7例(58.3%)包绕腹膜后大血管,6例(50%)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示9例(75%)病变不同程度强化。结论:MS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采用MPR和CTU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闫文颖张在人王恢李艳英王丹
- 关键词:腹膜后纤维化
- 64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 李金平赵德利王彦民李大庆李艳英姜慧杰
-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侧支血管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64层CT颅内血管减影成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评估64层CT减影血管成像(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SCT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两名影像医师对32例行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TA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以DSA为金标准对SCTA和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SCTA的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CTA(P<0.01),SCTA中图像质量优秀占25%(8/32),图像质量好占44%(14/32),图像质量一般占28%(9/32),图像质量较差占3%(1/32)。SCTA在颅内动脉瘤整体诊断准确性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段诊断准确性与CTA相比仅轻度提高(P>0.05),但在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通后段)、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后循环动脉的诊断准确性完全相同。结论 SCTA是一种减影去除邻近血管骨的有效方法,具有好的图像质量并且明显缩短了后处理时间,但诊断准确性无明显改善。
- 赵德利张在人李永利李永哲李艳英姜慧杰张金玲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减影
- 多层螺旋CT诊断外伤所致股动静脉瘘1例被引量:1
- 2009年
- 王恢赵德利张在人李艳英王丹
- 关键词:股动静脉瘘
- 纵隔巨大内胚层窦瘤1例被引量:2
- 2007年
- 李艳英刘悦张在人赵德利王淑红
- 关键词:纵隔内胚窦瘤
- 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正常肝脏及肝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和4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病例均依次常规行全肝平扫,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所得数据经灌注软件处理后,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射血分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IRFTO)和基础图像(Base)。结果:肝细胞癌组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组HBV,HAF与正常肝组织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肝细胞癌组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组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细胞癌组HBF与正常肝组织组,海绵状血管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T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可定量评价正常和病变肝组织血流状态,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供血的比例。HBV,HAF升高对鉴别肝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与正常肝组织具有显著意义。HBF升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MTT缩短,PS升高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 李艳英张在人王丹赵德利刘悦
- 关键词:灌注肝疾病血液动力学过程
- 64排螺旋CT对壶腹区良恶性病变影像特征评价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SCT,US,ERCP资料,着重分析MSCT的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梗阻定位、定性方面的作用及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组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34例胰头区病变MSCT确诊31例,确诊率89.2%,明显高于US(76.4%),54例胆总管末端病变MSCT确诊48例,确诊率87.5%,明显高于US(63.4%),8例十二指肠乳头病变MSCT确诊5例,确诊率62.5%。本组患者MSCT对梗阻的定位诊断均与手术、内镜所见相符,准确率为100%。结论MSCT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可明确判定梗阻部位,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可显著提高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正确率。
- 李艳英张在人王丹阎文颖王恢
- 关键词:壶腹周围病变梗阻性黄疸
- 胰腺癌组织VEGF和MVD表达与CT灌注成像的关系被引量:7
- 2006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主要调控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胰腺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疗效等具有重要作用.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无创伤检查反映胰腺癌的肿瘤血管构成, 在治疗前后提供有价值依据,对胰腺癌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 刘悦李艳英张在人王淑红
- 关键词:胰腺癌VEGFCT灌注
-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并发膀胱充盈缺损的特殊CT征象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并发膀胱充盈缺损(bladder filling defect,BFD)的CT征象以及两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伴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的CT图像,包括结石是否伴BFD,结石的大小和梗阻情况与BFD的关系。结果52例中,32例可见BFD,其中28例为形态规则的充盈缺损,4例为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在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伴有BFD阳性者中,69.5%出现明显的输尿管梗阻征象。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伴有BFD阳性者结石平均直径为4.01mm,阴性者平均直径为4.55mm,结石大小与BFD征象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急性肾绞痛患者中,"膀胱充盈缺损征"阳性强烈提示膀胱输尿管口的钙化为结石。
- 赵德利张在人王丹李艳英姜慧杰张金玲
- 关键词:肾绞痛膀胱充盈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