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鹏

作品数:3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文学
  • 4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莎士比亚
  • 6篇政治
  • 4篇性别
  • 4篇隐喻
  • 4篇文化
  • 4篇李尔王
  • 4篇《李尔王》
  • 3篇莎士比亚历史...
  • 3篇文化意义
  • 3篇国族
  • 2篇伊丽莎白一世
  • 2篇身体政治
  • 2篇天文
  • 2篇天文学
  • 2篇主义
  • 2篇文学
  • 2篇阶级
  • 2篇婚姻
  • 2篇哈姆莱特
  • 2篇《温莎的风流...

机构

  • 30篇四川外国语大...
  • 7篇南开大学
  • 2篇佛罗里达大学

作者

  • 36篇胡鹏
  • 2篇胡鹏

传媒

  • 5篇国外文学
  • 5篇都市文化研究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复旦外国语言...
  • 3篇外国语文
  • 3篇中国莎士比亚...
  • 3篇中国莎士比亚...
  • 2篇戏剧艺术
  • 2篇外语研究
  • 2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戏剧之家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英语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一头熊追下”:《冬天的故事》中熊的书写
2022年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传奇剧,其中有“被一头熊追下”的舞台指示,这也是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舞台指示。“熊”这一动物好像出现得非常突兀,在全剧中仅出现几次,似乎无关紧要,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舞台指示与同时代颇受欢迎的逗熊活动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剧作家选择熊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着残暴和无情,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意象在改变戏剧氛围和悲喜剧文类上起到重要作用。
胡鹏
关键词:意象
旅美访莎学
2014年
有幸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进行访学,对美国的莎学研究和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借此机会谈谈有关莎学研究的感想。
胡鹏
关键词:莎学研究
《哈姆莱特》中的植物话语
2021年
植物的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非常普遍,剧作家通过植物世界展示出同时代植物学的观念与发现。本文拟以《哈姆莱特》中的植物话语为出发点,结合同时代的博物学知识,指出莎士比亚文本中潜在体现出的植物隐喻逻辑及同时期博物学的发展转变情况,从而探讨植物学语言在表达早期现代主体时所起的构建作用,进而促进我们对这一时期文学的理解。
胡鹏
关键词:《哈姆莱特》隐喻逻辑
共和主义、公共领域与赤裸生命——《居里厄斯·凯撒》的政治
2018年
《居里厄斯·凯撒》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一般认为它探讨了君主制与共和主义的冲突。本文拟引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阿甘本的"赤裸生命"概念,由表及里分析剧中政治冲突的实质,以阐释剧作家对政治的深刻讨论。
胡鹏
关键词:莎士比亚共和主义公共领域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阶级、冲突与婚姻
2022年
尽管莎士比亚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亨利五世统治时期,但它给我们描绘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生活图景。此剧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待婚姻不忠主题的态度、观点和流行故事,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剧和同时代其他有关普通人生活主题的所谓市民喜剧等作品有很大的差异。批评家们历来重视剧中福斯塔夫的角色分析,但忽略了温莎市民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温莎中产阶级的生活切入,展现剧中的阶级划分和冲突,分析财富在温莎人心中的地位,指出英国人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共同价值观。
胡鹏
关键词:《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士比亚阶级婚姻
早期现代英国都市文化中的糖与权力——从《亨利四世(上篇)》第二幕第四景谈起
2020年
糖这一日常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历史与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英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糖正逐渐从奢侈品变成日常用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本文拟将《亨利四世》中的糖作为切入点,联系同时代糖在英国的流行及其与贸易、战争、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指出莎士比亚对糖所带来的结果的先行敏锐预见。
胡鹏
关键词:《亨利四世》战争
莎士比亚《捕风捉影》中的饮食叙事
2021年
《捕风捉影》以班尼迪与贝特丽丝之间的"快乐战争"闻名,两人之间由争论到最终互相投降的过程让观众捧腹不已,另一方面学界则更注意此喜剧的阴暗因素,因此更重视喜萝和克劳第的情节。但是,剧中出现了大量有关食物(如橘子、肉等)的指涉,它们定义了角色的身份,触及诸如性、阶层、国族、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关系到特殊的角色性格特点。本文将剧中的食物指涉与同时代医学与政治背景相结合,并指出食物隐喻在剧中的重要作用。
胡鹏
关键词:橘子隐喻食物
无家可归、疯癫与《济贫法》--《李尔王》中的流浪汉话语被引量:1
2020年
"流浪汉文学"是以流浪者的视角讲述故事的一种文学类型,在16、17世纪的英国非常流行,这些故事往往和罪犯及类似罪犯的生活有关,多以主人公忏悔的形式进行叙述。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的悲剧主人公,李尔王由于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最终变得无家可归、一无所有,而剧中人物也常常处于流浪状态,例如爱德伽假扮疯丐、葛罗斯特变成盲丐。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挪用同时代的流浪汉话语,丰富了贝德兰姆的汤姆这一文学乞丐形象,展示出大众对流浪汉的文化焦虑心理;同时透过对流浪者生存境况的描述,也隐晦地批评了《济贫法》的缺陷与不足,以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实现《李尔王》与现实的互动。
胡鹏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挪用
“伯爵小姐是个中国人”——《第十二夜》与伊丽莎白时代的“中国追寻”
2022年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涉及到中国及中国人的地方屈指可数,但在其同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包括科学家、航海家、地理学家、戏剧家、诗人等等,都对拓展海外贸易、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有着极大兴趣,其中特别对与中国接触有着强烈的欲望。研究发现,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与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对中国的渴求和构建密切相关,王室对华信件、英国贸易与外交、新航线开辟及新地图的绘制、塞西尔的乔迁宴上的表演等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受到了伊丽莎白一世"契丹/中国探险"的影响。
胡鹏
关键词:《第十二夜》中国人伊丽莎白一世
作为机器的身体:《哈姆莱特》中的早期现代性隐喻
2019年
“哈姆莱特的问题”也已经不仅是关于作家和文本的争论,而是不同语境从中延伸的理解和意义。本文拟以《哈姆莱特》为个案,从身体隐喻在早期现代历史中的转型出发,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指出莎士比亚对早期现代性的理解与先见,即“身体-小宇宙”传统隐喻的崩塌和“身体-机器”现代隐喻的兴起。
胡鹏
关键词:身体隐喻《哈姆莱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