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

作品数:57 被引量:260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7篇小麦
  • 13篇高产
  • 10篇基因
  • 9篇栽培
  • 8篇栽培技术
  • 8篇分子标记
  • 7篇选育
  • 7篇强筋
  • 7篇稳产
  • 7篇小麦品种
  • 7篇麦区
  • 6篇强筋小麦
  • 6篇黄淮
  • 6篇分子检测
  • 6篇甘薯
  • 5篇亚基
  • 5篇易位
  • 5篇小麦品种(系...
  • 4篇蛋白亚基
  • 4篇杂交

机构

  • 50篇江苏徐淮地区...
  • 7篇徐州市农业科...
  • 3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苏州农业职业...
  • 1篇天津市农作物...
  • 1篇滁州市农业农...

作者

  • 57篇王静
  • 49篇冯国华
  • 48篇张会云
  • 47篇刘东涛
  • 31篇陈荣振
  • 27篇马红勃
  • 15篇王来花
  • 12篇李德民
  • 11篇刘世来
  • 6篇王晓军
  • 5篇唐忠厚
  • 5篇靳容
  • 4篇赵军海
  • 3篇张爱君
  • 3篇贾辉辉
  • 2篇王静
  • 2篇马宁
  • 1篇常勇
  • 1篇桂法银
  • 1篇黄忠勤

