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武
- 作品数:81 被引量:1,309H指数:18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外语教育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言说行为标记的多语分析:事件编码视角被引量:1
- 2023年
- 本文以事件语义为对比基础,考察言说行为标记的多语编码问题,并从编码方式角度考察这些语言的类型学特征。研究发现,1)标记的词汇化存在语系差异,词汇化程度层级为:乌拉尔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亚非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2)词汇式编码比率最高的语言分布在欧洲,而亚洲语言更多使用小句式编码;3)聚类分析显示,有些语言偏离了传统的语系分类,但可从语言库藏特征和地理文化角度得到解释。研究表明,基于事件语义的编码方式分析能合理解释语用标记表层实现方式的跨语言差异,为语言类型研究提供新的分析维度。
- 孔蕾秦洪武
- 关键词:语言类型
- 翻译与现代汉语对比类话语标记使用的历时变化被引量:4
- 2014年
- 在现代汉语从成型到成熟的进程中,有外部因素参与其中,其中就包含翻译这种间接语言接触。长期以来,有关间接语言接触促动汉语变化的研究很少触及翻译引发的汉语篇章组织方式的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较以前的旧白话更依赖话语标记,标记的使用形式也更丰富,这类变化较其他方面的变化更为明显,也更具解释力。本文聚焦对比类句首话语标记,探讨了翻译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翻译通过选择性用法复制丰富了汉语标记语表达形式,是促动现代汉语变化的主要外因。
- 秦洪武李婵
- 关键词:现代汉语
- 译即“阐”“释”:许国璋先生翻译思想探微被引量:5
- 2017年
- 本文梳理并重新审视许国璋翻译思想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认为,"阐译"和"释译"是许国璋翻译思想的主体,二者各有侧重:前者重语义隐显转换,后者重源语形式的消解与译语文本重构,强调译语文本形式相对自由;二者皆与许国璋的语言观紧密关联,也都以实现跨文化顺畅交流为目的。研究指出,语言编码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且为某一语言社团共享,故社会/文化意义能以缺省状态存在于语言中。这一属性会在跨语言交流时导致意义空缺或文化空缺,造成理解困难。许国璋倡导"阐译"和"释译"旨在弥补这种意义空缺。本文还指出,许国璋翻译思想与当代译论中的许多观点契合,它旨在突出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对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 秦洪武王雪敏
- 关键词:释译文化传播
- 六人谈:新时代话语研究的应用与发展被引量:8
- 2018年
-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工作大局。辛斌等六位话语研究专家从话语研究的社会责任,话语研究的问题意识,话语研究的理论探索以及话语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诠释了新时代我国的话语研究如何阐释中国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 辛斌田海龙苗兴伟向明友秦洪武马文
- 关键词:话语研究话语体系
- 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词汇特征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本项研究基于萧乾-金隄翻译与创作语料库,对比萧乾汉语原创文本和萧乾翻译文本(《尤利西斯》)的词汇特征。研究显示,萧译《尤利西斯》的类符/型符比高于乔伊斯英语原创文本及萧乾汉语原创文本,表明萧乾翻译文本使用的词汇更富于变化;同时,萧乾在创作和翻译时有不同的遣词倾向。另外,动词"走"的英汉文本对译研究表明,英汉词汇之间存在一些翻译复现模式,如"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译关系;译者倾向于以"修饰限定词+上义词"的复合结构来体现同一语义场中的语义差别。
- 王青秦洪武
- 关键词:语料库词汇对译
- 基于历时复合语料库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变化考察被引量:28
- 2017年
- 本文使用历时复合语料库考察一百年来汉语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首次将历时的类比语料用于汉语语言变化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探索和分析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翻译语言所起的作用。对词汇、词串和句段长度的分析表明,结构助词(如"所、的")、数量短语、名物化,以及时态助词(如"着、过")等是探索现代汉语演化过程的关键切入点。研究指出,汉语句段长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长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仅是修饰成分增多,还有结构内部构成的变化。本研究的初步结论是:翻译语言推动现代汉语在多个层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汉语结构的张力扩增,但汉语语法并未因此发生质的变化。
- 王克非秦洪武
-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变化汉语翻译
- 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被引量:69
- 2001年
- 语言象似性的基础是语言结构的可分析性与思维的可分析性之同构。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顺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主要体现在 :感知方式、行为的顺承性、动作性质和环境与动作的亲疏关系以及社会意向等。本文还根据顺序象似性探讨了典型结构问题。
- 秦洪武
- 关键词:语言结构顺序象似性
-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评介被引量:11
- 2006年
- 语料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用它来研究语言并促进语言学习,由来已久。据McEnery(2001:1)的考察,语料的系统运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则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传统意义上的语料库规模有限、取材范围窄小,语料收集和应用的经济性及效率均难如人意。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开发和应用也日新月异,为语料收集、存储、加工、检索和提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王克非,2004)。计算机语料库既提高了分类、标注和检索效率,又扩大了语料库的适用范围。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料库发展至今,人们有理由期望甚至相信计算机语料库能更好地辅助我们从事与语言相关的活动;或者说,语言研究者和语言学习者都可以从海量的语料存储中获取自己所期望的重要信息。
- 秦洪武王克非
-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语言对比计算机技术语言学习者翻译
- 数字人文中的文学话语研究——理论和方法被引量:7
- 2021年
- 本文探讨信息技术与文学研究融合的理论问题及实现途径,探索数字文学研究可能的实施方式,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认为,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子领域,数字文学研究不是单纯的计量文体研究,而是质性和量化结合的混合型研究。研究认为,频次为基础、比较为方法、探索性与证实性研究并作是数字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以多个应用实例说明,随着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深度文本分析正在为文学研究带来更大潜能,数字文学研究有望探索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应对的问题,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秦洪武
-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
- 翻译与目标语发展的互动研究——翻译与现代汉语言据类标记的历时变化被引量:11
- 2015年
- 本文通过观察现代汉语句首言据类话语标记的历时变化,探讨翻译与原创语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在话语标记使用上汉语翻译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历时变化,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基于经验性数据描述出来。运用历时类比语料,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汉语在20世纪四个时期句首言据类标记的使用状况。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较旧白话更依赖话语标记组织话语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白话文翻译有关。研究还发现,翻译作用于现代汉语的主要方式是选择性语法复制。这种复制产生高度同构的结构,导致基本码汉语中对等成分使用频率增大,或加快其语用化过程,最终使基本码汉语和模型码英语在言据标记使用上更为接近。
- 秦洪武司佳冰
- 关键词:话语标记现代汉语翻译语言语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