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虎

作品数:120 被引量:1,75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农业科学
  • 24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0篇土壤
  • 26篇喀斯特峰丛洼...
  • 26篇峰丛
  • 26篇峰丛洼地
  • 20篇植被
  • 20篇物量
  • 15篇微生物
  • 14篇生物量
  • 13篇植物
  • 13篇生态系统
  • 13篇不同林龄
  • 12篇养分
  • 12篇人工林
  • 11篇土壤微生物
  • 10篇碳储量
  • 10篇群落
  • 9篇空间异质性
  • 8篇有机碳
  • 7篇物种
  • 7篇峡谷

机构

  • 118篇中国科学院亚...
  • 91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湖南农业大学
  • 29篇广西大学
  • 20篇江西农业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湖南环境生物...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中国21世纪...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湖南省农业环...
  • 1篇湖南省农业生...

作者

  • 119篇杜虎
  • 104篇彭晚霞
  • 97篇曾馥平
  • 92篇宋同清
  • 26篇宋敏
  • 22篇王克林
  • 18篇鹿士杨
  • 13篇曾昭霞
  • 11篇黄国勤
  • 10篇杨钙仁
  • 10篇谭秋锦
  • 9篇范夫静
  • 9篇陈莉
  • 8篇张浩
  • 8篇刘璐
  • 7篇王华
  • 7篇张浩
  • 6篇刘坤平
  • 6篇张芳
  • 6篇李莎莎

