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少帅
-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现代汉语“那个X”构式语用模糊的顺应论研究
- 2016年
-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讨论"那个X"构式的语用模糊现象。对"那个X"的语用模糊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消极模糊和积极模糊两种。通过顺应论的四个角度对该构式语用模糊的生成和理解进行探讨。
- 申少帅
- 关键词:语用模糊顺应论
- 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 ——A Cognitive Grammar Approach
- 本文在认知语法理论的框架下,结合牛保义教授(2011)提出的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对汉语拈连修辞进行研究,旨在探求这种语言现象的内部成分联结动因和它的语义构建。拈连为传统汉语修辞格之一,它“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
- 申少帅
- 关键词:拈连语义构建
- 《认知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介被引量:3
- 2016年
-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ngacker创立的认知语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最近,认知语法的应用从语言学拓宽到了文学研究领域,由Harrison等人编撰的论文集——《认知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共收入相关论文13篇,还有Langacker写的前言、编撰者写的简介,以及Oakley写的后记。下面介绍该书代表性内容,并做简要评述。
- 牛保义申少帅
- 关键词:认知语法文学研究LANGACKER语言学家语言现象
- 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
- 本文在认知语法理论的框架下,结合牛保义教授(2011)提出的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对汉语拈连修辞进行研究,旨在探求这种语言现象的内部成分联结动因和它的语义构建。拈连为传统汉语修辞格之一,它“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
- 申少帅
- 关键词:汉语语法语义构建认知语法
- 基于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现代汉语“有”字量度结构研究
- 本文从认知语法(Langacker1987,1991,2008)视角出发,基于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牛保义2008b,2011a),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有”字量度结构(下文称yMC)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
- 申少帅
- 关键词:语义建构现代汉语
- 文献传递
- 豫北中原官话的小称形式和语义功能
- 2024年
- 豫北中原官话的小称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六种,即儿化、附加前缀“圪”、附加前缀“□[·au]/小”、附加后缀“子”、附加后缀“□[·nau]/妮^(Z)[niau^(24)]/[·niou]/[·nio]”和混合叠用。混合叠用属于小称强化式,又可以分为“圪+儿化”“□[·au]/小+儿化”“□[·au]/小+圪+儿化”和“□[·au]/小+/[·nau]/妮^(Z)[niau^(24)]/[·niou]/[·nio]”四个小类。语义功能上,儿化的扩展能力最强,已由词法层面扩展到句法层面,其用于名词的原始小称义开始受到磨损。目前,强化式“□[·au]/小+儿化”已经发展成为豫北中原官话最活跃、能产性最强的名词小称形式。
- 申少帅辛永芬
- 关键词:语义功能
- 英语V TO DO和V DOING的构式搭配分析
-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运用Gries (2015)和Gries(2014)提出的构式搭配分析法(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借助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
- 牛保义申少帅
- 英语轭式搭配与汉语拈连修辞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该文旨在对英语轭式搭配和汉语拈连修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段在结构形式与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经过对两种修辞定义,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和轭式修辞之间相同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功能,都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表达和识解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 申少帅
- 关键词:轭式搭配层级性
- 汉语拈连修辞的认知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文章旨在从认知语法切入探讨汉语拈连修辞的形式结构、语义特征、概念结构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我们发现,拈连修辞在结构特征与语义特征上都彰显了自主/依存的关系特征,结构中对抽象的部分的概念化依赖于对具体部分的识解。这一结构体现了人们借助于具体识解抽象的普遍认知规律。
- 申少帅
- 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语义构建研究
- 2015年
- 现代汉语中非动词性成分可以用作谓语,构成非动词谓语句。对于这一句式的研究,先前文献多是从结构省略以及非动词性成分本身的语义特征入手,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会遇到不少困难。本文着眼于整体句式,发现"非动词性成分为什么能作谓语"这一问题其实是"非动词性谓语句为什么能够成立"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转换,发现非动词性谓语句并非是动词谓语句的省略结构,其中的非动词性成分也没有经历词性转换而成为谓语。非动词性谓语句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中的A部分和B部分具有语义联系,这一语义联系被植入情境获得了时间侧面。经过这样的认知操作,非动词性谓语句成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凸显了一个时间性关系侧面。
- 申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