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对比心脏不停跳与传统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为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临床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同期收治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70例。随机分为体外循环(CPB)跳动下直视手术(实验组)和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搏液(对照组)行心内直视手术,每组35例。术前及术后1、2、61、2、244、8 h检测TNF-α、IL-6、IL-8和IL-10、CK、cTnI含量。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多巴胺用量较少。患者血浆IL-6、IL-8、IL-10、TNF-α。含量在相同时点,实验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2 h,对照组CK、cTnI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停跳组,是安全有效的。
- 邱立成王奇石海燕王立新薛炎罗建
- 关键词: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心脏手术
- 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两种冠脉造影检查方法的比较
- 2008年
- 王立新王奇高建华石海燕薛炎邱立成高彩虹
- 关键词:冠脉造影瓣膜置换
-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动物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 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连续注射10 d;对照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 h开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 d。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情况、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组实验动物骨髓干细胞动员前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与单个核细胞比例近乎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外周血骨髓干细胞一般在5 d左右达到峰值,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63.10±16.72)×109/L及单个核细胞比例(97.1±2.88)%明显高于动员前,同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50.11±6.37)%vs(42.27±9.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大量岛状存活心肌,毛细血管计数(3.68±0.78)/HP,而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内岛状存活心肌少,坏死心肌由均质瘢痕组织替代,毛细血管计数(1.38±0.87)/HP,对照组明显少于实验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皮下注射可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入外周血参与梗死心肌修复,增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 王立新王奇石海燕邱立成薛炎
- 关键词:心肌梗死骨髓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瓣膜置换术前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无创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心瓣膜置换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50岁以上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52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7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49例,联合瓣膜病变25例,合并心房颤动93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两者的检查结果计算CT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直径>1mm的冠状动脉、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患者的CTA显像清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合并心房颤动或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CTA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降低,且因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不同,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相同,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9%,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为80%、76%,回旋支、钝缘支为67%、71%。对直径≤1mm的冠状动脉,CTA尚难成像。结论CTA作为无创、快速和价廉的检查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CAG检查。
- 王立新王奇高建华石海燕邱立成薛炎高彩虹
- 关键词:心瓣膜置换术敏感性
- 右侧并列心耳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一例
- 2007年
- 患儿女.10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患儿足月须产,产后无外伤、窒息史、生长发育可,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右胸锁乳突肌缩短,头转向患侧,双眼斜视,眼睑下垂。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可闻及线外15.0mm,
- 王奇王立新邱立成薛炎石海燕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右侧眼睑下垂心尖搏动
- 改良超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modified ultrafiltration,MUF)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MUF组(n=33)和无超滤对照组(n=34),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CPB停机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 min)血气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心脏射血分数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CPB前与CPB停机时相比氧分压明显下降,组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后氧分压明显回升,接近体外循环前水平,无超滤对照组氧分压轻度回升,仍明显低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停机20 min时MUF组氧分压明显高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4);体外循环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升高,改良超滤后二氧化碳分压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UF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无超滤对照组,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和P=0.01)。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示两组心脏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改良超滤有利于改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
- 王立新石海燕王奇薛炎邱立成
- 关键词:超滤心脏瓣膜假体植入心功能
- 造血干细胞动员对移植静脉近期通畅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动员对移植静脉近期通畅率和吻合口内膜增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每只兔建立双侧颈动-静脉移植模型,其中一侧移植静脉于移植前采用0.25%胰蛋白酶去内皮细胞处理。实验组兔静脉移植后24h开始皮下注射分泌型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kg),连续10d;对照组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造血干细胞动员情况,包括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比率,移植静脉的近期通畅和吻合口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5d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t=8.406,P=0.000)和单个核细胞比率(t=31.267,P=0.000)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内皮完整移植静脉均有较高的通畅率;去内皮移植静脉的通畅率明显降低,实验组通畅率高于对照组(67%vs.30%)。实验结束实验组去内皮移植静脉吻合口搏动指数(PI)明显低于对照组(t=2.958,P=0.009)。术后4周病理检查显示,两组移植静脉吻合口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地增生,去内皮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较重,实验组去内皮移植静脉再内皮化完全,吻合口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t=3.413,P=0.004)。结论造血干细胞动员对移植静脉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移植静脉的再内皮化,提高近期通畅率,预防吻合口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
- 王立新王奇石海燕邱立成薛炎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内膜增生
- 搏动指数与吻合口内膜增生程度的关系
- 2007年
- 目的研究搏动指数能否间接反映吻合口内膜增生程度。方法新西兰兔48只,全身麻醉下颈部正中切口,依次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并沿中点垂直剪断,1~1.5 mm金属探条对血管内膜进行不同程度损伤,8-0无创带针棉纶线间断缝合颈总动脉两断端,术毕测定吻合口搏动指数。6周后全身麻醉下再次手术解剖双侧颈总动脉,监测吻合口搏动指数,过量麻醉处死实验动物,病理染色(HE,×40)检查吻合口内膜增生情况。结果本实验共完成颈总动脉吻合口86个,实验结束时72个吻合口保持通畅,对通畅吻合口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术后早期吻合口搏动指数为1.96±0.37,术后6周吻合口搏动指数为3.26±0.93,两者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示所有颈总动脉吻合口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其增生程度与吻合口搏动指数存在明显正性相关(r=0.89,p〈0.05)。结论术后晚期搏动指数能间接反映吻合口内膜增生程度。
- 王立新石海燕薛炎邱立成王奇
- 关键词:搏动指数内膜增生
- 改良超滤对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以改善术后心肺功能。方法67例成人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超滤组(超滤组,n=33)和无超滤对照组(对照组,n=34),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停机及改良超滤结束时(对照组在CPB停机20min)氧分压(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的PO2CPB前与CPB停机时相比均明显下降;超滤组在改良超滤结束时PO2明显回升,接近CPB前水平,而对照组PO2仅轻度回升,但仍明显低于CPB前;CPB停机20min时超滤组PO2高于对照组(P=0.044)。CPB停机后两组PCO2轻度升高,改良超滤后PCO2轻度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超滤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0.001,0.012)。术后1周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两组LVEF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367)。结论改良超滤有利于改善成人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肺功能。
- 王立新石海燕王奇薛炎邱立成
- 关键词:改良超滤心功能心瓣膜置换术
- 术前留置胃管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防治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术前留置胃管是否有利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防治。方法342例体外循环(Cordiopulmonary bycass,CPB)心内直视术的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术前留置胃管组177例)和B组(非术前留置胃管组165例),患儿均常规给予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留置胃管后即刻及每间隔6 h进行胃液镜检和潜血试验至拔除气管插管正常进食为止,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胃肠道并发症如腹胀、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损伤和大出血的发生率。术后重度低心排、肾功能衰竭、呼吸辅助时间≥72 h的患儿除外。结果纳入统计学处理的患儿317例,A组(162例),B组(155例)。A组16例患儿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发生率为9.8%;B组118例患儿术后出现上述症状,发生率为75.8%。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42.48,P<0.001)。A组发现胃肠黏膜损伤29例,胃肠道大出血3例;B组术后因胃肠道并发症留置胃管95例,发现胃肠黏膜损伤28例,胃肠道大出血7例。结论术前留置胃管可降低心内直视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时发现胃肠黏膜损伤和消化道大出血,有利于胃肠道并发症的防治。因此,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前应常规留置胃管。
- 卢荣梅王奇石海燕马浩薛炎邱立成王立新
- 关键词:留置胃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胃肠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