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明金

作品数:36 被引量:598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氮素
  • 18篇杂交
  • 16篇水稻
  • 15篇氮肥
  • 15篇氮素利用
  • 10篇籼稻
  • 9篇氮肥运筹
  • 9篇杂交籼稻
  • 7篇杂交稻
  • 7篇直播
  • 7篇机插
  • 6篇氮效率
  • 6篇倒伏
  • 6篇抗倒
  • 6篇抗倒伏
  • 5篇水氮管理
  • 5篇配施
  • 5篇根系
  • 4篇氮素吸收
  • 4篇施氮

机构

  • 36篇四川农业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西昌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东京农工大学
  • 1篇眉山市东坡区...
  • 1篇眉山市农业局

作者

  • 36篇蒋明金
  • 32篇马均
  • 30篇孙永健
  • 21篇徐徽
  • 19篇杨志远
  • 19篇严奉君
  • 11篇李娜
  • 10篇代邹
  • 8篇孙园园
  • 8篇李玥
  • 8篇李应洪
  • 8篇王海月
  • 8篇王春雨
  • 7篇吕腾飞
  • 7篇何艳
  • 6篇郭长春
  • 5篇赵建红
  • 5篇张绍文
  • 3篇何巧林
  • 2篇郭翔

传媒

  • 6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3篇2014年全...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10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7
2017年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王海月李玥孙永健李应洪蒋明金王春雨赵建红孙园园徐徽严奉君马均
关键词:缓释氮肥机插稻氮素利用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以施钾量180 kg/hm^2的最高,手插稻以施钾量120 kg/hm^2的最高;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较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更具优势,而手插稻在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机插稻;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水稻后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的转运;手插稻实际产量(12 517.1 kg/hm^2)较机插稻(12 128.3 kg/hm^2)提高了3.21%,机插稻实际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总颖花量不足,导致穗粒数偏少,施钾能有效提高机插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水平对手插稻实际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机插秧较适宜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孙加威李娜王春雨张绍文蒋明金赵建红孙永健马均
关键词:杂交籼稻机插手插施钾量
晒田强度和氮素穗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53.60%±5.00%、40.20%±5.00%和26.80%±5.00%,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8和15天施用氮素穗肥,分别记为N1、N2和N3)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转运、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晒田能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及产量;各晒田强度下,穗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更高,抽穗后物质转运能力更强、氮素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更高,并且氮高效品种的产量平均比氮低效品种高1.12t/hm2。相关性分析表明,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产量均与干物质积累、转运呈显著正相关,氮高效品种产量与茎秆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氮低效品种产量与茎叶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氮高效品种采用晒田强度(W1)配合复水后15d施用氮素穗肥,氮低效品种采用晒田强度(W2)配合复水后8d施用氮素穗肥,均能提高其氮肥利用效率和稻谷产量。
朱从桦孙永健严奉君蒋明金徐徽赵建红马均
关键词:氮素利用
不同水分条件下缓/控释氮肥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87
2014年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全部底施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彭玉孙永健蒋明金徐徽秦俭杨志远马均
关键词:干湿交替灌溉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率
水氮管理模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研究背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据估计到2030年世界水稻总产需较目前增加60%才能满足需求,我国则须在现有水平上提高20%。实际生产中,灌溉用水、氮肥投入对提高水稻产量和稳定粮食生产起重要作用;但农业水资源的日益紧...
孙永健孙园园徐徽杨志远代邹严奉君李娜李玥蒋明金马均
关键词:水稻氮效率氮素利用
文献传递
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关系。在多重共线性严重的情况下,运用岭回归分析研究根系形态、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些关系在年度间的重演性,确定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结果】(1)氮高效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219—0.3961、0.0452—0.1379和0.0914—0.6694,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084—0.6190、0.1224—0.4341和0.0818—0.4881,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年度间重演性较差,无明显共性规律;以根干重、不定根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粗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以及细分枝根长度、表面积、体积11项根系形态指标为自变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重三者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岭回归分析,氮高效品种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范围分别为0.0527—0.2728、0.0653—0.3139和0.0714—0.3158,氮低效品种分别为0.0607—0.5040、0.0555—0.4411和0.0724—0.5449,氮素吸收利用与根系形态的关系规律年度间存在较大差异;2013—2015年,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根系形态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8,P<0.001,表明抽穗期根系形态对产量具有�
