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昆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黏膜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螺杆菌
  • 4篇TOLL样受...
  • 4篇肠黏膜
  • 3篇体检
  • 3篇体检者
  • 3篇年龄
  • 3篇民族
  • 3篇TOLL样受...
  • 2篇食管
  • 2篇留学
  • 2篇留学生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菌群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机构

  • 14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王海昆
  • 11篇姚萍
  • 5篇崔旻
  • 3篇王磊
  • 2篇张志强
  • 2篇高鸿亮
  • 2篇杨涛
  • 1篇周禾
  • 1篇席利力
  • 1篇谭庆华
  • 1篇程永波
  • 1篇杨涛
  • 1篇谭芳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生素D_3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与TLR4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SD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及维生素D3对UC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和维生素D3治疗组,每组20只。UC模型组、维生素D3治疗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连续灌肠10d,建立UC模型。造模完成后,维生素D3治疗组采用胆维丁乳原液灌胃,按0.005mL/g,1次/d,连用9d;正常对照组和UC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9d。各组大鼠均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并对大鼠结肠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y score,HP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2 mRNA与TLR4 mRNA表达情况。结果 UC模型组DAI评分(8.06±1.95)、HPS评分(14.56±0.84)和结肠组织TLR2mRNA(0.420 00±0.170 00)、TLR4mRNA(1.580 00±1.000 00)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0.000 38±0.000 18、0.000 57±0.000 23)和维生素D3治疗组(5.09±2.16、10.12±2.09、0.027 00±0.019 00、0.018 00±0.015 00)(P<0.05),维生素D3治疗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D3能部分抑制TLR2与TLR4表达,对UC有辅助治疗作用。
高鸿亮王磊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米日古丽.吐尔洪崔旻王海昆张志强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OLL样受体维生素D3
乌鲁木齐市4804名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危险因素,为指导人群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并接受13C呼吸试验检测的健康体检者4804例,分析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王海昆王磊陈永波姚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年龄民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家兔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腔大肠杆菌、肠黏膜Toll样受体4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家兔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道大肠杆菌、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并分析TNF α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处死.取回肠组织行电镜检查,观察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长度及宽度的变化,采静脉血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 α,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黏膜TLR4的定位及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变化.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TNF α与肠腔大肠杆菌数、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长度、肠黏膜TLR4表达量之间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肠上皮紧密连接缩短[(0.377±0.045) μm对比(0.518±0.059) μm,t=5.031,P<0.01]且间隙增宽,肠腔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多[(54.767±28.467)拷贝/g对比(14.299± 11.400) log10log10拷贝/g,t=-3.492,P<0.01],肠黏膜TLR4表达升高[0.042±0.014对比0.015±0.01,t=-44.089,P<0.01],血清TNF α升高[(0.289±0.016)pg/ml对比(0.210±0.013)pg/ml,t=-17.768,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肠上皮紧密连接、肠黏膜TLR4与TNF α明显相关(F=17.773,P<0.01),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0.842;血清TNF α水平与紧密连接呈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385),与大肠杆菌和TLR4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32和0.427).结论 NAFLD家兔肠道物理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的破坏与TNF α水平关系密切,且免疫屏障对TNF α的影响更为显著.
