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迟文峰

作品数:37 被引量:1,508H指数:1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11篇遥感
  • 11篇土地利用
  • 6篇城市
  • 3篇地表
  • 3篇地表覆盖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植被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土壤
  • 3篇驱动力
  • 3篇耕地
  • 2篇地表温度
  • 2篇信息挖掘
  • 2篇信息约束
  • 2篇优化配置
  • 2篇扎根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砂质
  • 2篇沙化
  • 2篇沙化草地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内蒙古农业大...
  • 9篇内蒙古师范大...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3篇内蒙古财经大...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密歇根州立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省野生动...
  • 1篇四川省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37篇迟文峰
  • 20篇匡文慧
  • 7篇苏根成
  • 5篇刘纪远
  • 5篇党晓宏
  • 5篇刘阳
  • 5篇杜国明
  • 5篇蒙仲举
  • 5篇高永
  • 4篇潘涛
  • 3篇刘正佳
  • 3篇李鹏
  • 3篇香宝
  • 3篇王宏亮
  • 3篇杨天荣
  • 3篇刘爱琳
  • 2篇王俊
  • 2篇贾静
  • 2篇张树文
  • 2篇颜长珍

传媒

  • 4篇西部资源
  • 3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测绘通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中国自然资源...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高分辨率遥感的多功能城市用地空间信息生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分辨率遥感的多功能城市用地空间信息生成方法。该发明引入复杂系统等级理论,提出了自适应城市规划管理与环境整治多功能目标景观型、功能区型、地表覆盖型三个等级尺度的城市用地空间信息分类体系,在实现Landsa...
匡文慧迟文峰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退化矿山的植被恢复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退化矿山的植被恢复设备,包括轴杆、自胀式导向管、压固膜机构及种浆喷施机构,种浆喷施机构的出口向下倾斜并伸出压固膜机构,种浆喷施机构的进口端与供料管连接;蜂窝状覆层卷装配于轴杆上,蜂窝状覆层卷的一端穿经...
党晓宏刘阳蒙仲举高永袁立敏迟文峰韩彦隆高琴张星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LUCC及土壤风蚀强度动态遥感监测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以遥感手段监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土壤风蚀强度,分析了工程区LUCC及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前后,LUCC及土壤风蚀强度差异明显。近30a,LUCC过程主要表现了由耕地开垦向生态退耕还林、草转变,伴随生态恢复和沙化有效抑制态势;耕地总体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态势,耕地面积1990~2000年增加面积是2000~2015年减少面积的1.9倍;林地总体呈增加态势;2000~2015年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446.1km2和1 129.3km2,西部最为明显;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转换类型以沙地向草地转化为主,面积为1 493.1km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土壤风蚀侵蚀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工程实施后改善趋势明显(P<0.01);总体上,东部、南部地区以高覆盖、中覆盖草地类型为主的地区土壤风蚀量小;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土壤风蚀量较大,但总体呈减少趋势。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土壤风蚀强度影响较大,土壤风蚀模数依次为沙地>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旱地>灌木林>水田>高覆盖度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有林地;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草地类型转化有效抑制土壤风蚀量(减少66.12%),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降低土壤风蚀模数;沙地周边区域,高/中覆盖度向低覆盖度草地类型转换过程中,土壤风蚀量呈增加(58.26%)态势,草地转化为沙地、旱地土壤风蚀量增加。
迟文峰迟文峰匡文慧刘正佳
关键词:遥感LUCC土壤风蚀
一种草原有机粪肥自动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草原有机粪肥自动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架,收集架包括多根屋顶型支撑杆,且屋顶型支撑杆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多根屋顶型支撑杆之间间距相等且通过多根横杆固定连接,位于两头的两根屋顶型支撑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且...
党晓宏蒙仲举高永刘阳迟文峰韩彦隆郭春晖王瑞东李鹏李小乐
基于GIS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被引量:10
2017年
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生物因子(植被、竹林类型)上的生境选择(动物利用某种生境类型面积占其家域的比例)与利用(动物家域内某生境类型面积与保护区的这一类型面积的比例)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卧龙大熊猫在生境选择过程中,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海拔区间为1 5 00~3 000 m,平均利用率达到了55.9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海拔区间为2 000~3 500 m,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9.64%;大熊猫生境利用在坡度上相对均匀,而生境选择的主要坡度区间为20°~50°,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5.56%;生境利用率最高的坡向区间为270°~315°,占比达到了31.88%。(2)生物因子:大熊猫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植被类型区域为亚高山针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利用率分别为51.04%和70.20%;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植被类型区域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0.23%;生境利用率最高的竹林类型区域为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林,利用率达到了51.6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竹林类型为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二者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5.20%。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地形和生物因子分异区间(类型)大熊猫的生境面积分布和空间利用模式特征,丰富了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特征的研究手段。
白文科张晋东杨霞迟文峰董鑫李程古晓东周材权
关键词:GIS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
资源型城镇空间扩展遥感监测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以RS和GIS作为技术支撑,基于多期Landsat TM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全数字化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提取鄂尔多斯市城镇空间信息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以地学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城镇扩展的强度和紧凑度,同时以评价指标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相结合方式,对鄂尔多斯市城镇扩展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源的开发导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城镇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政府政策性要素在宏观上及区域地理环境作用着城镇的扩展。
迟文峰郝润梅苏根成匡文慧王宏亮
关键词:GIS
基于混合光谱分解模型的城市不透水面遥感估算方法被引量:4
2012年
城市不透水表面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种地表水不能直接下渗到土壤中的人工地貌特征,包括城市中的公路、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建筑屋顶等。城市不透水面是城市最基本的组分之一,其覆盖状况随城市发展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本文应用Landsat7-TM影像,基于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模型,提取了北京城市不透水面分布并对其进行分析。
武晓峰苏根成匡文慧王宏亮迟文峰贾静
一种基于高寒地区沙化草地的草籽分层种植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寒地区沙化草地的草籽分层种植设备,包括与驱动机构连接并被驱动机构驱动而进行草籽和肥料混合输送的混合输送机构,于所述混合输送机构的出口处装配有分层式种植机构,所述混合输送机构与机架连接,且各混合输送机...
党晓宏蒙仲举高永刘阳迟文峰王俊韩彦隆郭春晖王瑞东李鹏
近30年京津唐地区城市用地扩张规模与未来情景模拟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人口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巨型城市区迅速兴起,然而,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扩张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增加,因此,研究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特征、驱动力及未...
迟文峰
关键词:京津唐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
文献传递
基于RWEQ模型的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研究被引量:29
2018年
土壤风蚀是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重要指标。应用RWEQ模型定量反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高原土壤风蚀模数,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风蚀模数呈先升后降趋势,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显著,下降速率为0.87 t?hm^(-2)?a^(-1);(2)2000年以来,研究区87.85%的区域土壤风蚀模数呈下降态势,中度以上土壤风蚀发生面积减少4.73×104 km^2,西部区域土壤风蚀得到有效抑制,土壤风蚀模数从86.92 t?hm^(-2)?a^(-1)下降至59.46 t?hm^(-2)?a^(-1),中部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土壤风蚀模数降低了14.68 t?hm^(-2)?a^(-1),东部空间变化不明显;(3)极端天气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和年平均风速降低与土壤风蚀下降显著相关(P<0.001),退耕还林灌草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降低土壤风蚀模数,提高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研究成果对促进地区荒漠化防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迟文峰迟文峰刘正佳刘正佳匡文慧
关键词:土壤风蚀影响因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