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艳萍

作品数:25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9篇文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民族
  • 3篇女性
  • 3篇教学
  • 2篇大众
  • 2篇大众传媒
  • 2篇性别意识
  • 2篇叙事
  • 2篇中篇
  • 2篇中篇小说
  • 2篇主体性
  • 2篇文化
  • 2篇小说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高校
  • 2篇传媒
  • 1篇大写
  • 1篇颠覆
  • 1篇电视

机构

  • 25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25篇邱艳萍
  • 13篇林晓华
  • 2篇胡希东

传媒

  • 7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楚雄师范学院...
  • 3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民族学刊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出版发行研究
  • 1篇新闻论坛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现行写作课教学体系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被引量:4
2003年
写作课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现行教学体系存在的一些误区 ,使得写作教学事倍功半 ,甚至于脱离实际。针对这些误区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林晓华邱艳萍
关键词:写作课写作能力
女性意识与市场逻辑的离合——电视剧《都挺好》的女性形象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热播剧《都挺好》是一部现代中国原生家庭生活图鉴,构成了解析当下中国家庭中女性群体角色与地位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文章从该剧的女性形象出发,研究分析在今天的传播语境下,女性在个人意识上的觉醒与成长,同时,女性个人意识又受到家庭、社会的牵引,家庭与男性深深影响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同。
林晓华邱艳萍
关键词:女性意识市场逻辑刻板印象
新传播语境下西藏政务微信发展研究
2020年
西藏政务微信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构造周研究法,对西藏政务微信排行榜前三名"阳光西藏""西藏日报""西藏商报"的定位、特色、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政务微信发展与政府执政能力关系进行了思考。
林晓华邱艳萍
全媒体出版新兴模式分析及其启示被引量:3
2017年
近年来出现了"社交出版模式"、"众包模式"、"淘宝模式"、"京东出版"等全媒体出版新兴模式,这几种以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为主体的新兴出版模式,不是对传统出版思维的简单颠覆与替代,它是对传统出版的有益互补,也将会对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与重构形成良好的互动与支撑。文章对全媒体出版4种新兴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基本特征作了梳理,并对全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互动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林晓华邱艳萍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传统出版互动
抗战·离乱与学术选择——陈瘦竹江安国立剧专的戏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陈瘦竹先生的戏剧研究贡献卓绝,可以把他一生的戏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江安“国立剧专”的起步期:1950年代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戏剧研究从而形成新的戏剧理论体系期;1980年代戏剧研究的复出期。
胡希东邱艳萍
关键词:戏剧研究抗战戏剧理论
赋权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彝族文化网站为例被引量:9
2018年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识分子,自主运用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来开辟彝族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第二层面,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从"关门传播"转变为"面向主流的传播",逐渐发挥与主流社会对话的"桥梁"功能。只有这样,彝族文化网站才能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开拓族群认同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而彰显出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全球视野。
林晓华邱艳萍
文学传媒的“媒化”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
2016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中,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主体的文学传媒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文学作品在进入报刊发表阶段之后,必然要经历"媒化"进程。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公报》的媒介定位与受众策略对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潜在规制,进而分析《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在保持较高文学水准的同时,如何运用媒介营销策略来调节和配置文学资源,并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林晓华邱艳萍
关键词:文学传媒
智媒时代民族舆情的“新媒体化”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中,舆论引导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智能媒体时代涉及民族因素的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的学理特征、舆论引导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文章分析了智媒时代民族舆情发展的“新媒体化”特征,指出其主要体现在网民数量庞大且多元化、新媒体与新技术成为民族舆情发展的主要平台与重要推手、民族舆情呈现出明显的“涟漪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等。妥善处置民族舆情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地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应从明确民族舆情治理的战略定位、构建全媒体民族舆情监测系统、掌握新媒体话语权诸方面入手,推动国家安全制度建设能力现代化。
林晓华邱艳萍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散文的中国叙事
2024年
朵拉散文是马来西亚华文创作的一颗明珠,学界对朵拉散文的关注多集中在其美学价值。朵拉的散文抒写真、善、美,她以灵感之眼观望世界,书写心中的美好。此外,朵拉在散文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叙事,她将中国故事、中华习俗信仰融贯在散文里,颇具中国风。通过解读朵拉散文中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华人南下的原乡情感,中国文化在异域的生根发展。更可以借由此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可以说,朵拉的中国叙事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个新通道。
艾诗羽邱艳萍
关键词:朵拉
天才与时代的矛盾——论布尔加科夫的中篇小说《狗心》被引量:4
2003年
布尔加科夫,苏联时期富于创造天才的作家,因作品中流露的对苏维埃现实的怀疑与讽刺而遭到那个时代的压制 与贬斥。其中期代表作《狗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与独特个人魅力。
邱艳萍林晓华
关键词:敏锐偏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