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阿蓉

作品数:19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膜翅
  • 5篇膜翅目
  • 5篇昆虫
  • 4篇蜜蜂
  • 3篇亚热带
  • 3篇亚热带森林
  • 3篇热带森林
  • 3篇筑巢
  • 3篇基因
  • 2篇多样性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细腰亚目
  • 2篇小蜂
  • 2篇小蜂总科
  • 2篇昆虫多样性
  • 2篇广腰亚目
  • 2篇壁蜂
  • 2篇D2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贵州中医药大...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泰山医学院
  • 2篇西交利物浦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东政法学院

作者

  • 19篇罗阿蓉
  • 17篇朱朝东
  • 7篇张彦周
  • 6篇牛泽清
  • 3篇肖晖
  • 2篇罗世孝
  • 2篇周泽扬
  • 2篇史卫峰
  • 2篇白明
  • 2篇彭艳琼
  • 1篇丁亮
  • 1篇陶双伦
  • 1篇周青松
  • 1篇陈军
  • 1篇赵飞
  • 1篇乔慧杰
  • 1篇周红章
  • 1篇孔维娜
  • 1篇李捷
  • 1篇魏淑花

传媒

  • 5篇昆虫学报
  • 5篇应用昆虫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3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2年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
2023年
膜翅目生物多样性丰富,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数据库检索,本文对2022年发表的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共纳入于本年发表的360篇相关期刊论文,涵盖了1,698个新分类单元,包括7个新亚科、53个新属、25个新亚属、808个新种、6个新亚种、334个新异名、241个新组合、76个新地位、14个新替代名、5个恢复异名、71个恢复组合、1个恢复名称和57个恢复地位,涉及17个总科、77个科和446个属。在各总科新种数量对比中,蜜蜂总科、姬蜂总科和胡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分别约占新种总数的25.9%(209/808)、21.0%(170/808)和18.1%(146/808)。2022年共有71篇期刊论文涉及中国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涵盖了165个新分类单元,包括5个新属和126个新种(广腰亚目35种,细腰亚目91种(针尾部35种,寄生部56种)),另有4个新记录属和30个新记录种,共涉及13个总科、31个科和83个属;其中新属和新种涉及12个总科、29个科和76个属。中国现生膜翅目中,姬蜂总科、叶蜂总科和小蜂总科发表新种数量最多,分别约占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20.6%(26/126)、19.0%(24/126)和17.5%(22/126)。从地理单元角度来看,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新种总数的55.9%(452/808);洲级地理亚单元中,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新种总数的20.7%(167/808);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新种总数的15.6%(126/808)。在涉及现生膜翅目新分类单元的85个期刊的360篇论文中,有353篇英文论文、5篇中文论文、1篇法语论文和1篇西班牙语论文;其中,来自79个期刊的314篇论文涉及新种发表。2022年,现生膜翅目新种命名人412人,其中中国学者76人,占比约18.4%。膜翅目新种正模保藏机构167家,其中19家位于中国,占比约11.4%。综上所述,中国膜翅目分类在世界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焕喜蒋雯Bolormaa Ganbaatar张丹周青松朱丽得孜·艾山王旭唐璞罗阿蓉牛泽清张彦周肖晖朱朝东
关键词:细腰亚目广腰亚目
江西新岗山森林昆虫种内遗传距离研究
2023年
DNA条形码目前广泛用于昆虫多样性研究。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即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 5′端),通过比较所获分子分类操作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的种内遗传距离,探究DNA条形码在亚热带森林(位于我国江西省新岗山)不同昆虫类群中的物种鉴定和界定效用。数据分析中结合数据库比对信息,采用jMOTU、ABGD、bPTP、GMYC这4种物种界定方法获得MOTU,从而开展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本研究共挑选出479个昆虫样本,获得475条COI序列,经NCBI、BOLD在线数据库比对属于6个目,与形态初步划分一致;物种界定分析获得288个MOTU,其中鳞翅目最多,达85个,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次之,分别为80、74、21和20个,直翅目最少,仅8个。