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
- 作品数:34 被引量:29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价被引量:17
- 2014年
- 中国居民部门存在的能源贫困现象可能会成为改善民生的阻碍,对能源贫困的综合测度及评估分析是认清中国当前能源贫困现状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制定缓解能源贫困政策的前提。在理清中国能源贫困概念和国际能源贫困评估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四维度中国区域能源贫困评估指标体系,用以评估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2000—2011年间中国整体能源贫困状况呈自然减缓趋势,但能源贫困问题未来持续大幅减缓还需要依赖政府的重视和专项应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中国区域间能源贫困状态及其减缓速度很不一致,在制定全国能源贫困减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抓住导致不同地区能源贫困的主要矛盾;能源贫困在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情况并不一致,减缓能源贫困政策实施对象选择和区域投入比例的确定,应区别于其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基础建设、改善民生的相关政策。
- 李慷王科王亚璇
- 关键词:可获得性
- 碳市场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法分析及优化建议被引量:1
- 2024年
-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科学、可操作的配额分配方法与配额管理体系是保证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由于排放量高、工艺流程简单且数据基础较好,中国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均优先将发电行业纳入配额管理,出台既有共性又兼具差异的配额分配方法.通过对比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总结对于机组分类、修正系数、产品计量和配额结转等关键问题的处理方式,发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存在发放时间滞后、缺少结转规定、缺乏调控机制和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从方法和管理两方面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制度,包括建立配额总量约束、明确配额结转规定、完善掺烧机组配额核定方法和优化修正系数的选取并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制度.
- 吕晨阮建辉王科宋晓晖张泽宸金玲蔡博峰
- 关键词:发电行业配额分配
-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指数(2010—2018)被引量:6
- 2021年
-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和开局时期,持续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具有重大意义。面向农业、工业、建筑、运输、服务这五个部门,构建可以评估省级行政区综合能源经济效率水平并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比较的能效指数,以分析各省级行政区能源效率的现状及改进空间。评估结果显示:2010—2018年中国的省际能效指数平均提升了约10%,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能源效率指数水平极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数均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对各省级行政区五个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效率指数进行二元分析,识别出了各部门的重点节能地区。
- 王科李晨馨王家钰陈鸣
- 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消费量节能
-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基于1985-2010年中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能源强度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考察常见的β收敛和σ收敛外,还引入排名一致性系数对γ收敛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β收敛和γ收敛;对于σ收敛,在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检验时,并未反映出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采用核密度估计则较好的验证了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σ收敛性.
- 吕斌王科徐志强
- 关键词:能源强度Β收敛Σ收敛
- 基于混合生命周期方法的私人电动汽车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近年来,电动汽车因其在行驶过程中无任何尾气排放,被各国政府视为推动交通部门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但是,由于电力属于二次能源,其上游电力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费是否清洁将对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电力源于煤炭,电动汽车是否真正有益于减排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一些专家和学者基于传统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做了一些研究,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为了对电动汽车的减排效果进行更精确的研究,本文采用混合生命周期方法对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计算。同时,在考虑电动汽车的燃料生命周期、车辆制造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将相关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生命周期纳入到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内,以使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研究结果更加完整、精确。研究结果显示,纯电动汽车并非是"零排放"的,在燃料周期,虽然纯电动汽车的单位里程能源消费强度较小,约为传统汽油车的94.6%,但以煤为主的高碳电力结构导致目前纯电动汽车燃料周期的单位里程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约为传统汽油车的1.12倍;车辆周期内,纯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略高于传统汽油车;此外,配套充电设施的建设也将增加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燃料、车辆及充电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在当前的电源结构及技术条件下,电动汽车虽然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和较好的石油替代效果,但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煤炭消费较高,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传统汽油车,在当前的情况下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并不利于温室气体减排。
- 冯超王科徐志强徐志强
- 关键词:电动汽车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
-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被引量:40
- 2023年
- 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财务绩效,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探讨。利用上市公司文本和财务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水平,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社会公众关注度和提高内部信息透明度,从而作用于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水平。数字化转型效力的发挥,受企业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以及自身污染,科技实力、管理层绿色认知和绿色经历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拓展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的认识,同时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
- 张永冀翟建桥朱雅轩王科
- 关键词:社会责任
-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综合评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被引量:2
- 2024年
-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比较了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混合协同效应综合评估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协同效应在各国单一目标和协同控制政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果提供经验指导。从技术视角结合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剖析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根源;从行业视角探索电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助力减污降碳目标的发力点;从管理科学的视角总结了协同效应综合评估中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后续的突破方向。综合评估流程的规范化和各评估环节中的多学科交叉体现了综合评估的复杂性,需要剖析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及二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等;综合评估中时间、空间和评估对象选择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依托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收集存储技术,加强协同控制对排放水平、健康水平、减排成本、农业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刻画。增强协同效应评估的可比性有利于不同结果的相互佐证和对比分析,需要合理计算协同控制在不同维度的综合收益;国家、区域、城市层面评估的侧重点差异较大,需要明晰减污降碳治理体系并加强评估的层次性,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更科学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实践。
- 赵曼仪王科
- 关键词:综合评估
-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被引量:13
- 2023年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个碳市场正在运行,国际碳市场短期内不确定性增加,但长期发展向好。国内碳市场建设更加规范,碳配额累计成交额达104.74亿元,累计成交量达2.29亿吨,价格波动性相较于试点碳市场最低;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线上成交额达106.40亿元,累计线上成交量达3.98亿吨,价格水平较2021年提升了约64%。近年来国内企业对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响应明显。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建议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计划内行业,以及热力生产和供应、铁合金冶炼、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黑色金属铸造、水泥制品制造、炼铁、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计划外行业。预计全国碳市场2023年以后将逐步纳入更多行业,增加碳金融产品种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始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
- 王科李世龙李思阳王智鑫
-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于理工科人才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服务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理工科人才走出去和请进来提出了新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继续加强理工科专业教育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 王科
- 关键词:工程教育
- 高校博士招生计划优化分配研究:一种基于零和博弈前沿面分析的方法被引量:2
- 2018年
- 提出一种基于零和博弈前沿面模型的高校博士招生计划优化分配方法,结合衡量博士培养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指标并采用某高校的实际数据,应用方法对其博士招生计划在校内各学院之间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显示方法有助于提升分配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 王科
- 关键词:优化配置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