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6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临床表现不同的Dysferlinopathy二例
- 2014年
- 例1患者女,38岁。因进行性肢体无力14年于2011年11月就诊。患者14年前出现右下肢远端肌群无力,踮足站立困难,行走、跑步速度不及正常同龄人,其后逐渐出现双上肢近端及左下肢远端肌群无力,出现下蹲起立、爬坡上楼及梳头困难,服用激素半年,上述症状加重,且血压升高,停用激素,其后未予诊疗,症状逐渐加重。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此类疾病患者。查体:踮足站立不能,双上肢近端肌力Ⅳ+级,双上肢远端肌力Ⅳ级,手部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未见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4096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0 IU/L,乳酸脱氢酶591 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4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2 IU/L。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
- 李薇吴红然刘璘琳宋学琴要萌萌王雪陈秀晓
-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肢肌力肢体无力下肢远端
- 嗜酸性多发性肌炎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嗜酸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嗜酸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逐渐加重。血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正常。肌酸激酶升高10倍以上。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2例患者肌纤维变性坏死,肌纤维间、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散在嗜酸细胞。结论嗜酸性多发性肌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理学特征为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嗜酸细胞浸润。
- 王雪宋学琴要萌萌宋平侯志刚陈秀晓吴红然
- 关键词:嗜酸细胞增多
- α-Sarcoglycanopathy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附2例报告)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α-Sarcoglycanopathy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α-Sarcoglycanopathy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患者均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进行性加重。肌肉活检均可见肌间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增生,肌纤维萎缩,偶见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吞噬现象,未见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抗α-Sarcoglycan蛋白完全缺失,抗β、γ、δ-sacogiycan蛋白和抗dystrophin蛋白部分缺失。结论α-Sarcoglycanopathy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肌营养不良无特异性,病理学特征为免疫组化染色示抗α-Sarcoglycan蛋白完全缺失。
- 宋学琴要萌萌吴红然刘璘琳王雪李薇陈秀晓
- Mdx小鼠骨骼肌中炎症反应和mpeg1的表达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mdx小鼠不同时期骨骼肌的炎性病理改变,观察mpeg1在mdx小鼠及对照鼠中的表达。方法选取雄性C57BL/10ScSn-Dmdmdx/JNju鼠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雄性C57BL/6Sc Sn小鼠,根据年龄分为2 w、4 w、8 w、12 w 4个亚组。通过HE染色、MGT染色、ACP染色观察骨骼肌光镜下的形态学改变,总结mdx小鼠骨骼肌炎性病理变化。通过RNA提取,基因芯片的检测及mpegl的qRT-PCR检测,观察mpeg1的表达情况。结果常规组织染色中,2 w的mdx小鼠肌肉偶见高度浓染的肌纤维,未见肌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4 w可见巨噬细胞吞噬现象散在分布,8 w时炎细胞浸润灶融合成片,12 w时炎性病灶面积减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mdx小鼠中有关炎症反应的基因30余个,结果显示与2 w相比,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均增加,在8 w时达到峰值,12 w有所下降,但较2 w时仍有升高;qRT-PCR结果显示从4 w开始,mdx小鼠中mpeg1的含量逐渐增加,8 w时含量最高。结论 (1)炎症反应参与mdx小鼠疾病的发生发展:从2 w开始出现,8 w达到高峰,12 w趋于平稳;(2)Mpeg1在mdx小鼠炎症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崔红颖要萌萌宋学琴吴红然陈雪晓陈秀晓王雪宋平
- 关键词: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病理特点MPEG1
- 三聚氰胺的检测极其在相关婴幼儿泌尿系结石中的意义
- 通过检测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尿液中三聚氰胺水平,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阐述了三聚氰胺的摄入与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人类三聚氰胺相关的泌尿系结石发生的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 王雪戎赞华赵雪王新良
- 关键词: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发病机制三聚氰胺尿液检测
- 屋尘螨过敏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
- 2024年
- 目的观察屋尘螨过敏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h17/Treg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分析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对屋尘螨过敏的急性发作的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留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给予48 h屋尘螨浸出液刺激,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Th17/Treg细胞水平,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及研究组患儿发作期与缓解期这些检测指标的差异性,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这些指标与支气管哮喘病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儿哮喘发作期和哮喘缓解期的Th17细胞以及IL-6、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Treg细胞及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研究组患儿发作期Th17细胞以及IL-6、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均<0.05),发作期Treg细胞及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缓解期(P均<0.05);Th17细胞以及IL-6、IL-17水平均与病情呈正相关,而Treg细胞以及IL-10水平均与病情呈负相关。结论对屋尘螨过敏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Th17/Treg细胞功能失衡,可根据Th17/Treg细胞水平来评估哮喘病情。
