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占魁

作品数:29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军事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化科学
  • 1篇军事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教育
  • 4篇道德
  • 4篇批判教育
  • 4篇论教育
  • 4篇教育哲学
  • 3篇教师
  • 3篇教学
  • 3篇公民教育
  • 3篇方法论
  • 2篇道德教育
  • 2篇德教
  • 2篇社会
  • 2篇师专
  • 2篇批判教育研究
  • 2篇人格
  • 2篇主义
  • 2篇逻辑
  • 2篇教育改革
  • 2篇教育实践
  • 2篇教育现代化

机构

  • 29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9篇王占魁
  • 1篇吴遵民
  • 1篇黄欣

传媒

  • 5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教育发展研究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教育科学研究
  • 2篇教育学报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教育研究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基础教育
  • 1篇少先队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弹性”抑或“积极”——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制度创新与个人主义被引量:6
2006年
教育学所关注的创新型人才的形成是以教育的真正发生为基础的,教育所形成和建构的在个体身上的自我生成素质,构成了个体创新的“积极”的内在原动力。与此同时,制度变革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外环境,需要保持与之相应的“弹性”。本文从历史个人观的角度切入,通过对近现代教育个人观的澄清和对制度创新观的厘定,旨在为当代教育改革所关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外机制问题做一基础的理论探寻。
王占魁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个人主义
“自在”与“自为”之间——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作用的“潜在”品质被引量:9
2007年
一直以来,教育实践似乎青睐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生式的"同在"观念,然而,二者间的这种"同在"的现实表征很多时候只是冰山一角,而教育实践冰山下面的巨大的理论支撑的存在却并不为所见,而这种"无"恰恰就是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巨大支撑性的"潜在"。而太多的时候它却被理论者和实践者误读为自在的"不在"。事实上,这恰恰是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发生作用时的一种自为的"潜在"品质,也是教育理论所固有的作为一种"整合中"的存在的常态,它亟需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去正视。
王占魁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
“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与教育者社会形象的重建被引量:6
2015年
在中国教育文化传统中,"老师"是一个集"传道"、"授业"和"解惑"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概念。然而,自科举开考以来,"老师"的价值内涵开始日渐游离其"传道"使命,进而使"老师"日渐作为一种在社会诸多行业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的对"前辈同行"的敬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学校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形势驱动下,"老师"内涵的去道德化,不仅使学校教师的职业边界变得日渐模糊,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专业教师的师道尊严。我们应当重申"老师"称谓对其称说对象的人格要求和教养责任,进而通过教育者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形象的重建,使一切名之为"老师"的真正担负起其作为"潜在教育者"所应尽的道德自律和人格示范的社会教育使命。
王占魁
关键词:老师教育者社会教育教师专业化
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终结——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还原性诊断与出路探询被引量:3
2007年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普遍低迷,是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教育本真的游离和丢失。通过还原性诊断的方式,逻辑推演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并对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制度和认识上的三种“不相称”症结作出诊断。在道德教育本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终结的出路构想。
王占魁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
“以孝释教”抑或“以道释教”?——论儒家公民教育哲学的价值基础
2016年
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人们无意中造成了新型"教"字中的"老"对原型"敎"字中的"爻"的取代,进而实现了国人从"以道释教"到"以孝释教"的范换。它不仅从形式上消解了"爻"所表征的"道"在教育工作中的灵魂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人们对教育内涵理解的窄化乃至误读。通过重温儒家"以德服人"、"以礼相待"、"乐得其道"等公共伦理以及"以仕行道"和"以道事君"的政治伦理主张,本文明确指出,儒家旨在培养的乃是一种"能动的天道公民",而非一种"被动的孝道公民"。
王占魁
关键词:《易经》天道孝道公民教育教育哲学
从“个体教学”到“集体教研”——论当代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被引量:30
2013年
传统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靠业余读书和在个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当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则主要是依托学校"教研共同体"组织的集体性"听课"、"评课"或"听讲座"等教研活动现场实现。实践表明,学校"教研共同体"所组织的听课、评课及公开课活动,在帮助当代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活动的自在者"向"教学艺术的生成者"的角色转变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一种由教育实践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组成的广义而多元的共同体,要求每一位共同体成员必须首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融入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现场,它同时也是领导和专家通过现场学习增强自身"专业领导力"的关键。
王占魁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
批判教育的使命与教育批判的方法论被引量:5
2013年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王占魁
关键词:批判教育教育批判教育哲学方法论
新世纪我国教育实践方法论的价值转换——从“只信不疑”到“疑而后信”被引量:1
2013年
受升学主义传统、民众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教育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校养成了一种"只信不疑"的教学传统,进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服从的"好学生"。然而,随着我国在多元价值冲突、民族创新人才竞争和未来公民培养等一系列时代课题面前屡遭尴尬,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术创新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匮乏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疑而后信"比"只信不疑"更符合人类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质疑和讨论的空间。
王占魁
关键词:教育传统教育实践方法论
学社联携 促进青少年道德品性健康发展
2006年
近年来,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理论积淀。社区对教育的意义及功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社区作为一个真实的道德场景,其教育功能必须得到重视和有效利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携,创建一个学校与社区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合作的共同发展体制,并通过政府适时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和推动,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品性健康发展的一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并亟待落实的关键举措。
吴遵民黄欣王占魁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社区教育
"文以明道"与"师者解惑"--论古代儒家的双重修道进路及其现代教育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中国儒家"尊道"治世传统的核心概念。为满足国人"修道"立身的现实需要以及统治者为经国济世而"修道"的客观要求,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哲人先后建构了"文以明道"和...
王占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