膜翅目和双翅目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值及标准偏差较大(膜翅目:0.89%±0.87%;双翅目:0.73%±0.58%),鳞翅目的最小(0.28%±0.20%)。研究表明:不同昆虫类群的种内遗传距离虽然整体在一定范围,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笼统地依靠遗传距离的距离阈值进行物种划分;现有数据库需要补充足够的昆虫物种信息,才能提升物种鉴定效率。本研究丰富了亚热带森林昆虫分子数据库,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基于分子分类学开展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马奉周青松曹焕喜陈婧婷王明强谢婷婷杨娟娟陶双伦张峰罗阿蓉朱朝东
关键词:DNA条形码昆虫亚热带森林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中国橙黄豆粉蝶遗传分化和谱系生物地理研究
2020年
【目的】分析中国橙黄豆粉蝶Colias fieldii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及其系统发生关系,推测其起源及分化时间,并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对2006-2018年采集的中国23个橙黄豆粉蝶地理种群的115头个体样品的4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NDI和ND5)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v.7.0,DnaSP v.5.0和Arlequin v.3.5.1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以其他近缘豆粉蝶种类作为外类群,采用IQ-TREE,MrBayes v.3.1.2,Network v.4.6和BEAST v.1.8.3等软件重建橙黄豆粉蝶的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并使用宽松分子钟以及前人的时间标定推测橙黄豆粉蝶的起源和分化时间;结合现今橙黄豆粉蝶的生物地理分布特点和第四纪以来的地球环境背景,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结果】橙黄豆粉蝶种群4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NDI和ND5)片段长度分别为648,699,393和777 bp,这4个基因的串联序列总长为2517 bp,具有明显的AT偏倚特征。基于4个线粒体基因序列,供试橙黄豆粉蝶23个地理种群115头个体中共检测出18个单倍型,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677±0.048和0.00066±0.00007,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橙黄豆粉蝶种群的18个单倍型分为2个具有明显地理分布格局的支系(Ⅰ和Ⅱ),支系Ⅰ包含13个单倍型,主要来自陕西、河南、甘肃、安徽、湖北、四川、青海及云南部分地区的种群;支系Ⅱ由5个单倍型组成,主要来自云南部分地区及西藏的种群;单倍型网络图与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AMOVA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种群遗传分化(64.36%)来自于橙黄豆粉蝶种群两单倍型支系间,各分支内的遗传分化较小(35.64%)。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支系Ⅰ的种群未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而单倍型支系Ⅱ的种群在
陈可可罗阿蓉王运良司成才黄敦元苏成勇郝家胜朱朝东
关键词:遗传分化单倍型线粒体基因
昆虫多样性三十年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2年
当前,全球昆虫数量和多样性均处于下降趋势,而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本文基于森林、草地、农业、水生和土壤生态系统,以植食性、访花、捕食性、寄生性、食果以及食腐昆虫为重点功能昆虫群,综述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昆虫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分析了发展趋势。近年来,昆虫多样性的研究维度不断拓展,形态多样性研究不断深入,系统发生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也显著加强。此外,昆虫多样性研究的空间尺度也逐步扩大,大尺度区域性研究甚至全球范围的调查持续增长。昆虫进化历史也被引入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并随着系统发生信息学方法的普及而被整合到生态系统建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中。未来需要加强关键昆虫类群整合分类学研究、功能性状多样性、林冠昆虫多样性、互作网络结构等方向的研究。
王明强罗阿蓉周青松陈婧婷谢婷婷李逸DouglasChesters石晓宇肖晖刘桓吉丁强周璇罗一平路园园佟一杰赵政宇白明郭鹏飞陈思翀中村彰宏彭艳琼赵延会魏淑花林晓龙陈华燕罗世孝陆宴辉鲁亮余建平周欣邹怡路浩朱朝东