王海昆高鸿亮姚萍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大肠杆菌TOLL样受体4
双联每日4次口服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阿莫西林4次/d口服双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BQT)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计算机检索3个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索比较PPI+阿莫西林4次/d口服双联疗法与BQT疗法治疗H.pylori的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4.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意向治疗(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分析和符合方案(per-protocol,PP)分析的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依从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篇文献,共2550例H.pylori感染者。ITT分析显示:两种疗法的合并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5%vs 82.7%,RR=1.02,95%CI:0.99~1.06,P=0.21);PP分析显示:两种疗法的合并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4%vs 89.1%,RR=1.01,95%CI:0.98~1.04,P=0.60);PPI+阿莫西林4次/d口服双联疗法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QT疗法(15.2%vs 31.6%,RR=0.55,95%CI:0.35~0.88,P=0.01);两组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vs 94.7%,RR=1.01,95%CI:0.99~1.03,P=0.22)。结论在H.pylori的根除率方面,PPI+阿莫西林4次/d口服双联疗法治疗效果与BQT疗法相似,并且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似的依从性。
赵书鹏翟蕾蕾王海昆姚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依从性
维、哈、汉族体检者Hp感染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本院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感染率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4780例接受^(13)C呼气试验检测的健康体检者,分析其Hp感染率在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工作压力等因素间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因素与Hp感染率的关系。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有2309例体检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总体感染率为48.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工作压力、年龄为Hp感染发生与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有近半存在Hp感染,维族及哈萨克族、老年人、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应加强以上人群关于Hp感染的健康宣教并指导其治疗与复查。
王海昆姚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年龄民族
急诊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管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伴胆管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93例ABP伴胆管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24至48小时内行急诊ERCP术,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肝功能[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肠功能恢复时间、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酶(SAMY)、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退烧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和初次自行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IL-8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AMY、WBC和TBIL等指标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AMY、WBC和TBIL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ERCP治疗ABP伴胆管炎患者,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炎症因子和SAMY水平,促进肠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席利力古力米日·牙生杨涛王海昆穆热艾合买提江·穆塔里夫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炎血清淀粉酶
NAFLD家兔肠道菌群与肠黏膜Toll样受体4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家兔肠道菌群的改变,并分析菌群与肠黏膜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间的关...
王海昆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OLL样受体4肠道菌群肠黏膜
文献传递
肠道菌群变化对肠上皮细胞Myd88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d后继续常规喂养7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王海昆崔旻姚萍
关键词:肠道菌群MYD88炎症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HGM、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将HGM分为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分析HGM、RE、Barrett食管和CNAG,以及HGM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GM、RE、Barrett食管、CNAG患者分别为82、104、76、178例。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HGM患者分别为22、20、40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RE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14.4%(15/104)、58.5%(48/82)比14.4%(15/104)、50.0%(41/82)比6.7%(7/104)、43.9%(36/82)比12.5%(13/104)],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的发生率均低于RE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5%(64/104)、14.6%(12/82)比72.1%(75/104)、34.1%(28/82)比67.3%(7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39.80、44.80、23.30、13.80、60.90、20.2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22.4%(17/76)、58.5%(48/82)比19.7%(15/76)、50.0%(41/82)比9.2%(7/76)、43.9%(36/82)比6.6%(5/76)],而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的发生率均低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8%(47/76)、14.6%(12/82)比55.3%(42/76)、34.1%(28/82)比65.8%(50/76)、20.7%(17/82)比42.1%(3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00、24.80、31.00、28.60、12.10、28.90、15.80、8.4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以及非反流症状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CNAG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5.1%(9/178)、58.5%(48/82)比3.9%(7/178)、50.0%(41/82)比3.9%(
周禾杨涛王海昆姚萍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23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疆维汉民族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白介素23受体(interleukin-23 receptor,IL-23R)基因中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基因型,以探究IL-23R基因的UC易感位点.方法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263个样本进行9个SNP位点基因分型,分析上述位点基因型,对比维汉民族、维吾尔族UC组与对照组,汉族UC组与对照组上述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探索IL-23R基因的UC易感位点及其在维汉民族间有无差异.结果与维吾尔族对照组相比,维吾尔族UC组在rs11805303、rs17375018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汉族对照组相比,汉族UC组在rs1495965、rs11805303、rs17375018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UC组与汉族UC组在上述9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R基因的rs1495965、rs11805303、rs17375018可能是影响UC发病的易感位点,但本研究涉及IL-23R基因9个SNP位点基因型在维汉民族间无明显差异,考虑上述位点可能不是民族易感性位点.
崔旻谭芳王海昆姚萍谭庆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