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嘉炜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动脉瘤性
  • 3篇动脉瘤性蛛网...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痉挛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 3篇膜下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 3篇痉挛
  • 3篇后脑
  • 3篇后脑血管
  • 3篇后脑血管痉挛

机构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嘉炜
  • 3篇高觉民
  • 3篇王汉东
  • 1篇黄玉杰
  • 1篇丛子翔
  • 1篇傅传经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NO含量的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未予完全阐明。文中探讨a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NO的含量变化与CVS的发生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血浆ET-1和NO含量,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人6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SAH患者在发病2周内各个时间段血浆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aSAH患者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血浆N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NO含量在第3天及第7天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2周左右NO值恢复正常。结论 aSAH后CVS的发生与血浆ET-1和NO含量变化呈明显相关性,两者在体内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有可能导致CVS的发生,同时监测其含量变化有助于CVS的早期防治。
王嘉炜王汉东高觉民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内皮素-1NO
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相关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及其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SAH患者54例,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0.5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病程第3天开始使用,连用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水平,观察经颅超生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CVS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出院时Glasgow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用药后血浆NO、ET-1、6-K-PGF1α水平升高(P<0.05)、TXB2水平下降(P<0.05)、CVS的发生率降低(P<0.05)、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升高(P<0.05)及出院时GOS评分升高(P<0.05)。结论葛根素是一种防治aSAH后CVS的有效药物,并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水平,即升高血浆NO、前列环素(PGI2)含量,降低血栓素A(TXA2)含量从而扩张脑血管,同时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等有关。
王嘉炜高觉民黄玉杰傅传经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葛根素血管活性因子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在神经胶质细胞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llel'voussystem,CNS)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被认为与多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如创伤性颅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病理状态下,过度释放的谷氨酸可以激活细胞膜表面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glutamatereceptor,iGluR),尤其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损伤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的受损。
王嘉炜王汉东
关键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例aSAH病人作为研究组,在aSAH后第1、3、7、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另选取同时期健康成人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发生CVS 23例,其中表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症状性CVS 10例,无症状性CVS(无DIND)13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时间点血TXB2含量均明显升高,而血6-Keto-PGF1α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与无CVS病人相比,CVS病人血TXB2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而血6-Keto-PGF1α含量仅在第7天时明显降低;与无DIND病人相比,DIND病人血6-Keto-PGF1α含量在第1、3、14天明显降低,而血TXB2含量仅在第3天时明显升高。结论 aSAH后CVS、DIND的发生、发展与血TXB2、6-Keto-PGF1α含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王嘉炜王汉东高觉民丛子翔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花生四烯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