李娜杨志远代邹孙永健徐徽何艳严田蓉蒋明金郭长春王春雨马均
关键词: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
除草剂配施对机械旱直播稻田杂草控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下除草剂配施对稻田杂草控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材,设置播后2 d喷施丙草胺(C_1)和丁草胺(C_2)2种土壤除草剂处理与4叶期不同的茎叶除草剂配施处理,研究其对机械旱直播稻田杂草、水稻群体质量和稻谷产量,以及土壤除草剂残留的影响,并探讨分析除草剂配施的经济效益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械旱直播下,喷施土壤除草剂C_2处理杂草数量显著低于C_1处理,且C_2处理利于拔节期、抽穗和结实期干物质累积和叶面积指数(LAI)的提高,促进最终稻谷产量的显著增加,进而提高效益。各土壤除草剂下,喷施五氟磺草胺处理(S_4)控草最优,其次为喷施氰氟草酯处理(S_3),二氯喹啉酸(S_1)和苄嘧磺隆(S_2)处理效果差,尤其S_4处理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抽穗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LAI,进而促使稻谷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显著降低除草剂土壤残留量。【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播前用灭生性除草剂(41%草甘膦异丙铵盐)基础上,播种后2 d施用丁草胺和四叶期喷施五氟磺草胺除草剂的配施,能防除直播田节节菜、稗草、千金子等绝大多数杂草,提高抽穗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并保持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LAI,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为本研究控草增产增效最佳的除草剂配施处理,可实现高产与高效的同步提高。
孙永健朱懿孙园园严奉君蒋明金杨志远许远明徐徽马均
关键词:除草剂机械旱直播水稻杂草控制
播种量与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籼稻抗倒伏潜力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蒋明金孙永健徐徽代邹杨志远马均
关键词:杂交籼稻直播播种量氮肥运筹抗倒伏能力
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F优49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方式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为N 0、90、135、180和225 kg/hm^2,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及转运量。【结果】1)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此范围则下降。2015年和2016年试验产量分别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和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密切相关。2)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则逐渐降低。氮肥回收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施氮量为135 kg/hm^2时,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3)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控制灌溉下适宜的施氮量能够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有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结论】从两年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控制灌溉条件下,根据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杂交籼稻F优498氮肥用量以135~180 kg/hm^2为宜。
张绍文何巧林王海月蒋明金李应洪严奉君杨志远孙永健郭翔马均
关键词:控制灌溉施氮量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
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秸秆腐熟特征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各灌溉方式下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规律,明确秸秆腐熟与氮素释放规律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均较旱作有效地协调各时期水稻地上部、地下部生长,促进各时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稻谷产量;而水分生产效率则以旱作为最优,干湿交替灌溉次之,但差异不显著。麦秆、油菜秆的腐熟与氮素释放效率最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30 d,但腐熟量与氮素释放量受灌溉方式与秸秆种类的影响;油菜秆腐熟量显著高于麦秆,旱作明显高于干湿交替与淹水灌溉;氮素释放量则以麦秆为最优。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也对水稻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淹水及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有效协调水稻植株各时期的生长,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最终实现产量的增加;油菜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则在整个生育期均对水稻生长表现轻微抑制效应;而旱作模式下麦秆、油菜秆优化施氮模式覆盖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油菜秆覆盖优势明显,可作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量与水稻根干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移栽后30 d秸秆腐熟量与稻谷产量、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7*~?0.29*),而齐穗期、成熟期氮素释放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0.59**);同时,秸秆的腐熟量与氮素释放对水稻根冠比影响较大,其中以齐穗期最为显著(r=?0.27*~0.42**)。协调水稻�
严奉君孙永健马均徐徽李玥代邹杨志远蒋明金孙园园
关键词:水稻秸秆腐熟氮素利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