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萌 作品数:22 被引量:98 H指数:6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基金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建筑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范围为-2.75~-11.75D,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结果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曲率半径为6.4087±0.3778mm,与术前(6.3037±0.2479)mm相比显著增加(P<0.001),周边6mm和7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小,术前为(6.3450±0.2680)mm、(6.4374±0.2563)mm,术后为(6.3190±0.2473)mm、(6.4170±0.2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分组,百分比>45%组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BFS曲率半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P=0.017);百分比<45%组各参数都无明显改变。结论 LASIK术后,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变平,周边6mm和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好,该百分比可能作为提高术后可预测性的新指标。 杨雪娇 胡琦 周文艳 李雪 王珂萌 吴琼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后表面 曲率半径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的形态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根据Rabinowitz诊断标准将35例圆锥角膜患者分成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并选取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3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最小曲率半径(Rmin)和不规则指数(ABR)。利用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和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结果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中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接近于1,说明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分别得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诊断界值:ISV为39和22.4,Rmin为6.765和7.11,KI为1.085和1.045。应用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Yhat=8.231+0.006ISV+0.843IVA+0.869KI-3.186CKI-0.010IHA+0.679IHD-0.649Rmin-0.057ABR。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PLS模型:Yhat=7.861—0.563Rmin+0.018ISV+0.390IVA-3.281KI+0.571CKI-0.010IHA+0.727IHD-0.009ABR。结论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临床期圆锥角膜及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张雪 胡琦 崔静 康杨 李雪 王珂萌关键词:圆锥角膜 PENTACAM 角膜前表面 左布诺洛尔对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不同时期应用盐酸左布诺洛尔对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以推测其在稳定角膜前表面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首次行LASIK手术治疗并连续进行随访的高度近视患者111例(197眼),术前屈光度:-6.00^-9.00 D。方法将以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用药组)74眼、治疗组Ⅰ(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77眼和治疗组Ⅱ(术后第14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46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眼压,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角膜前表面曲率。结果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各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分别为:治疗组Ⅰ平均为(6.51±0.91)D,治疗组Ⅱ平均为(6.24±0.96)D,对照组平均为(6.19±1.02)D,治疗组Ⅰ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4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760),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P=0.148)。结论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有利于提高术后角膜前表面的稳定性。 吴桂玲 胡琦 吴琼 杨帆 王珂萌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曲率 飞秒激光辅助LASIK与机械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LASIK与机械板层刀辅助LASIK对近视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在本中心就诊的近视眼患者共129例(258眼),将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机械角膜... 李雪 李仲佶 杨帆 胡琦 吴琼 王珂萌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彗)、三叶草像差(C(高))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br>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 吴琼 胡琦 王珂萌 康杨关键词:角膜磨镶术 角膜切削术 视觉质量 HIF在兔角膜碱烧伤后CNV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兔CNV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观察兔CNV的生长情况,并记录CNV的生长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兔角膜HIF、iNOS以及VE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6 d、12 d、15 d、21 d、28 d CNV的面积分别为:(53.86±20.60)mm2、(87.21±25.80)mm2、(128.31±40.10)mm2、(114.42±29.40)mm2、(78.15±35.13)mm2。各实验组CNV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HIF-1α、iNOS及VEGF蛋白的表达:VEGF表达集中在角膜上皮下基质,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胞浆内,呈深黄色。在7 d有较高表达,14 d达到高峰,28 d时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各实验组的表达随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而减少。蛋白的表达与CNV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可能与HIF-1α有关。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和iNOS、VEGF表达而抑制兔CNV的形成。 胡琦 王建文 崔美芝 王珂萌 周文艳 徐洋涛 罗杰 俞佳伟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 一氧化氮合成酶 新生血管 近视眼患者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李雪 赵延军 张丽 胡琦 王珂萌关键词:LASIK LASEK 角膜 角膜后表面 Pentacam系统检测角膜曲率和高度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中的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临床期圆锥角膜组患者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为正常对照组。方法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的12个参数。利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主要指标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结果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均<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中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接近于1,说明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分别得出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中较好参数的诊断界值:角膜前表面5 mm内在最佳配适球镜(BFS)上的最大高度(MaxAE5)为13.5μm和10μm,角膜后表面5 mm内在BFS上的最大高度(MaxPE5)为34.5μm和24.5μm。应用PLS方法构建了临床期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对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张雪 胡琦 康杨 李雪 周文艳 王珂萌关键词:圆锥角膜 PENTACAM 角膜曲率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2a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方法:观察2008-01/2012-09在本院接受规范验配并严格复查的角膜塑形镜治疗患者324例620眼,连续戴镜6mo;1、2a后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变化及视觉质量、眼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戴镜前裸眼视力0.15±0.14,戴镜后6mo 0.95±0.07,1a 0.93±0.10,2a 0.90±0.10,与戴镜前视力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屈光度-3.34±1.43D,戴镜后6 mo-0.73±0.67 D,1 a-0.93±0.57 D,2a-0.97±0.66D,与戴镜前屈光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角膜曲率43.27±1.23D,戴镜后6mo 40.69±1.22D,1a 40.64±1.21D,2a 40.36±1.16D,与戴镜前角膜曲率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共397眼发生轻度角膜上皮损伤(0~Ⅱ级),发生率为64.0%,给予促角膜上皮修复药物后缓解;仅5眼发生Ⅲ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率0.8%,仅1例患者出现丝状角膜炎,停戴后药物治疗痊愈;106眼戴镜期间发生角膜镜片压痕,发生率17.1%;144眼发生复视或重影,发生率为23.2%;161眼出现眩光,发生率为26.0%,经早期观察或调整镜片后消失。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的前提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可显著提高裸眼视力,明显降低近视度数及角膜曲率。 曹文萍 胡琦 李雪 李仲佶 崔静 刘明珠 王珂萌关键词:近视 角膜塑形镜 并发症 角膜并发症 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变化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彗)、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彗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彗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彗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彗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胡琦 吴琼 王珂萌 康杨关键词:角膜像差 角膜磨镶术 角膜切削术 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