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玉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302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土壤
  • 7篇土壤有机
  • 6篇有机碳
  • 6篇土地利用
  • 6篇土壤有机碳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4篇自然保护
  • 4篇自然保护区
  • 4篇后河自然保护...
  • 4篇保护区
  • 4篇草原
  • 3篇植物
  • 3篇土壤呼吸
  • 3篇群落
  • 2篇样带
  • 2篇珍稀
  • 2篇生态系统模型
  • 2篇水分
  • 2篇碳循环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24篇田玉强
  • 7篇徐霞
  • 7篇欧阳华
  • 7篇张勇
  • 5篇江明喜
  • 5篇张智才
  • 4篇李悦
  • 4篇宋明华
  • 4篇牛海山
  • 4篇刘峻杉
  • 4篇王琳
  • 3篇李新
  • 3篇周才平
  • 3篇程淑兰
  • 3篇黄汉东
  • 3篇张锋
  • 3篇高琼
  • 2篇胡启武
  • 2篇胡理乐
  • 2篇刘颖慧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Agricu...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被引量:4
2009年
青藏高原分布面积较广的高寒草甸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植物光合固碳特征一直都是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简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高寒草甸植物叶片光合对高寒生境的适应,影响因子分析,群落植被光合特征,植物生产力与碳库等。有关这一独特地域单元植物光合固碳特征研究的大量开展,必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该地区优质牧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被引量:14
2014年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蒋力徐霞刘颖慧徐粒田玉强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
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38
2007年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灌丛和草甸植被0~10cm土层SOC含量、草原植被20cm以上土层SOC含量皆显著高于其下各层,荒漠植被各土层SOC含量分布均一.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样带内SOC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随样带内水热条件的改善,降水对SOC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降水和土壤粘粒对表层SOC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粉粒和砂粒对底层SOC分布影响明显.土壤容重和pH对SOC沿剖面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植被生物量是影响不同植被下SOC分布的重要生物因子.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牛海山胡启武
关键词:青藏高原样带土壤有机碳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被引量:61
2008年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2,较前人的C8.01-19.05kg·m^-2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偏低。青藏高原总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8.37Pg,其中有机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38.14%,矿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占61.86%。
田玉强欧阳华徐兴良宋明华周才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密度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20
2004年
利用方差均值比和修正的Clark Evans最近邻体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 ,对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 1hm2 固定样地中DBH≥ 5cm、重要值 >2 5的 2 6个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2 6个种群中有金钱槭、天师栗、白辛树、珙桐、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 7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和尖连蕊茶、君迁子、建始槭、曼青冈、鸡爪槭、桃叶黄杨、鹅耳枥等 19种非珍稀濒危植物种群 .7种珍稀植物种群中 ,除了 2种个体较少的种群之外 ,1个种群为衰老型 ,其余 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 ;3个种群呈随机分布类型 ,其余 4个种群呈聚集分布类型 .19个非珍稀植物种群中 ,1个种群为衰老型 ,6个种群为稳定型 ,其余 12个种群为增长型 ;2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 ,其余的 17个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 .可见在 2 6个种群中 ,以增长型种群居多 (占 6 6 7% ) ,稳定型种群次之 (占 2 5 0 % ) ,衰老型种群最少 (占 8 3% ) ;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 ,表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以聚集分布居多 (占 80 77% ) 。
党海山江明喜田玉强黄汉东金霞
关键词: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种群结构
放射性碳同位素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文中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分析了在土壤有机质、土壤CO2气体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并指出土壤有机质的放射性测定可以研究较长时间尺度的碳循环(十几年、几十年至更长时间尺度),而土壤CO2气体的放射性测定可以研究短期(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内碳的动态。放射性碳同位素用于土壤中细根周转时间的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方法也在文中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未来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壤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王琳欧阳华周才平宋明华田玉强
关键词:土壤碳循环
濒危物种小勾儿茶的重新发现(英文)被引量:7
2004年
在距离濒危物种小勾儿茶模式标本产地约 1 30km处的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中重新发现了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Schneid.)Nakai。威尔逊 1 90 7年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小勾儿茶的模式标本有花 ,无果实。我们在五峰县采集了小勾儿茶的花和果实标本并对其果实特征予以补充描述。
李建强江明喜王恒昌田玉强
关键词:濒危物种鼠李科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正>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是造成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所排放的 CO2是大气 CO2的重要来源之一。农牧交错带是土地利用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强烈影响土壤 CO2的排放。本文通过在内蒙...
张智才高琼邵振艳刘峻杉田玉强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半干旱草原碳循环土壤呼吸土地利用
文献传递
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被引量:18
2004年
以陕西省榆林市这一典型区为例探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重建地区SOC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数据基础为1982年土壤普查和2003年重复采样.结果表明:(1)在耕层(O-20 cm)、1 m深(0~100cm)和全剖面(母质层以上整个土体)等三个剖面层次上,土壤有机碳密度(DSOCD)和储量(SOCS)时空动态分异明显,其中耕层最为显著.(2)在区域水平上,耕层、1 m深和全剖面SOCS分别增加10.12 Gg、19.06 Gg和20.10 Gg,其中东南部丘陵沟壑区显著高于西北部风沙草滩区.(3)在土类水平上,风沙土类中各土种SOCD及其变化悬殊,其中流动风沙土和半固定风沙土SOCD最低、增加量最小,固定风沙土初始SOCD最高、减少量最大;反之,黄绵土类中各土种SOCD较高,增加量显著.该研究证明植树造林种草、可持续农业耕垦等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变更能显著提高荒漠化地区土壤固碳能力.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高俊琴
关键词:荒漠化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土地管理
长期降雨波动对半干旱灌木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效应被引量:13
2010年
半干旱区灌木群落的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会受到群落自身发展阶段和当年降水格局的耦合作用.这是分析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动态以及降水波动对生态系统过程的长期影响效应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研究依靠机理模型计算,同时整合实验观测的结果,从群落发展的多年尺度来研究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耦合变化.在此前提下,通过长期气象数据驱动模型与没有降雨年际波动的数据驱动模型之间的对比,来探索降雨的年际波动对半干旱灌木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动态会存在何种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降雨的长期波动以及干旱的影响,使得灌木相对于草本植物而言,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延缓了在毛乌素沙地群落演替后期草本植物成为群落优势种这一格局的出现,增强了灌木作为群落优势种的竞争性.降水的年际波动,会导致丰水年的水分入渗补给与干旱年的土壤水分净支出相互交错,突出体现了土壤的"水库"效应.模拟中群落后期出现的土壤干层的位置从地表开始向下可延伸到2m的深度.
刘峻杉徐霞张勇田玉强高琼
关键词:灌木群落油蒿生态系统模型生态水文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