关键词:生态系统
中国亚热带森林筑巢独栖蜂类群及其寄生者多样性被引量:1
2023年
筑巢独栖蜂包括捕食者和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巢管法用于研究筑巢蜂的生物学、生活史、多样性和生态学特性,但此前较少用于研究亚热带森林中的独栖蜂。经过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实验(BEF-China)新岗山样地5年的长期定点监测和实验样本积累,我们发现了独栖蜂的主要类群和发生规律。巢管法共获得128个物种,隶属于3目25科。其中传粉者占全部独栖蜂的26.6%,共2科12种,主要为分舌蜂和切叶蜂;捕食者约占全部独栖蜂的73.4%,有4科44种,以蜾蠃、蛛蜂、泥蜂和方头泥蜂为主;独栖蜂寄生者有19科72种,主要类群是麻蝇、蜂虻、青蜂、钩腹蜂和姬小蜂。独栖蜂物种组成中传粉者多样性显著低于捕食者。同时独栖蜂中普遍存在着雌雄羽化异律现象,即雄性先羽化,并在越冬个体中更明显。切叶蜂科和方头泥蜂科的发生时间比蜾蠃亚科和蛛蜂科的发生时间更集中。此外,通过构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的互作网络,我们发现寄生者多度和多样性受较低营养级寄主的上行控制效应调节。上述结果揭示了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独栖蜂及其寄生者多样性,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野生独栖蜂资源,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郭士琨王明强郭鹏飞陈婧婷牛泽清罗阿蓉杨娟娟周青松朱朝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寄生者生物学特性
凹唇壁蜂的营巢生物学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是我国早春果园重要的野生传粉昆虫,具有重要的农业价值。本研究分别在山东烟台、江西赣州和重庆沙坪坝地区利用人工放养滞育状态下的凹唇壁蜂成虫,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解剖该蜂的筑巢巢管,系统研究了该蜂的筑巢习性、访花行为、日活动规律和生活史等营巢生物学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凹唇壁蜂的雌蜂偏好选择长度平均为121.86±48.44 mm,内径平均为8.01±1.42 mm的巢管筑巢。经室内解剖,该蜂的巢管结构主要包括前庭、虫室、间室和空室共四个部分,平均长度分别为18.24±7.24 mm,12.84±2.72 mm,20.92±8.88 mm,11.64±5.39 mm。野外观察发现,该蜂在重庆沙坪坝地区1年发生1代,卵期3~4 d、幼虫期20~25 d、蛹期25~30 d,以滞育状态下的成虫在茧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陆续破茧出巢,一般雄蜂较雌蜂早1~2 d出巢,雌蜂出巢后即可完成访花、交配、筑巢和产卵等行为。该蜂收集巢内杂物时间平均为38.73±19.75 s,出巢处理杂物时间平均为10.58±6.05 s,出巢收集泥团时间平均为67.33±21.32 s,筑巢时间平均为58.08±18.90 s,采集花(粉)蜜时间平均为371.00±152.06 s,携粉回巢滞留的时间平均为104.39±37.58 s。该蜂采集(粉)蜜源植物主要有苹果Malus pumila Mill、梨Pyurs spp.、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女贞Ligustrum lucidume和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等。本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人工巢管技术对凹唇壁蜂雌蜂日常活动行为及筑巢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旨在明确该蜂的营巢习性以期为后续该蜂的规模化利用提供基本依据。
窦飞越李红英宋海涛寇若玫周泽扬罗阿蓉黄敦元
关键词:凹唇壁蜂生活史筑巢行为访花行为寄生性天敌
木蜂的巢内行为和交配策略被引量:3
2013年
木蜂Xylocopa作为蜜蜂科的一个重要类群,用来研究昆虫社会进化早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木蜂的营巢习性、社会性行为和交配策略的研究进展。木蜂巢的建筑与巢内巢室的分布、巢室的大小、贮备蜂粮的效率和被寄生的敏感性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在筑巢地点,随着木蜂种群数量的增加,同种雌蜂之间的资源存在着竞争,木蜂对巢室的守卫加强,更多地表现为对同种雌蜂的守卫以及防御其他的天敌入侵。其社会多态性由独栖性向社会性演化,主要表现为独栖性、亚社会性、半社会性、共生性和准社会性等方式,甚至同一种群内会出现不同的社会性行为。在交配策略上,木蜂的雄蜂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具有适应交配和寻找雌蜂的进化特征,并且具有复杂的领地行为。这些研究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木蜂的行为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性蜂类演化进程的探索。
贺春玲牛泽清罗阿蓉朱朝东吴燕如
关键词:社会性行为交配策略
