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方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电影
  • 4篇导演
  • 2篇电视
  • 2篇电视剧
  • 2篇意识形态
  • 2篇影像
  • 2篇伦理
  • 2篇奥利弗·斯通
  • 1篇导演创作
  • 1篇第六代导演
  • 1篇典礼
  • 1篇电视剧艺术
  • 1篇电影导演
  • 1篇电影电视
  • 1篇电影频道
  • 1篇电影艺术
  • 1篇独立电影
  • 1篇新生代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机构

  • 19篇中国青年政治...
  • 2篇格拉斯哥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作者

  • 19篇汪方华
  • 1篇朱莉欣
  • 1篇黄宝富
  • 1篇周红
  • 1篇吴三军

传媒

  • 10篇当代电影
  • 2篇中国青年政治...
  • 2篇电影文学
  • 2篇对外传播
  • 1篇电影新作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获奖影片中的“中国形象”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努力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体系之中。90年代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奥、举办世博会等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世界重要一极。在文化领域,积极参与各国际影展的电影也经历了“第五代”到“新生代”的显著变化。
汪方华
关键词:获奖影片文化体系世贸组织
《凤凰大视野》中历史建构的艺术被引量:2
2009年
汪方华
关键词:历史建构凤凰卫视大视野中国纪录片主导意识形态艺术
雅基·考利斯马基:芬兰的诗意现实主义导演被引量:2
2010年
雅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唯一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导演,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赫尔辛基底层的日常经验,表达了秩序井然的大都市中小人物普遍的受挫体验,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形象。同时,雅基的作品又有着强烈的形式感,极简主义的叙事与剪辑,长于经营影像,追求冷峻、疏离、感伤的旨趣,体现了极端的作者电影的风格。雅基的创作有着一个清醒的平民立场,表达了都市和体制的无情,沉默的大众的孤独、失落,并让人物在爱情和平静中得以栖居。雅基的电影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对人物、悬念等常规电影元素的重视和印象派的影像处理方式、象征性的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雅基作品中蕴含的对大都市现代人群深刻的同情,展示的对电影形式的独特理解使其跻身于电影大师的行列,并成为继伯格曼之后最注重电影感的北欧导演。
汪方华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
个人史·爱欲论·民族志——银幕手艺人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创作分析
2012年
过去促成当下/过去才是唯一真实/过去又多有想象之处——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维姆·文德斯《里斯本物语》)
汪方华
关键词:手艺人民族志银幕爱欲文德斯
伦理剧大师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访谈录被引量:1
2012年
今天对于布鲁克林音乐研究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葡萄牙百岁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带着新作《哥伦布之谜》(2007)来到研究院与大家交流、分享。今天也是导演创作回顾展的一部分,接下来,要放映导演的长片处女作《阿尼吉·波波》和《春天的仪式》,
汪方华黄宝富
关键词:访谈录大师伦理导演创作
柏林墙:东德政治题材影片的一个胎记被引量:2
2008年
"苏东换帜"是20世纪后半叶最为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带给艺术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纷纭动荡甚至是战火硝烟中,东欧电影工作者坚守着自己的民族身份,将目光返回生命本身,思绪拉得更长,范围拓得更宽,多层次多角度来关怀生命,省思生命意义,探究历史,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德政治题材作品。那段恐怖/荒诞历史的真实记录,对置身于历史中的生命的关注/同情/忧虑/批判,获得了普遍的共鸣。《诺言》《通往自由的通道》《再见,列宁》《窃听风暴》等围绕着"柏林墙"搭建和推倒产生的一系列"悲喜剧"和体现了现代西德电影充满先锋/活力一面的《罗拉快跑》一起成为德国电影"中兴"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东德政治题材影片的一个"原型"——柏林墙进行分析,从主题/叙事/情节/人物等方面来揭示东德政治题材影片的现实/历史以及可能继续书写"柏林墙"的未来。
汪方华
关键词:柏林墙
台湾新电影中的台北形象与中国身份被引量:3
2007年
近年来,艺术批评开始了向历史纵深的转向,通过对文本中传达的族群意识/国族意识的考察、发现来挖掘作品中渗透的"集体无意识",读解蕴藉其间的个人体验与历史经验,时代情绪与个体创痛。本文探讨的正是从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影坛占有重要地位的台湾新电影,通过对代表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以及其影响下的一代电影人作品的分析,试图描述他们对都市化进程中台北的独特表达和深刻情感,以及影片中所流露的"孤岛情结"和国族意识。
汪方华
关键词:台湾新电影
给国外媒体一个机会——以英国BBC为例
2010年
BBC记者琼尼是格拉斯哥电影电视系的毕业生,是笔者合作教授的得意门生。经教授引荐,我们坐到了一起。落座不久,琼尼说起了他的困惑:“办理中国的签证,为什么很麻烦?”他说,“去了几趟伦敦,还补了好几次材料”。琼尼对在中国短暂的采访经历耿耿于怀。
汪方华
关键词:BBC国外媒体电影电视毕业生
重塑影像中的“中国”--高力强电视电影导演分析
2008年
从2007年7月初联系上导演高力强,到现在两个月了,他一直在青岛拍摄25集电视剧《女检察官》,没有机会面谈。8月31晚接他电话,说现在机场,回北京开新片《大爱如天》的观片会。9月1日下午,在电影频道的标放室终于见着导演本人了。穿着一件红衬衫,戴着棒球帽,瘦而黑,倒是显得很高,一路紧赶慢赶,但还是很精神。话不多,在影院门口不时招呼相约来看他作品的领导和圈内朋友。
汪方华
关键词:电影导演电视剧影像电影频道检察官
历史深处的回响--奥利弗·斯通演讲录被引量:1
2008年
奥利弗·斯通作为一位著名导演接受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国际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邀请,于1994年5月10日在“Zellerback”礼堂该院的毕业典礼上开始了“与历史对话”为主题的演讲。演讲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汪方华丁一岚
关键词:毕业典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