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亮
- 作品数:31 被引量:120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多层螺旋CT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I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61例DLS患者作为DIS组,选取61例同期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均为L4。比较两组病例椎间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的关系。结果DLS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小于对照组[(37.11±7.52)°比(42.4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腰骶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在DLS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洪波史继国赵鹤亮张厚宁刘振翠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腰骶角椎间关节
- 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 宫凤玲于鹏张惠英李盖赵鹤亮孙淑娟刘志兰齐志孟昊天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对比剂
- 肺撕裂伤的256层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256层螺旋CT检查肺撕裂伤(PL)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73例P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患者,共累计112个病灶,其中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的病灶占78.57%(88个病灶),肺中心区域的病灶占21.43%(24个病灶),病灶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病灶累及一个肺叶、二个肺叶的数量远远多于肺中心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气液囊组的人数与其他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气液囊组的病灶数也远远多于气囊组和血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肿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明显小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56层螺旋CT用于PL检查及诊断效果较佳,对于此病症的救治极具参考价值,值得被广泛应用。
- 赵鹤亮洪波赵新斌张惠英
- 关键词:肺撕裂伤胸部外伤
- 肾移植患者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的 CT 影像特点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的CT影像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临床纳入2009年1月-2013年12月7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特异性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机进行肺部扫描;此外,所有患者进行血液培养,查找感染病原体。结果细菌感染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肺结核、真菌性肺炎分别占42.86%、12.86%、5.71%、21.43%;其中,CT表现为弥漫性斑片与磨玻璃状斑点状或网状阴影患者17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8.57%、卡氏肺囊虫肺炎5.71%。结论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感染以细菌感染较为多见,而特异性肺感染根据感染类型不同,具有明显的CT特点;细菌性、真菌性肺炎以肺实质渗出为主,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与卡氏肺囊虫肺炎以肺间质增厚为主,肺结核以不均匀粟粒影为主。
- 赵鹤亮陈昕洪波张惠英
- 关键词:肾移植术CT影像
-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总结肺撕裂伤的影像学特征及损伤机制、演变规律。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肺撕裂伤患者32位患者48处病灶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圆形/类圆形组病灶与不规则形组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必须经过气囊、气液囊、血肿3个阶段;32处病灶靠近胸膜下,16处位于非胸膜下,比较不同演变形式肺撕裂伤病灶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实变加重可使病灶缩小或消失;所有病灶复查中均未继续增大。结论肺撕裂伤的3个演变形式为气囊、气液囊、血肿,25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以较好的观察肺撕裂伤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对于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赵鹤亮项昆赵新斌张惠英
-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肺撕裂伤
- CT仿真内镜诊断离体猪小肠隆起性病变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高度分别为〈5 mm及5~10 mm、直径2~15 mm、形态各异的隆起性病变,并行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比较不同大小、高度的模拟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随着模拟病变直径、高度的增加,CTVE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粗一致性均升高。对于高度〈5 mm而直径11~15 mm、高度为5~10 mm而直径为6~10 mm以及直径11~15 mm的模拟隆起性病变,CTV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CTVE对于直径和高度均〉5 mm的小肠隆起性病变检出的准确率较高;与病变直径相比,病变高度对CT仿真内镜检出的准确度影响更大。
- 杨冬生赵新斌刘志勇赵鹤亮史继国
- 关键词:内镜检查小肠
- 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影像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形成与性别、年龄、体型及侧别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筛选出具备双膈顶或单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的患者共57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其中69例除具备X线胸部正侧位检查外,又同时进行多螺旋CT扫描,并制成了三维重建的SSD图像。在此组患者中就性别、年龄、体型及侧别等相关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图表。结果具备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入选的573例中,幕状改变出现率与瘦长体型密切相关,与年龄关系密切,30岁以下470例,占8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状改变与年龄分布折线图中峰值在20岁左右,以18岁出现最多,66例,占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别的出现率上,单独左侧膈顶出现率最高,共505例,占88.13%;双侧膈顶出现45例,占7.85%;单独右侧膈顶出现23例,占4.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上,男318例,女255例,男女之比为1∶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膈顶中内侧段幕状改变,出现率与体型、年龄及侧别关系密切;与性别差别关系不大。
- 史继国张厚宁洪波杨冬生赵鹤亮
- 关键词:数字X线摄影医学影像学
- 肺撕裂伤的256层螺旋CT诊断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256层螺旋CT检查肺撕裂伤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146例肺撕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分别为48例、26例、80例,左肺上叶、下叶分别为54例、64例。共累计224个病灶,其中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的病灶占78.57%(176个病灶),肺中心区域的病灶占21.43%(48个病灶),病灶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肺周边区及胸膜下病灶累及一个肺叶、两个肺叶的数量远远多于肺中心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气液囊组的人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气液囊组的病灶数也远远多于气囊组和血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肿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明显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螺旋CT用于肺撕裂伤检查及诊断效果较佳,对此病症的救治极具参考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 赵鹤亮洪波赵新斌张惠英
- 关键词:肺撕裂伤胸部外伤
- 256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0例胸部创伤患者,均采用两种多层螺旋CT(64层和256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的检出率和两种检查方法的射线剂量情况(包括扫描长度、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 256层螺旋CT对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检出率(95.5%、70.9%、31.8%)均显著高于64层螺旋CT(84.5%、5.5%、20.0%,P<0.05)。与64层螺旋CT比较,256层螺旋CT有效剂量更低[(4.97±1.49)mSv比(6.03±1.26)mSv,P<0.05],扫描时间更短[(5.38±1.52)s比(9.26±1.37)s,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诊断胸部创伤临床效果优于64层螺旋CT。
- 赵鹤亮项昆赵新斌张惠英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胸部创伤
- 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的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初步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spondylolysis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LS)和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经CT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94例(SLS组),DLS患者84例(DLS组),分别整理、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资料。结果 SLS组男女比4351;DLS组男女比417。SLS组的年龄小于DLS组[(55.31±11.33)岁比(64.00±10.89)岁,u=5.21,P<0.01)]。SLS和DLS在不同部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66,P=0.000);SLS发病部位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6,P=0.076),DLS发病部位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P=0.049)。结论 SLS好发L5,男女无显著差异;DLS好发于L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SLS发病年龄早于DLS。
- 洪波赵鹤亮崔颖杨冬生史继国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性别年龄发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