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菲

作品数:3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地壳
  • 15篇地震
  • 12篇断裂带
  • 12篇郯庐断裂
  • 11篇郯庐断裂带
  • 11篇裂带
  • 6篇地壳介质
  • 5篇应力场
  • 5篇远震
  • 5篇震源
  • 5篇震源机制
  • 5篇接收函数
  • 4篇地壳结构
  • 4篇非均匀
  • 4篇非均匀性
  • 3篇地壳厚度
  • 3篇地震波
  • 3篇震波
  • 3篇散射
  • 3篇散射强度

机构

  • 34篇江苏省地震局
  • 4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36篇王俊菲
  • 16篇孙业君
  • 10篇黄耘
  • 8篇李清河
  • 6篇杨云
  • 6篇范小平
  • 5篇冯志生
  • 4篇李锋
  • 3篇叶碧文
  • 3篇王俊
  • 3篇顾勤平
  • 3篇刘红桂
  • 3篇康清清
  • 3篇王维
  • 3篇李鸿宇
  • 3篇李迎春
  • 2篇周云好
  • 2篇李大虎
  • 2篇江昊琳
  • 2篇金淑梅

传媒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预报论坛...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壳介质散射强度
范小平何奕成王俊菲杨云
2021年11月17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海域M_(S)5.0地震快速测定与应急产品产出
2022年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北京时间)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M_(S)5.0地震。江苏盐城、南通等地区震感强烈,上海普遍有感,山东和浙江等部分地区亦有震感。上海地震台在震后7 min发布人工速报结果,并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品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仪器烈度和余震精定位等数据。本次地震发生在黄海南部坳陷地区,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断层呈NE走向,余震主要沿主震NE方向拓展约20 km,深度集中在15 km以内范围。
于海英魏薇魏薇刘芳王鹏王俊菲刘芳邵永谦毕波
关键词:地震速报震源机制地震烈度数据产品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2020年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李迎春李锋王俊菲许田王金艳
关键词:震源机制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被引量:6
2020年
与方位各向异性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结合带,是研究陆内碰撞、大陆聚合及生长、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形变等问题的天然实验场。为获取研究区内更为精细的壳幔S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文中利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范围内共261个固定宽频带地震台站2a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5~50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之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5°×0.25°等间隔的网格点,并采用Tarantola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目标区内的二维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的分布图像。此外,还分析研究了6个具有代表性周期的相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这些图像揭示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速度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地壳浅部(6~10s),拥有较厚松散沉积层覆盖的盆地和基岩出露的造山带分别呈现为低速异常和高速异常。随着周期递增(15~20s),地壳介质受浅部沉积层的影响有所减弱,河淮盆地、苏北盆地等平原地区局部出现了高速异常。下地壳至上地幔(25~30s)的相速度分布受地壳厚度的影响,总体上与莫霍面埋深呈负相关,如莫霍面厚40km的大别造山带由短周期高速转为低速分布。由于研究区内各个地质构造单元所处的构造环境存在差异,Rayleigh波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各向异性的强度随着周期(深度)的递增而有所增强,快波方向更具规律性。综合苏北盆地自地壳浅部至岩石圈地幔的连贯低速分布及方位各向异性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其下方可能存在着壳-幔强耦合的现象。
顾勤平康清清张鹏孟科吴珊珊李正楷王俊菲黄群蒋新李大虎
关键词: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的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5年记录的763个远震波形数据,计算并筛选得到了10846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法得到了该区的地壳厚度和壳内平均泊松比值,并采用共转换点叠加法进一步揭示台站下方Moho界面的起伏形态.研究发现:⑴研究区Moho界面埋深在27~40 km范围内变化,平均深度在~34 km,总体上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呈现出东薄西厚的特征.地壳厚度在不同块体之间或者是块体内部存在着明显差异,表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⑵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在0.15~0.32之间变化,平均泊松比为0.24,略低于全球陆壳和中国陆壳平均泊松比值;然而,较大的泊松比浮动范围却意味着研究区内地壳物质具有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及物质组成的复杂性.沿郯庐断裂带展布着一条NNE-SSW方向的泊松比高值异常带,推测是镁铁质基性岩沿郯庐断裂带上涌至地壳所致,亦或是高温高压的幔源热物质底侵至下地壳所致.⑶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和壳内平均泊松比存在着反相关的关系;地壳厚度和地表地貌特征呈镜向关系,即造山隆起区Moho界面埋藏较深,而平原盆地区Moho界面埋藏较浅.Moho埋深等值线分布图和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应良好.⑷共转换点(Common Conversion Point,CCP)叠加法对Moho界面的刻画与H-κ叠加法求得的地壳厚度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CP剖面表明郯庐断裂带不仅是扬子断块区和华北块体的分界断裂,更是一条切割Moho面、深抵上地幔的深大超壳断裂带,错距达4~7 km.⑸研究区内部分台站下方存在壳内分界面,仍能通过改变壳内速度后采用H-κ法获得其埋藏深度.
顾勤平李大虎丁志峰康清清于悦颖王俊菲孟科杨浩张浩吕运富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结构地壳厚度
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一种思路
2019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思路,即以虚报率较低的短期异常作为"引信",在出现1个或数个"引信"异常后,再依据其它异常综合判定发震地点和震级,其优点是据此做出的综合预测意见的成功率较高。本文以2012年江苏高邮-宝应4.9级地震和2016年江苏射阳4.4级地震的震前实时跟踪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思路的应用,该综合预测思路对指导今后震情跟踪工作有实际意义。
王俊菲冯志生沈红会孙业君李锋王维缪阿丽李鸿宇
关键词:引信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应力场及变形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收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的小震初动资料,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得51个台站的综合机制解和167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的应力张量求解方法获得区域应力场分布;同时利用震源机制三角形分类方法,对51个台站综合机制解的变形形式进行分类,探讨其空间分段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以NEE和近EW向为主,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由北往南,主压应力方向由NEE向逐渐偏转为近EW向;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变形特征存在局部差异,山东段以走滑型机制为主,兼有部分正断层震源机制;江苏段及安徽北段,郯庐断裂带带内及其东侧集中表现为逆冲断层类型,西侧则以走滑型为主;安徽段南端,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震源机制分别以走滑型和正断型机制为主。
杨云王维王俊菲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地壳变形
华东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
孙业君黄耘王俊菲
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2015年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深断裂带,按构造习性和地震活动又可分为北、中、南段,江苏段位于中段南部,北起新沂,南至安徽嘉山.已有的研究表明,郯庐带江苏段具有发生大震的危险.大震震源区常常是介质非均匀性变化强烈的地区,由于震源区位于地下数十千米内。
黄耘李清河王俊菲孙业君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壳厚度泊松比深断裂带非均匀性江苏段
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究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法来求取泊松比,寻找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深部突变带,探索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环境.本研究利用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地区的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河南等七省一市共128个宽频带...
黄耘李清河王俊菲孙业君
关键词:断裂带地壳厚度泊松比接收函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