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芬
- 作品数:25 被引量:251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太湖冲击坑: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新证据
- 2024年
- 总结了15年环太湖及内部岛屿的研究的成果。太湖具有震裂锥、冲击变质角砾岩、石英岩的冲击变质现象(PDFs,PFs)和冲击熔融作用等冲击坑诊断性特征。构成冲击坑理想剖面的气化熔融带冲击变质带冲击变质角砾岩和裂隙带等要素完备,确证了太湖冲击坑的存在。依据冲击坑诊断性特征,编制了太湖冲击变质现象分布示意图。首次将太湖冲击坑从前人的卫星图像推测落实到了太湖湖区,为太湖冲击坑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太湖冲击变质现象的分布,可以将太湖湖区划分为两个冲击变质现象集中区和一个冲击溅射物分布带,称为两区一带。两区一带都在湖区的内部和边缘,集中分布于太湖的中部和南部,表明冲击坑应与太湖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有关。太湖冲击坑产于陆台边缘褶皱带,靶岩为沉积石灰岩和孔隙石英砂岩地区,为一冲击坑新类型,具有许多新的冲击变质现象和特征。文中提出了震裂锥的多样性、新特征和新类型;揭示了孔隙石英砂岩中冲击变质PDFs的新特征,粒间剪切摩擦局部熔融形成的硅酸玻璃和固化熔融包裹体等新现象,丰富和发展了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的新特征及有关理论。
- 王鹤年陈旸盛雪芬钱汉东
- 关键词:太湖冲击坑冲击变质作用
- 河西走廊盆地地下水的氦同位素指示被引量:17
- 2007年
- 详细讨论了河西走廊的张掖、永昌和武威盆地地下水中同位素3He/4He、4He/20Ne和δ13C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泉水溢出地表后尽管受大气不同程度的混染,其中仍含有明显的深源氦气的组分,包括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的蜕变及锂诱发的核反应生成的壳源4He与地球形成初期储存于地幔中的原始3He。这些氦气挥发份随NNE和WNW向活动断裂带向上迁移,直至被循环的地下水带至地表。
- 赵霞陈建生饶文波董海洲盛雪芬苏治国陈亮
- 关键词:河西走廊HE同位素地下水断裂带
- 中纬度东亚季风区现生蜗牛壳体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在降水梯度带上的变化
- 盛雪芬鲍睿陈骏
- 洛川黄土纳米尺度观察:纳米棒状方解石被引量:21
- 2005年
- 本文对洛川黄土剖面典型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黄土中存在纳米棒状方解石.此类方解石直径30~50 nm,长度几百纳米至几微米.纳米棒状晶体有圆滑地粗细变化和弯曲现象,偶见晶体连接成树枝状或晶体直角连接形成框架状形态.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方解石有少量的镁、磷和硫,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在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根据纳米尺度研究结果推测,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形成与生物衍生物诱导的定向结晶有关.纳米棒状方解石是一种重要的黄土堆积时期干旱环境指示矿物,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代表黄土堆积时气候参数.纳米棒状方解石的发现,对环境中纳米矿物研究、黄土中碳酸盐碳成因及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陈天虎陈骏季峻峰徐惠芳盛雪芬
- 关键词:黄土纳米矿物学
- 蜗牛壳体文石方解石化过程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动力学机制
- 李成龙盛雪芬
- 藻类富集金的机理初探被引量:8
- 1999年
- 通过对蓝藻、绿藻、隐藻三大门类的某些种的富集金模拟实验,确证了藻类富集金的普遍性.将藻类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及一些细胞质膜从细胞中分离、提取出来,并测定了壁(膜)中金的含量;通过与整个细胞的金含量之间的对比。
- 盛雪芬张景荣张景荣
- 关键词:螺旋藻盐藻隐藻藻类金矿床
- 陆生蜗牛文石方解石化过程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变化高温实验被引量:1
- 2018年
- 在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生物CaCO3壳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是常见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被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历史,而生物成因文石质矿物的方解石化则是自然界较为常见的现象,该过程会导致生物壳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古气候重建的准确性。利用陆生蜗牛Achatina fulica的文石壳体在空气背景下进行高温加热实验,来揭示加热前后样品中方解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方解石含量增高;文石方解石化过程受壳体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相同加热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未采用双氧水处理的方解石含量比采用双氧水处理的方解石含量低;高温加热的壳体样品比原始样品碳同位素组成偏负;较短时间实验条件下,温度对文石方解石化过程起主导作用,并且双氧水处理也会对文石方解石化有所影响;造成样品碳同位素组成偏负可能是因为加热过程中样品与空气CO2发生了碳同位素交换反应,而不是因为矿物相变。因此,在利用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古环境重建时,需考虑文石方解石化过程对壳体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
- 李成龙盛雪芬鲍睿罗铃季峻峰
-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文石碳同位素组成古气候重建
- 不同粒级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6
- 2002年
-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洛川剖面的根状结核和蜗牛壳与分粒级样品中的<2μm粒级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值最为接近,处于相同的区域内;而>45μm粒级中的δ13C和δ18O值与其他样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古土壤中<2μm粒级中所含的碳酸盐可代表成壤碳酸盐,其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以重建成壤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 盛雪芬陈骏杨杰东季峻峰陈旸
- 关键词:氧同位素古环境古土壤
- 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
- 陈骏季峻峰杨杰东刘连文陈旸盛雪芬赵良李高军
- 摘要: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被认为是晚第三纪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和变率的良好记录。为了建立气候意义更加明确的替代性指标,揭示黄土-古土壤-红黏土序列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历史,需要系统地开展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
- 关键词:
- 关键词:季风气候地球化学方法
- 用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被引量:46
- 2004年
- 本文通过环境同位素、温度、电导率和人工示踪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古日乃和额济纳盆地深部承压水的补给源 ,初步揭示了额济纳盆地承压水来自于祁连山的降水 ,是部分祁连山西端雪水直接渗入山前的深大断裂 ,在玉门宽滩山一带注入与之相交的阿尔金断裂 ,然后继续向东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 ,并顺着古日乃断层补给到额济纳盆地。通过蒸发量计算得到的补给量为 5× 10 8m3/a。黑河流域承压水中的 T(氚 )为 17.8~ 0 .1TU ,地下水的年龄与取样孔的位置有关 ,靠近强渗漏带附近的地下水的年龄只有 2 0~ 30 a。古日乃、拐子湖的湖泊、泉、沼泽等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5 0 a来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和下游抽水量增大的原因。该项研究对于重新认识额济纳盆地、古日乃、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补给与黑河下游水资源调度。
- 陈建生汪集旸赵霞盛雪芬顾慰祖陈亮苏治国
- 关键词:额济纳盆地补给承压含水层同位素地下水阿尔金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