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明
- 作品数:24 被引量:99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波离散度对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
- 2017年
- 目的分析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CAT)患者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max)的变化情况,探讨Pd、Pmax对CAT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CAT组)年龄和性别均匹配的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40例,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方法测定两组的Pd和Pmax,比较两组的差别,评估Pd、Pmax和Pd+Pmax对CAT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CAT组Pmax和Pd分别为124.1±19.9ms和50.5±16.9ms,而对照组分别为101.3±5.5ms和28.8±10.6ms,CAT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预测CAT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2.0%,阳性预测值为82.5%;Pmax预测CAT的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82.1%,阳性预测值为87.5%;Pd+Pmax联合应用预测CAT的灵敏度为76.6%,特异度为87.9%,阳性预测值为92.5%;上述指标在CAT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和Pmax是预测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CAT预测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
- 蒋奇王卫明孙建辉
- 关键词:P波离散度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 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可行性及其对左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SP组3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RVAP组)。比较两组植入术后20 min、12个月的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结果①两组术后20 min、12个月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两组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P均<0.01),且RVAP组较RVSP组延长更明显(P<0.01);③RVSP组术后12个月LVEDD明显低于RVAP组,LVEF明显高于RVAP组(P均<0.05);④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但RVSP组术中X线曝光时间明显长于RVAP组(P<0.05)。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主动电极行RVSP是安全的,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小于RVAP。
- 邵山钱波王小青翟力上王卫明杨玲程亚敏成益孙建辉
- 关键词:心脏传导阻滞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室心尖部
- 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6
- 2005年
- C反应蛋白是体内炎性的标志物之一 ,在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C反应蛋白可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 ,而且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抑制血管的生成 ,还可以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其释放的增加可引起局部血栓形成 ,从而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 ,能否治疗心血管疾病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王卫明单其俊曹克将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心血管疾病血浆炎性心血管事件分泌
- 双心室三腔起搏器15例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了解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心功能状态、术后起搏器工作状况及其并发症,并对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安装双心室三腔起搏器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显著提高。发生并发症7例,随访中有2例死亡。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能改善心脏功能,需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 成益王卫明邵山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随访
- 肺动脉瓣上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上倒“U”法与传统肺动脉瓣下方法消融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09月至2019年01月143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电生理检查(EPS)及射频消融术(RFCA),其中86例患者经标测明确为RVOT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P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分为两组,一组55例患者经传统肺动脉瓣下途径消融,另一组31例患者采用倒“U”法至肺动脉瓣上消融,观察两组之间电生理标测、消融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传统消融组需平均放电4.3 ±1.7次,有效放电后室早在5.7 ±3.4秒消失,倒“U”法消融组平均放电1.8 ±0.6次,有效放电后室早在2.8 ±1.9秒消失(P <0.01)。传统消融组成功率85.45% (47/55),倒“U”法消融组成功率96.77% (30/31),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 <0.01)。传统消融组8例瓣下消融未成功者同次手术中采用倒“U”法至瓣上消融后7例成功。传统消融组心脏压塞1例,倒“U”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消融方法比较,经倒“U”法至肺动脉瓣上消融,放电次数减少,达效时间(Time to Effect, TTE)更短,成功率增加,安全性更好。
- 王小青王卫明王梦非朱帧燕
-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流出道射频消融
-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19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9例RFCA治疗的老年PSVT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1例,其中左侧旁道40例,右侧旁道1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1例;房扑7例。RFCA总成功率为98.3%(117/119);术后复发率为4.2%(5/119);并发症发生率5.04%(6/119)。结论:RFCA治疗老年PSVT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成益王卫明杨琳邵山
-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老年射频消融并发症
- 53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汤可琴王卫明孙建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
-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 2005年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室速,约占室速的10%[1].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而言,根据室速的来源可分为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IRVT大部分为右室流出道室速,ILVT则为起源于左室间隔面.与器质性心脏病不同,IVT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我院1999-2004年13例IVT的RFCA结果报告如下.
- 成益王卫明邵山许国锋孙建辉
- 关键词: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 冠状动脉心肌桥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83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中检出的60例心肌桥患者,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以收缩期冠脉管腔受压狭窄及舒张期恢复或接近正常为心肌桥存在的依据。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肌桥检出率3.28%。心肌桥中位于前降支近端7例,前降支中端34例,前降支远端15例,各有2例位于回旋支中端和右冠状动脉远段。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20例,发生率为33.3%,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心肌桥26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可靠方法。心肌桥有促进其前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桥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对于有缺血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 王卫明周学中柯海燕孙建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03年
-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少数患者没有可发现的心脏病,称为孤立性房颤.本文用敏感性较高的双抗体夹心hsCRP ELISA法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初步探讨和房颤发作的关系.
- 王卫明单其俊夏小杰陈明龙邹建刚蒋礼曹克将
- 关键词: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