传媒

  • 35篇生态学报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农业现代化研...
  • 6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广西植物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生态科学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2篇2019
  • 10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15篇2014
  • 17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储量取样与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储量取样与计算方法,其步骤:(1)在喀斯特地区选择旱地;(2)将样地划分小样,用土钻用力打入每个网点的土壤;(3)在每个样地中根据土壤平均厚度挖取一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用环刀测定土壤容重...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曾馥平宋敏
文献传递
广西不同林龄软阔林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储量特征
2023年
为探索广西各个林龄阶段软阔林细根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储量,以5个龄级典型软阔林为研究样点,采集各样点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细根并进行室内测定,研究各林龄阶段下不同土层的软阔林细根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软阔林细根C含量随林龄和土层变化不发生显著性变化;细根N,P含量随林龄变化差异显著,最高值均出现在成熟林阶段,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2)随林龄的增长,细根C/N出现下降的趋势,C/P和N/P整体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3)软阔林各龄级细根生物量和C,N,P平均储量在0~40 cm土层分布为7.77~12.26 t/hm^(2),3324.18~4974.21 kg/hm^(2),44.06~103.36 kg/hm^(2),7.19~13.62 kg/hm^(2)。4)软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C,N,P储量随土层加深和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软阔林细根生长总体上受到氮元素限制,在软阔林各龄级阶段中均应着重对其氮素进行补充。通过研究,以期为广西软阔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连子文黄荣伟杜虎杜虎曾馥平彭晚霞
关键词:细根
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22
2017年
基于广西喀斯特地区4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研究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林龄阶段喀斯特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总碳储量表现为幼龄林(86.03 t·hm^(-2))<近熟林(110.63 t·hm^(-2))<中龄林(112.11 t·hm^(-2))<成熟林(149.1 t·hm^(-2))<过熟林(244.38 t·hm^(-2));各林龄阶段植被不同层碳储量分配均不同,乔木层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达到92.3%~98.7%,随林龄的增加而增长,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所占比例分别为0.3%~1.9%、0.3%~1.2%和0.3%~2.5%,细根所占比例为0.3%~3.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层碳储量为51.75~81.21 t·hm^(-2),所占生态系统比例为33.2%~66.2%,其随林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生态系统地上、地下部分碳储量分别为22.80~141.72和62.30~102.66 t·hm^(-2),除过熟林外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地上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地下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层和乔木层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二者所占比例达到了96%以上.
胡芳杜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兰斯安张芳
关键词:生物量碳储量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被引量:69
2010年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1)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沿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刘璐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森林群落
不同钙浓度对两种岩溶植物幼苗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该研究采用砂培法,以狗骨木(Swida wilsonian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两种岩溶植物为研究对象,用不同钙离子(Ca^(2+))浓度(设为5、35、70、150、300 mmol·L^(-1)的5个水平)的营养液进行培养,研究其对两种植物的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狗骨木和南酸枣的株高在5 mmol·L^(-1)时最大,之后随Ca^(2+)浓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南酸枣在300 mmol·L^(-1)时有所回升。两种植物的根、枝、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着Ca^(2+)浓度增加而减少。狗骨木叶、枝、根的生物量分配比率为根>枝>叶,南酸枣在35 mmol·L^(-1)时表现为根>枝>叶,其他在Ca^(2+)浓度下均为枝>根>叶,叶生物量分配少。狗骨木和南酸枣的丙二醛(MDA)含量在150 mmol·L^(-1)时最低,且狗骨木的低于南酸枣。钙胁迫下,与南酸枣相比,狗骨木维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两种植物在5和150 mmol·L^(-1)的Ca^(2+)浓度下各项指标处于较适水平,而在300 mmol·L^(-1)的高钙离子浓度下受到明显的胁迫,对比两种植物,狗骨木较南酸枣在高钙浓度下有更好的适应性。
张芳宋敏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胡芳陈莉苏樑
关键词:幼苗生物量还原糖抗氧化酶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1
2014年
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曾昭霞
关键词:生物量生产力人工林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组成特征被引量:17
2016年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于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及多样性的生境类型,该森林具有群落结构多样、树种组成丰富、优势物种突出等特点,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该研究在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5 hm2的样地,依照CTFS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定位并调查了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结果表明:(1)样地内有监测树种254种,隶属于64科161属;独立个体总数为110 370株(含分枝为144 679株),平均胸径为4.14 cm。(2)个体数最多的15个树种的个体数之和占到总个体数的78.46%,稀有种有100种,占总树种数的39.37%。(3)群落结构稳定且更新良好,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4)样地内重要值≥1的树种有26种,占总树种数量10.24%;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是小果厚壳桂、栀子皮和香叶树。(5)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204种34 309株,分属于127属51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80.32%、14.42%、78.88%和79.69%。此结果表明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非地带性喀斯特顶极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特征。
兰斯安宋敏曾馥平杜虎彭晚霞覃文更何铁光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不同竹类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被引量:4
2018年
以胸径为单变量,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方程模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粉单竹(Bambusoideae cerosissima)林各类器官的生物量,研究比较了3种不同种类竹林的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所选模型可以很好的估测竹林及各器官生物量。麻竹、毛竹和粉单竹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8.160、13.736和4.372 kg,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5.124、28.598和5.102 t·ha^(-1)。竹林单株和林分器官分配一致,均以竹秆最大,其次为竹根,再者为竹枝、竹叶,但麻竹竹叶>竹枝例外。不同竹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变化规律一致,粉单竹>毛竹>麻竹;但各层生物量分配不同,麻竹和毛竹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占绝对优势;而粉单竹表现为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乔木层,且各层次优势不明显。根据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配特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不均,应适当调整竹林林分密度和制定合理的采伐措施,提高竹林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强其碳储存能力。
鹿士杨潘丽萍彭晚霞宋同清杜虎刘永贤
关键词:生物量生态系统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构型特征被引量:14
2018年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丛、次生林、原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挖法分析了各阶段4个优势种的根系构型参数,探讨该特殊生境条件下植物根系构型的差异性、相似性以及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各个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拓扑指数TI均趋向于0.5,呈叉状分支结构,并表现为次生林(0.57)>原生林(0.49)>灌丛(0.46),有利于根系在贫瘠且浅薄的土壤环境中拓展生存空间。(2)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的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在34.29cm以上,平均为37.01cm,增加连接长度对植物在养分贫瘠的喀斯特土壤环境的生存有利。(3)次生林根系分支率低于灌丛和原生林,这是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对环境所采取的不同适应策略。(4)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根系的横截面积比均符合Leonardo da Vinci法则,且不随直径的变化而变化。(5)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在土壤养分、水分获取及土壤空间拓展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性。研究认为,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异质性很强的生境下,3种植被恢复阶段优势种的根系均为叉状分支结构,且均以较长的连接长度和较低的分支率策略适应其特殊的生态环境。
苏樑杜虎王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陈莉陈莉
关键词:根系构型拓扑指数DA
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73
2015年
探明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该文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域3个原生林群落和3个自然恢复28年的次生林群落,研究其"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和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以及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黄荆(Vitex negundo)6种植物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27.5、21.2、1.2 mg·g–1;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396.2、12.7、0.9 mg·g–1,而表层土壤(0–10 cm)C、N、P平均含量分别为92.0、6.35和1.5 mg·g–1。2)原生林N再吸收率(平均值为42.7%)高于次生林(平均值为36.5%),P再吸收率(20.4%)显著低于次生林(32.3%)(p<0.05);6个森林群落N的再吸收率均大于P的再吸收率。3)不同群落凋落物的C:N值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植物的C:N值小于次生林、土壤C:N显著大于次生林;原生林土壤C:P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植物与凋落物C:P小于次生林;原生林凋落物与土壤N:P值小于次生林,植物N:P比平均值均为17.4。4)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植物中N和P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物C:N与N:P、C:P与N:P比值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经过对数变换后的土壤C:N与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与N: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曾昭霞王克林刘孝利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张浩杜虎
关键词:植物凋落物土壤原生林次生林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