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瑞清

作品数:17 被引量:59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哲学
  • 3篇语言
  • 3篇语言地图
  • 3篇语言哲学
  • 3篇习得
  • 3篇词汇
  • 2篇多模态
  • 2篇知识
  • 2篇三分说
  • 2篇西方语言
  • 2篇西方语言哲学
  • 2篇教学
  • 2篇涵义
  • 1篇当下语境
  • 1篇第三人称
  • 1篇多模态教学
  • 1篇言不尽意
  • 1篇隐喻
  • 1篇隐喻理解
  • 1篇英语

机构

  • 17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17篇梁瑞清

传媒

  • 5篇外语学刊
  • 2篇现代外语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外国语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英语近义词的多模态教学被引量:1
2014年
近义词的教学是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笔者的研究,英语词汇可分为感觉词汇和非感觉词汇,感觉词汇是指命名或者表征感觉经验或其对象的词汇,感觉词汇和非感觉词汇的区分标准以词汇是否具有现象意义为依据。从多模态词汇教学的现象观看来,英语中大多数的近义词都属于感觉词汇,可以通过展示相关词汇现象意义的多模态性特征加以区分。多模态词汇教学的现象观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义词,从而掌握词汇的深层语义知识。
梁瑞清郑贞霞
关键词:词汇教学近义词多模态
整体论假说与外语教学被引量:17
2007年
本文结合Wittgenstein的语言游戏观,将整体论假说(梁瑞清2006)从母语习得推进到外语学习。在分别探讨了整体论假说与补缺假说、习得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整体论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有二:第一,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一样也和意义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习得和理解都是动态的;第二,理解在于使用,而使用离不开由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所构成的“生活形式”,亦即社会语境,外语语境知识的最大化是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的重要手段。
梁瑞清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言游戏补缺假说
再论感觉词汇及其现象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从经验主义的视角考察了感觉词汇及其现象意义的相关问题。基于感觉词汇的哲学考察和语言学划分,本研究发现:1)表示原型概念的感觉词汇在词汇学习上具有优先的认识论地位;2)感觉词汇具有现象意义,而且其现象意义可以经由提问What is X like?或What is it like for o to(be)X?而得以判定;3)现象意义可以用来统一地解释Frege的涵义和色彩义理论。从这个角度上看,研究现象意义可望丰富现有的语义学研究。
梁瑞清
关键词:涵义色彩义
现象意义与词汇习得
2013年
基于近年有关现象意义的研究探讨感觉词汇的习得问题,可以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为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现象意义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感觉词汇时对相关感觉经验之现象属性的心理表征。研究表明①感觉词汇的习得应该包括现象意义的习得,②现象意义具有象然性、言不尽意和多模态性等特征,③而且这些特征对感觉词汇的学习都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换言之,现象意义的习得是词汇深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确切地理解和使用感觉词汇。
梁瑞清
关键词:词汇学习言不尽意
隐喻的现象论解释
2014年
生成和理解是隐喻的两大机制,但传统的隐喻观并未能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同时解释这两个问题。基于心智哲学有关感觉经验的物理属性和现象属性的区分,本文提出了隐喻的现象论,认为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主要取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本体和喻体现象属性的相似性认知,而且喻体投射到本体的现象属性通常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比较凸显的典型的那部分属性,从而避免了彻底的相对主义。
梁瑞清
关键词:隐喻理解现象论
语言的指引性浅谈——以早期Wittgenstein和禅宗为例
2013年
本文通过比较早期Wittgenstein和中国禅宗的语言思想,发现他们并非主张一种虚无主义的语言观,而是反对一种严格的意义指称论,即语词本身不能等同于形而上对象。我们认为,无论是在表征感觉经验还是言说形而上学经验的时候,语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这意味着,感觉话语具有指引性,为我们理解经验世界提供语义线索。但是,确切地理解经验世界需要结合语言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进行一定的语义整合。
梁瑞清
关键词:禅宗语义整合
语言地图说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现代语言哲学家大多坚持图像论的主张,认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的图像关系,换言之,语词与外在对象是一一对应的。由于这种一一对应的图像关系,语言被认为应该...
梁瑞清
“说不出”及其现象意义——西方语言哲学新问题研究系列之二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从语言哲学和心理语言学(特别是语言产出)的双重角度考察了感觉经验的“说不出”这一语言事实,亦即传统哲学中“不可言说”的问题。作者认为,“说不出”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说不出”指语言无法产出,弱式“说不出”则指,即便说话者产出了语言,也无法让听话者通过语言把握感觉经验的现象意义。现象意义不可还原为语言,但可以被人理解,不可还原性是由私人经验和公共语言的不对称性决定的,可理解性则立足于本文提出的经验网络假说。现象意义的存在,说明语言在表达感觉经验时是贫乏的,但是语言的指引性弥补了语言的贫乏性。
梁瑞清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从语言哲学和语用学角度考察专名的意义问题乃是专名研究的重要路径。文章在语言哲学层面上综述了专名意义的描述语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之争后,指出专名的界定不一,认为特称描述语不应归属于专名,因为它是为专名指称的确定服务的;描述语理论所坚持的专名的涵义,其实是专名指称对象的涵义;专名的涵义是相对概念,它不能决定专名的指称义。文章在语用学层面上结合语用案例,探讨了专名的指称问题后,发现专名的语义内容和命名理据均非成功指称的必要条件;专名指称义的获得必须依靠语境,尤其是动态变化的"当下语境";只有从反映完整言语信息的瞬间性识别说话人意图,才能获得专名的指称。
张漫佳梁瑞清
关键词:专名指称涵义当下语境
试论现象意义的多模态习得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结合近年有关多模态的研究探讨了感觉词汇的习得问题,旨在从经验主义的角度为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现:(1)感觉词汇的习得包括现象意义的习得,而且(2)现象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模态性的特征。由此认为,现象意义的多模态习得是词汇深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确切地理解和使用感觉词汇。
梁瑞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