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小春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室性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室性心动过速
  • 2篇流出道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室
  • 1篇心室流出道
  • 1篇右室
  • 1篇右室流出道
  • 1篇生理学
  • 1篇室性心律
  • 1篇室性心律失常
  • 1篇顽固
  • 1篇顽固性
  • 1篇顽固性室性心...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机构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赤峰学院

作者

  • 3篇董小春
  • 2篇吴晓羽
  • 1篇谷宏越
  • 1篇宋卫锋
  • 1篇张京慧
  • 1篇梁兆光
  • 1篇周中华

传媒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模型的构建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构建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室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高频(50ms,5.0V)刺激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导致室速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左右流出道心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其形态、分布及密度变化,其密度采用阳性纤维或结构在选区中的面积比表示。结果 10只兔6只诱发出流出道室速;室速组兔左、右流出道心室肌组织神经分布与对照组不同,其密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外膜主动脉与肺动脉交界处高频刺激可诱发流出道室速的发生。
吴晓羽张京慧谷宏越周中华宋卫锋董小春宋超梁兆光
关键词:电生理学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
应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胺碘酮为其进行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这76例患者的SBP水平为(116.2±9.8)mm Hg,DBP水平为(180.2±12.9)mm Hg,HR水平为(90.2±13.1)次/min;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76例患者的SBP水平为(105.9±3.2)mm Hg,DBP水平为(161.9±10.1)mm Hg,HR水平为(72.4±7.9)次/min。治疗后,这76例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这76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56例(占患者总数的73.6%),为有效的患者有16例(占患者总数的21.1%),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占患者总数的5.3%),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及心率,且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董小春
关键词:胺碘酮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疗效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心律失常,占特发性室速的60%~70%,绝大多数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为腺苷敏感性,其发病机制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其发生机制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近研究表明,L型钙通道的改变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L型钙通道可能会成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新靶点。
董小春吴晓羽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