- 王炜李芳王雪王琨
- 关键词:屋尘螨支气管哮喘TH17细胞TREG细胞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内皮祖细胞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5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5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者EPCs水平,并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FMD。冠心病组依据SYNTAX积分进一步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亚组,比较高危、中危、低危三组之间EPCs数量及FMD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EPCs数量显著减少,肱动脉FMD亦明显减低(P<0.05),循环血EPCs数量与肱动脉FMD呈显著正相关趋势(r=0.41,P<0.01)。各亚组之间,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比较,EPCs数量水平及FM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Cs数量及FMD均与冠状动脉造影SYNTAX评分呈负相关(r=-0.381,P<0.01;r=-0.31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低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王雪谈红李晓燕杨燕陈英剑张国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舒张SYNTAX积分
- 奥卡西平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脑电图、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分析奥卡西平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脑电图、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16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奥卡西平组(58例)和丙戊酸钠组(58例),分别给予患儿奥卡西平和丙戊酸钠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脑电图、认知功能、氧化应激等指标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儿脑电图痫样放电消失和减少≥50%的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患儿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奥卡西平组患儿一氧化氮、黄嘌呤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卡西平组患儿癫痫控制率显著高于丙戊酸钠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与丙戊酸钠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脑电图的改善效果相当,对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奥卡西平能够通过改善患儿氧化应激,实现更为理想的癫痫控制率。
- 张艳格卢艳王雪王秀霞田红静
- 关键词:奥卡西平部分性癫痫脑电图氧化应激
- Mdx小鼠骨骼肌纤维化及Spp1基因表达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模型鼠mdx小鼠骨骼肌中纤维化情况,研究Spp1基因在mdx小鼠及其对照鼠中不同时期的表达,探讨在mdx小鼠中Spp1与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雄性C57BL/10Sc Sn-Dmdmdx/JNju鼠为实验组,雄性C57BL/6Sc Sn小鼠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2w组、4w组、8w组、12w组。每组选取6只,3只用于冰冻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3只用于基因芯片及q RT-PCR。结果 2w及4w时mdx小鼠无明显结缔组织增生,8w时,mdx小鼠可见轻度结缔组织增生;12w时,mdx小鼠结缔组织增生程度较8w稍加重,仍为小片状区域的纤维化,对照组小鼠不同时期均未见纤维化;mdx小鼠2w与12w股四头肌基因芯片表达谱对比,其中Spp1基因在mdx小鼠2w与12w相比fold-change值为-15.1354,变化明显;Spp1在mdx小鼠股四头肌不同时期表达量比较:8w组较4w组明显升高,12w组较8w组表达量下降,但仍高于4w组,8w组与12w组Spp1表达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x小鼠早期(2w^4w)肌纤维化表现不明显,8w时骨骼肌内可见少量结缔组织增生,随后缓慢进展。2 Spp1基因在mdx小鼠成熟期(8w^12w)表达量明显增加,推测其在mdx小鼠肌纤维化中发挥一定作用。
- 陈雪晓王雪宋学琴吴红然崔红颖要萌萌陈秀晓张亚侯志刚
-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基因芯片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7
- 2021年
-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50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大叶性肺炎将其分为研究组95例(大叶性肺炎)和对照组55例(非大叶性肺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入院常规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叶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年龄、发热时间、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及心动过速、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分别为(64.08±12.06)%、(36.62±25.08)mg/L、(364.43±152.23)U/L及(39.91±16.65)mm/h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感染患儿发生大叶性肺炎与发热时间、发病至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及入院时血清CRP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P感染患儿发生大叶性肺炎与发热、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CRP水平等有关,临床医生应对其风险给予全面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及时逆转疾病的重症化趋势,达到改善患儿预后的目的。
- 王雪高密密尹力刘安娜李芳
- 关键词:患儿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