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冀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肝移植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肝炎
  • 5篇病毒
  • 3篇移植受体
  • 3篇乙肝
  • 3篇受体
  • 3篇细胞
  • 3篇肝病
  • 3篇肝移植受体
  • 2篇远期
  • 2篇远期效果
  • 2篇远期效果分析
  • 2篇人工肝
  • 2篇人工肝支持
  • 2篇重症
  • 2篇重症乙型肝炎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重症乙型...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华西...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10篇赵冀
  • 10篇卢实春
  • 9篇赖威
  • 8篇戴军
  • 7篇严律南
  • 5篇李波
  • 4篇赵纪春
  • 4篇文天夫
  • 4篇金圣杰
  • 3篇张秀辉
  • 3篇李幼平
  • 3篇刘隽
  • 2篇顾梅
  • 2篇曾勇
  • 2篇陶传敏
  • 1篇邓承琪
  • 1篇潘传芳
  • 1篇马玉奎
  • 1篇周静
  • 1篇王文涛

传媒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肝肝移植受体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内乙肝病毒DNA的同步检测
2008年
目的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影响预后,HBV感染的病毒来源值得研究。采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术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然而PBMCs的寿命有限,其中的病毒来源仍不清楚。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方法采集13例乙肝肝移植术后受体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别从外周血和骨髓标本中分离出PBMCs和骨髓来源CD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结果13例病人术前血清HBV DNA阳性8例,阴性5例。术后平均37个月的随访期内(16~77个月)血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全为阴性;13例PBMCs中均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为100%。PBMCs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40±0.85;13例骨髓来源CD34^+细胞中都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也是100%。CD34^+细胞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30±0.58。病人PBMCs和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PBMCs与CD34^+细胞HBV DNA同时为阳性。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PBMC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预防措施下,乙肝肝移植受体虽然外周血清中不能检测到HBV DNA和HBV抗原成分的存在,但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中皆长期存在HBV DNA。含有HBV DNA的骨髓来源CD34^+细胞可能是含有HBV DNA的PBMCs的来源,也可能是肝移植术后PMBCs内HBV DNA长期存在的原因,及以后导致HBV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现在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完全清除这些残存病毒,术后长期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赵冀卢实春赖威严律南戴军金胜杰
关键词:肝移植乙肝复发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后重建 乙型肝炎主动免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反应,初步探讨影响疫苗接种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疫苗接种成功率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方法前瞻性观察了13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患者,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方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平均达38个月(27~77个月),接种方案为分别在第0、1、2、6个月肌内注射接种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每次40μg,分别在接种1、2、3、6、7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的滴度水平。结果13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4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7例(53.8%)出现抗体阳性反应,抗-HBs滴度有2例(15.4%)增幅〉100U/L,4例(30.8%)超过基础值1倍以上;第四次疫苗接种后随访8个月,有6例抗-HBs滴度水平仍高于接种前10U/L以上,仅有1例下降到接种前水平。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重建针对乙型肝炎的主动免疫是可行的,但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水平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金圣杰卢实春赖威戴军赵冀李幼平严律南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乙型肝炎疫苗主动免疫
肝移植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CD34^+细胞中HBV DNA含量及复制状态检测被引量:3
2007年
PBMC包括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HBV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受体PBMC内仍有HBV DNA存在,是HBV再感染的主要病毒来源。在肝移植术后持续规范的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及细胞半衰期作用下,PBMC应逐渐呈HBV DNA阴性,但临床情况并非如此,推测造血干细胞已有HBV感染,其内的HBV随细胞分裂而复制并进入子代细胞,导致HBV持续存在及耐受。为证实此推测,我们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选,分离PBMC中的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骨髓CD34^+细胞并提取DNA,进行总HBV DNA和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
赖威卢实春李幼平赵冀戴军金圣杰
关键词:肝移植病毒复制单个核细胞CD34^+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23例报告
目的总结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3例患者中术前肝功能状态全为 Child C 级;MELD 指数平均为30;肾功能指标异常占56.5%...
