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云清

作品数:131 被引量:38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专利
  • 4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核科学技术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理学
  • 3篇电气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7篇反应堆
  • 34篇液态
  • 26篇次临界
  • 20篇重金
  • 20篇重金属
  • 19篇中子
  • 17篇包层
  • 15篇聚变
  • 15篇加速器
  • 15篇加速器驱动
  • 14篇堆芯
  • 14篇质子
  • 14篇质子束
  • 14篇次临界堆
  • 12篇燃料组件
  • 12篇快中子
  • 11篇
  • 10篇余热排出
  • 10篇中子学
  • 9篇液态金属

机构

  • 75篇中国科学院合...
  • 33篇中国科学院
  • 3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2篇中国科学院等...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1篇柏云清
  • 82篇吴宜灿
  • 46篇宋勇
  • 25篇汪卫华
  • 22篇陈红丽
  • 22篇黄群英
  • 21篇何梅生
  • 18篇周涛
  • 14篇刘书勇
  • 13篇王明煌
  • 13篇赵柱民
  • 11篇胡丽琴
  • 11篇金鸣
  • 10篇刘松林
  • 10篇李春京
  • 10篇宋勇
  • 10篇蒋洁琼
  • 9篇汪建业
  • 8篇李亚洲
  • 8篇王红艳

传媒

  • 36篇核科学与工程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 2篇核安全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核技术
  • 1篇核电子学与探...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四届全国反...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13篇2018
  • 24篇2017
  • 8篇2016
  • 25篇2015
  • 11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1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反应堆燃料组件固定导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燃料组件固定导流装置,包括燃料组件、流通通道、中空螺栓、组件下管脚、支撑板、外套管管脚和外套管。设计中空螺栓实现燃料组件的定位和冷却剂的流通,中空螺栓下部设有螺纹,与支撑板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一起;中...
师雪艳刘书勇柏云清宋勇吴宜灿
一种可与中子源耦合的安全多功能快中子零功率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与中子源耦合的安全多功能快中子零功率装置,能够通过在统一规格的标准组件外壳中添加相应材料或结构来实现相应组件功能,保证堆芯结构拆装具有灵活性的同时,便于实现更好的安全性能。同时,该装置反应性控制系统采用...
朱文章刘超张勇柏云清宋勇
文献传递
加速器驱动铅铋冷却自然循环次临界堆束流瞬变事故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FDS团队(Fission&Fusion Design Study)开发的中子学与热工水力学耦合安全分析软件,对一种加速器驱动铅铋自然循环次临界反应堆的束流中断及束流超功率事故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ADS)次临界堆的功率对束流瞬变的响应几乎是瞬时的;事故工况下,自然循环会根据堆芯功率自动调整至重新达到稳定;失束时间越长,材料温度降得越低,功率瞬间恢复值越低,束流恢复后,材料温度回升的速度越快;束流200%超功率事故发生后堆芯功率最终稳定在初始功率值的192.2%,燃料温度增幅最大,为286 K,燃料和包壳不会发生损坏和熔化,冷却剂不会发生沸腾。
汪振王刚辜峙钘柏云清龙鹏程
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和氦气流道优化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在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初步设计基础上 ,对第一壁结构尺寸和氦气流道形状进行优化分析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第一壁结构进行应力数值模拟 ,在满足结构应力及部件可靠性的前提下 ,给出最佳优化方案。
陈红丽汪卫华王红艳柏云清吴宜灿
关键词:次临界堆聚变氦气结构应力
聚变发电反应堆双冷锂铅包层液态金属流动MHD效应计算与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对液态金属LiPb流体在规则直管和异形管内流动的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并给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压降和功耗比。在此基础上,对FDS-Ⅱ的双冷液态锂铅(DLL)包层模块的MHD压降和功耗进行计算分析,并给出关键流道(直管和典型异形管)和全模块的数值模拟结果,为包层的结构和热工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王红艳吴宜灿汪卫华柏云清陈红丽
关键词:包层液态金属MHD压降反应堆
聚变发电反应堆双冷锂铅包层结构温度和应力计算分析被引量:12
2005年
使用有限元程序对聚变发电反应堆FDS-Ⅱ双冷锂铅包层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依据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参数和中子学计算参数,给出对应包层结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同时分析了液态金属LiPb碳化硅流道插件的温度、应力及变形。依据温度场和应力场模拟结果,对FDS-Ⅱ双冷锂铅包层设计方案在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条件下进行可行性分析。
陈红丽吴宜灿柏云清
关键词:温度场应力场层结构反应堆聚变
新型槽式集热管液态铅铋传热下集热性能分析
2019年
针对熔盐或导热油传热下传统槽式集热管高温条件下集热效率低、热量损失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液态铅铋(LBE)作为传热介质的新型槽式集热管,建立了新型槽式集热管的二维稳态传热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太阳直射辐射强度、液态铅铋进口温度、涂层发射率、环境温度及风速对该新型槽式集热管集热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对比液态LBE及熔盐与导热油的热物性,对其在光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液态铅铋传热下该新型集热管相比传统集热管集热效率提高显著;太阳直射辐射强度、进口温度及涂层发射率对新型集热管性能影响严重,环境温度及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弱;实际应用中,液态LBE作为传热介质结合其他介质间接储能的光热系统更为现实可行。
吴闽强柏云清朱志强黄望哩
关键词:集热性能
非贯穿式散裂靶与反应堆耦合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贯穿式散裂靶与反应堆耦合系统,包括质子束管、靶件外管、堆芯、容器、顶盖和堆内构件,其中,所述容器与所述顶盖二者共同构成反应堆主要放射性边界,用于将所述质子束管、所述靶件外管、所述堆芯和堆内构件包容在内;...
吴宜灿何梅生柏云清宋勇赵柱民
中国实验包层模块材料研发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聚变堆包层技术是聚变能实现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材料问题是包层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介绍了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实验包层模块材料选择和中国实验包层模块概念设计中所选材料的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开展的相关材料研究进展,并阐述了下一步研究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黄群英李春京刘少军严资林高胜吴庆生李艳芬宋勇朱志强柏云清郭智慧吴宜灿FDS团队
关键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实验包层模块
ITER氚增殖实验包层设计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为人类开发聚变能提供重要的物理和工程技术实验平台,ITER氚增殖实验包层模块(TBM)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参与ITER计划的成员国根据本国商用演示堆包层发展策略,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实验包层概念,以便在ITER运行期间进行实验。本文对ITER-TBM目前已经开展和正在进行的主要设计研究工作进展进行总结,介绍了各方提出的设计方案、支撑设计的相关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合作实验窗口的分配现状。
刘松林柏云清陈红丽李春京黄群英吴宜灿FDS团队
关键词:聚变能国际热核实验堆实验包层模块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