传媒

  • 15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大麦与谷类科...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作物学报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江苏省遗传学...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1篇2008
  • 1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200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纹枯病抗性鉴定
2009年
对2007-200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冬水A、B组及春水组(各12个品种)共36个品种(系),预备试验冬水组、春水组共42个品种(系)进行大田纹枯病调查,参试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多集中于40.1-50.0之间,品种(系)数占总数的28.21%,其次为50.1-60.0和30.1-40.0这两个区域,分别占总数的24.36%和20.51%。对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纹枯病病情指数按组分别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按原江苏省攻关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秦农12、B1055、陕588和小偃166表现为中感纹枯病,其余品种均表现高感。纹枯病抗性较好的品种(系)还有冬水A组的新麦1817、苏北麦1号,冬水B组的陕534,春水组的西农988、周9823,预备试验冬水组的秦农22.预备试验春水组的H101等。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王来花王静
关键词: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鉴定
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纹枯病抗性鉴定被引量:6
2009年
对2006~2007年度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系)和预备试验的50个品种(系)进行大田纹枯病调查,病情指数在31.82~83.40之间。两组试验中大多数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居于50.1~70之间,分别占各组参试品种总数的77.0%和68.0%。按原江苏省攻关协作组制定的品种抗性划分标准,63个品种(系)均为高感品种(系)。
张会云冯国华刘东涛王来花王静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高产稳产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178被引量:2
2021年
徐麦178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18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选择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00047。1特征特性徐麦178属于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17 d,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75.8 cm,株型适中。抗倒性较好.
马红勃张会云冯国华刘东涛王静刘静刘立伟易媛朱雪成
关键词:冬小麦新品种中晚熟品种高产稳产半冬性多穗型系谱选择
利用共显性多重PCR检测小麦1BL·1RS易位和1Dx5+1Dy10亚基
小麦的面包品质受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1BL·1RS易位情况的影响很大。就HMW-GS而言,由Glu-D1d基因编码的1Dx5+1Dy10亚基(5+10亚基)对制作面包最为有利。同时,研
刘东涛陈荣振冯国华刘世来王来花张会云李德民王静
文献传递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Glu-D1d共显性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报道了小麦高分子量(HWM)麦谷蛋白亚基基因Glu-D1 d(编码1Dx5亚基)的一个新的共显性PCR分子标记。该标记由3条引物Dx-F,Dx5-F和Dx-R组成,能够特异地扩增出Glu-D1 d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特征条带。结合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电泳分析,用16个小麦品种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标记的检测结果与蛋白电泳结果完全一致,并能很好地鉴定出杂合基因型。同时将该标记成功地应用于组合周麦18×烟农19 F2分离群体的单株选择上,即在随机选取的88个籽粒(单株)中分别检测到21株Glu-D1 d基因纯合、25株Glu-D1 a基因纯合和42株基因杂合的单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电泳结果表明,所检测的38个F2单株与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该标记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10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标记。
刘东涛陈荣振冯国华刘世来王来花李德民张会云王静
关键词:PCR共显性分子标记
小麦新品种徐麦29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被引量:12
2008年
以2002~2005年度国家黄淮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徐麦29和对照品种豫麦18—64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徐麦29是一个高产稳产、丰产性好且有超高产潜力的早熟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对肥水条件较为敏感,适宜在高水肥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刘世来王来花李德民王静
关键词:高稳系数丰产稳产
甘薯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及磷效率综合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以63份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置低磷胁迫(0.01 mmol·L^(-1)KH_(2)PO_(4))和正常施磷(1 mmol·L^(-1)KH_(2)PO_(4))处理,调查并比较不同磷水平下63个品种(系)甘薯苗期地上部干质量(m_(S))、根干质量(m_(R))、总干物质增加量(Δm)、蔓长(l_(V))、根长(l_(R))、根冠比(R)、地上部磷素积累量(m_(SP))、根系磷素积累量(m_(RP))、地上部磷含量(w_(SP))、地上部磷变化量(Δw_(SP))、根磷含量(w_(RP))、磷素生理利用效率(E)12个性状表征值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甘薯品种进行耐低磷性评价和基因型差异分类.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甘薯材料苗期各性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m_(R)、m_(RP)、m_(SP)、w_(SP)和Δw_(SP)可作为鉴定耐低磷甘薯基因型的苗期筛选指标.以耐低磷性综合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甘薯材料划分为耐低磷基因型、中度耐低磷基因型、低度耐低磷基因型和不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出徐薯34、红优、坦桑尼亚和苏薯8号4个耐低磷基因型甘薯.供磷水平显著影响甘薯苗期各性状指标,基于甘薯种质间农艺性状、磷素积累量和磷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合4种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甘薯种质资源苗期磷效率状况,为甘薯耐低磷生理机制研究和磷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朱晓亚张强强于永超赵鹏刘明王静靳容唐忠厚
关键词:甘薯综合评价
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技术快速选育抗赤霉病新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逐渐由传统发病区北移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因缺乏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条件和有效抗源,抗赤霉病育种进展缓慢。徐州农科所...
马红勃刘东涛张会云王静冯国华刘静刘立伟
关键词: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文献传递
半冬性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目前可利用的各种抗赤霉病育种材料比较缺乏,且来源于其他麦区抗源的主效QTL Fhb1、Fhb2、Fhb4、Fhb5在黄淮麦区小...
马红勃刘东涛张会云王静刘静陈荣振冯国华
关键词:小麦近等基因系
叶面喷施丹参碳点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学分析
2024年
为探究叶面喷施碳点(CDs)对低磷胁迫下甘薯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发掘CDs调控甘薯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基因,解析根系代谢产物与关键基因的协同变化,探讨CDs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机制,本研究以商薯19和徐薯32为研究对象,设置低磷水平下(0.01 mmol L-1KH2PO4)叶面喷施超纯水(CK1)、喷施丹参碳点(CDs)和正常磷水平下(1 mmol L-1KH2PO4)喷施超纯水(CK2) 3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甘薯根系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同时考查不同处理中甘薯叶、茎和根系生物量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丹参CDs显著增加了低磷胁迫下甘薯幼苗叶、茎和根系的生物量,提高了根系磷含量,增强了甘薯幼苗的耐低磷性。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磷酸盐吸收和转运基因(PHO1、PHT1-4)、根系构型调控基因(ZAT6、ZFP5、PLT5)和肌醇磷酸盐生物合成基因(VIP2)在缓解甘薯低磷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CDs处理较CK1处理甘薯根系磷酸肌醇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这表明,低磷胁迫下,叶面喷施CDs通过诱导甘薯根系高亲和磷吸收转运系统、优化根系构型等以提高甘薯对磷素的吸收能力,同时通过调整植株体内的磷代谢过程来维持磷稳态。但CDs介导下不同甘薯品种的低磷胁迫反应也存在差异。与CK1处理相比,CDs处理中还观察到商薯19根系磷酸乙醇胺和4-磷酸肌醇等磷酸酯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徐薯32根系分泌的柠檬酸和草酸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它们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促进植物磷吸收。这可能与不同甘薯品种本身的耐低磷性存在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建立甘薯磷养分高效的调控理论与调控新途径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也为后续针对纳米CDs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候选分子资源。
朱晓亚张强强赵鹏刘明王静靳容于永超唐忠厚
关键词:甘薯低磷胁迫转录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