卢实春赵冀严律南王文雅李波赵纪春文天夫赖威刘隽戴军顾梅黄春
关键词: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人工肝支持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抗病毒治疗的远期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在拉米夫定或(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性用药时,体内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预防复发及个体优化治疗措施。方法ELISA法、HBV DNA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期检测术前及术后各时期血清及肝穿刺组织中的HBV标志物,回顾性观察96例受体术后HBV标志物在随访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最长7年随访时间内共有17例(17.71%)乙型肝炎复发患者。2年乙型肝炎实际总体复发率为22.0%,术前病毒复制状态对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有影响(P〈0.05);82.4%(14/17)乙型肝炎复发者发生在术后3年内,是3年后复发人数的4.7倍(P〈0.01);3年内复发者中,术前为HBV活跃复制者占78.6%(11/14)。抗-HBc和抗-HBe检出率随时间下降,但仍长期存在。结论术后乙型肝炎复发依然存在。对于术前非HBV活跃复制受体,在术后严格联合预防用药且有补救方案前提下,以术后3年作为时间尺度来尝试停用或降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从而建立一套不同病毒及免疫状态下的个体用药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赵冀金圣杰文天夫赵纪春曾勇顾梅陶传敏张秀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核苷类似物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23例报告
2006年
目的总结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3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C级,23例中术前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13例(56.5%),不同程度肝性脑病10例(43.5%),肺部及腹腔感染6例(26.1%),肝肾综合征9例(39.1%),消化道出血3例(13.0%),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状态14例(60.9%)。全组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d内死亡)6例(26.1%)。术后主要并发症:肺部感染14例(60.9%),多器官功能衰竭(MOF)9例(39.1%),未出现原发性肝无功能及血管系统并发症。1年生存率为70.6%。结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存质量。
赵冀卢实春赖威
关键词:慢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移植人工肝支持
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供肝植入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相关受体在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下供肝植入前后移植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移植物HBV再感染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复发寻找切入点。方法 用酶联放射免疫法、HBV DNA荧光定量法、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定期检测78例受体手术前后血清及90例供肝活检组织,重点观察供肝植入前后HBV标志物在肝组织及血清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移植时无论受体为HBV活跃复制状态或非活跃复制状态,供肝植入后2 h内活检肝组织既无HBV DNA又无HBsAg、HBcAg阳性证据。结论 在现有预防措施下,无论受体术前HBV复制状态如何,健康供肝无术中HBV颗粒直接感染的证据,其机制及在远期HBV再感染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刘隽赵冀文天夫赵纪春顾梅林琦远王文雅张秀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移植受体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标志物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vs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vs39258.4±5554.9,P<0.001)。结论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赖威卢实春李幼平严律南李波李胜富刘隽戴军赵冀
关键词:肝移植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
前列地尔在肝移植中使用的临床意义评价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前列地尔 (前列腺素E1的微脂球载体制剂 ,LipoPGE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肝血供、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血栓形成的影响 ,以评价前列地尔使用于临床肝移植的意义。方法 以肝移植术后使用前列地尔 (10 μgivq12h ,连续 7d)的 4 0例为治疗组 ,于术前、术后7、10d分别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 ,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体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峰值 ,比较术前术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 ;同时以 36例未使用前列地尔的肝移植受体为历史病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术后肝血管血栓形成的差异。结果 前列地尔虽然对肝移植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但在治疗组 ,使用前列地尔 7d后 ,移植肝的动脉血供较术前显著增加 ,并且在停药 3d后仍维持于高于术前的水平 ,对早期肝功能的恢复、凝血功能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预防术后肝血管尤其是肝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帮助。结论 前列地尔在肝移植术后使用对早期肝动脉的血供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移植肝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赖威卢实春赵纪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王文涛马玉奎刘隽戴军赵冀周静潘传芳邓承琪罗燕彭玉兰马步云
关键词:肝移植前列腺素E1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肝血流
“大三阳”乙肝病人肝移植后抗HBV治疗远期效果分析
2009年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大三阳乙肝病人肝移植后在LAM或(和)HBIG预防下其体内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乙肝复发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复发及个体化治疗寻找切入点。方法ELISA、HBV—DNA荧光定量、免疫组化定期检测术前术后各期血清及其供肝活检组织,回顾性观察55例大三阳病人随访中HBV标志物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69.14个月,共12例乙肝再感染/复发,LAM+HBIG组乙肝复发比率为4.8%(2/42),而LAM组为76.9%(10/13)(P=0.000)。联合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7.1%、92.7%、92.7%;单用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6.9%、69.2%、53.8%、46.2%(P=0.000);前者2年内乙肝复发率〈3%,后者1、2、3、4年复发率分别为16.1%、41.3%、66.4%、66.4%(P=0.000)。结论HBIG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作为当前最佳的乙肝复发预防方案明显地降低了复发率,治疗依从性差及病毒的自身状态是中国肝移植后乙肝再感染/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治疗过程中病毒自身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将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术后乙肝复发。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赵冀金圣杰文天夫赵纪春曾勇陶传敏张秀辉
关键词:乙肝标志物再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