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
- 作品数:99 被引量:86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被引量:8
- 2017年
- 从杜甫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和抒情基调而言,杜甫七绝另有"别趣",主要表现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生机和人居环境中的雅趣,尤其突出地呈现了诗人放达幽默的性情和风致,以及对深层审美感觉的追求。同时他追溯到七绝的源头,突破传统作法的禁忌,以各种"创体"辟出"异径",体现了杜甫对七绝表现原理的独到认识。尽管这些探索有得有失,但能充分发掘出七绝的表现潜力,并在盛唐七绝推崇情韵的传统审美标准之外开出"趣多致多"的新境界,为中晚唐和宋人展示了七绝发展的广阔空间。
- 葛晓音
- 关键词:别趣
- 在开放中走向成熟被引量:1
- 2019年
-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这一代人都难免有很多感慨。在改革之初走上学术道路的这批人,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亲历者,也是受益人。如果要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学者生存境遇的变化、学术大环境的变化、古典文学研究自身的变化,可说的真是太多了。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触。
- 葛晓音
-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学术道路生存境遇参与者受益人
- 相洲走好
- 2021年
- 陈贻焮先生逝世已经二十周年了,谁能想到相洲竟然成为第一个随他而去的弟子,而且还不到六十岁!尽管我已经在告别会上见过相洲的遗容,但回想起来,仍然觉得一切太不真实。印象中他只是被裹挟在匆匆忙忙向前奔的人群中,不知去了什么地方,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打电话过来,要和我商量什么事情……
- 葛晓音
- 关键词:打电话商量
- “苏莫遮”与日本唐乐舞“苏莫者”的关系被引量:5
- 2019年
- 日本古乐书《教训抄》将"苏莫者"的表演形态解释为大峰山"苏莫者之峰"的山神闻笛起舞,因而中、日研究者对此乐是否来自唐代"苏莫遮",一向存在怀疑。通过考察舞人形象的原型,分析吹笛者或为役行者、或为圣德太子的两种传说,可以确认这两种传说均与比叡山台密系教派在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兴起的背景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密教的形成和湿婆教杜尔加女神祭的关系,不难看出:苏莫者的舞人和乐人均取自慧琳所说"飒磨遮"歌舞活动中的局部场面,是从唐朝传到日本的过程中形成的小型舞乐。中、日苏莫者之间有渊源关系。
- 葛晓音
- 关键词:乐舞表演形态圣德太子渊源关系传说
- 从五七古短篇看杜诗“宪章汉魏”的创变被引量:5
- 2017年
- 尽管盛唐诗人普遍"言气骨则建安为传",但历代不少诗家独推杜甫"宪章汉魏"。其原因,除了杜甫新题乐府和长篇五古咏怀诗的突出成就及其与盛唐诸家学习"建安体"的差异以外,还可以从他的五七古短篇中寻找。其短篇五古没有沿袭陈子昂《感遇》和李白《古风》以组诗咏怀的传统,而是在多种题材中活用汉乐府、古杂诗和古谣谚的创作原理;其短篇七古歌行也融入了汉魏五古中的兴寄和杂言汉乐府的遗韵,这就使其短篇五七古的体调更接近早期汉诗。但汉乐府古诗在篇制和表现艺术上的局限性,以及盛唐长篇五古"间杂律体"的状况,则是杜甫较少写作短篇,而致力于在长篇五古中恢复古调的原因。
- 葛晓音
- 关键词:杜甫
-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被引量:16
- 1989年
- 北宋诗文革新是唐宋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但目前对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及其背景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作者根据大量原始材料,试图从探索此时期文风的几次变化入手,弄清其曲折历程。作者认为这场运动可分为反对五代体、西崑体和太学体三个阶段。柳开同王禹偁,石介、孙复同尹洙、欧阳修在不同阶段中代表了不同派别。而高言空文、以道求名同务实致用、切于世务两种复古宗旨的分歧,以雅颂为上同风骚为本两种风雅观的分歧,始终贯穿在各个阶段之中,重道与重文的不同倾向可以从中找到根源。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证,画出了这一场运动在政治、道学、文学等各种矛盾的纵横交错中向前发展的曲线。
- 葛晓音
- 关键词:诗文革新曲折历程石介文风柳开北宋前期
- 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探支遁注《逍遥游》新义被引量:20
- 1992年
- 本文主要探讨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作者考察了玄言诗从郭璞的道家之言向佛理转化的过程,认为支遁《逍遥论》所标新理,是由道家之言转向佛理曲关键。其新义是承认以物的"至足"为逍遥的前提,达到"以适为得""快然自得"的境界,从而推动了山水游赏的风气。在佛理化的玄言的催化下,山水诗逐渐臻于独立,并具有了区别于以前所有写景诗的全新意义。这样,"自然"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理念便转入了审美范畴。
- 葛晓音
- 关键词:玄言诗自然观逍遥游自然之道支遁佛理
-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 2017年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秦汉文、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希腊戏剧、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欧洲19世纪小说……留下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 葛晓音
- 关键词:唐代文学盛唐诗歌
- 国学研究和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心被引量:6
- 2007年
-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 葛晓音
- 关键词:国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教学学术研究中国诗学
- 神仙想象的变异——中唐前期古诗的一种奇思被引量:5
- 2018年
- 中唐尚奇诗风是多种表现因素综合而成的创作现象,天宝、大历到贞元时期某些古诗中神仙想象方式的变异可视为这种诗风的开端之一。其想象方式的基本特点是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去建构神仙世界。思路变异的产生既有古诗体式的原因,也有中唐神仙想象的社会心理基础。安史之乱后帝王崇尚道教的重心由咨询理国之道向寻求长生久视之道转移,道教和道观的普及又使仙境由虚变实,加强了神仙可学的认知度,甚至导致部分文人视入道为生命的最终归宿,从而促使中唐诗歌中神仙想象的世俗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与现实互融的神仙世界虽然缺乏初盛唐文人思考元化之道的理性和深度,却为唐代诗歌史开拓了另一片浪漫想象的新天地。
- 葛晓音
- 关键词: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