中国昆虫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昆虫在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监测昆虫多样性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应用不同的技术来提高昆虫监测的效率。围绕昆虫多样性和昆虫介导的生态系统过程,本文对国内外昆虫多样性监测与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中国昆虫多样性监测网(Sino BON–昆虫网)的规划和进展。考虑到昆虫多样性监测与研究趋势和成本,建议中国昆虫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规划长期监测硬件系统主要使用被动收集装置。研究人员将在这个平台上,评估昆虫多样性现状、分析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变化趋势,并开展昆虫多样性或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我们在Sino BON–昆虫网内,结合主要生态区、森林类型和当地组份设立取样点,针对目标功能类群设计监测流程,进而执行短期和长期昆虫多样性研究和监测项目。为有效监测昆虫多样性,我们考虑了不同仪器装备。该平台将用于科学分析和评价我国昆虫多样性特点、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包括栖息生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提出昆虫多样性保护、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决策建议,为中国国家与地方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咨询。
王明强罗阿蓉周青松DOUGLAS Chesters陈婧婷郭士琨杨娟娟郭鹏飞李逸张峰彭艳琼彭艳琼罗世孝白明葛斯琴陈军白明余建平朱朝东
2021年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对2021年发表的膜翅目昆虫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基于标本记录,全球膜翅目学者于2021年发表该目新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355篇,新增分类单元条目共1,152条,隶属于21总科66科416属,包括5新科4新亚科83新属3新亚属1,054新种和3新亚种。现生类群相关期刊论文309篇,新增分类单元条目980条,隶属于18总科52科332属,包括2新科26新属3新亚属946新种和3新亚种。绝灭类群相关期刊论文46篇,新增分类单元条目172条,隶属于14总科27科86属,包括3新科4新亚科57新属和108新种。2021年中国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的相关期刊论文83篇,新增分类单元条目235条,隶属于17总科34科91属,包括3新属(绝灭类群1新属)和232新种(绝灭类群2新种);现生类群中新增的2属分别记录自台湾和浙江,新种数量排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云南(54个)、浙江(42个)、福建(18个)、西藏(18个)和新疆(16个)。在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总科新物种数量的对比中,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分别约占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32.5%(307个/946个)、19.4%(21个/108个)和37.0%(85个/230个)。有关现生膜翅目新种发表情况,在洲级地理单元中,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56.9%(538个);在洲级地理亚单元中,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28.6%(271个);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约占24.3%(230个)。在76种期刊的355篇论文中,有348篇英文论文、4篇中文论文和3篇法语论文。这些结果表明,中国膜翅目分类在全球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焕喜罗阿蓉牛泽清张彦周肖晖朱朝东
关键词:细腰亚目广腰亚目
后基因组时代的蜜蜂QTL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继果蝇、按蚊和家蚕之后,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膜翅目:蜜蜂科)成为又一种被完整测得基因组序列的昆虫。从此,蜜蜂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许多和蜜蜂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性状都是数量性状。这些性状研究中广泛涉及到了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s loci,QTL)定位研究。本文综述了应用QTL对蜜蜂取食行为、自卫行为、体长、逆转学习等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并展望了后基因组时代蜜蜂QTL的研究方向。
罗阿蓉张彦周丁亮朱朝东
关键词:蜜蜂基因组QTL数量性状基因芯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