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勇
- 作品数:82 被引量:1,040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乳清碱性蛋白对青年女性骨密度及体成分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观察乳清碱性蛋白对健康青年女性全身各部位骨密度及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将84名志愿者分成对照组、纯牛奶组和MBP组,除了对照组外分别用纯牛奶和含40mgMBP牛奶连续干预8个月,试验结束后用DEXA骨密度仪检测全身各部位骨密度和体成分,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血糖等8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3组受试对象试验后全身BMD均显著高于试验前,牛奶组和MBP牛奶组全身BMD增长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但3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体脂成分及骨矿含量均未见显著影响。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未观察到乳清碱性蛋白作用对青年女性骨密度和体成分的影响,同时牛奶对体成分无明显作用。
- 邹志勇林晓明
- 关键词:骨密度青年女性体成分
- 中国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区域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分析2014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制定儿童高血压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我国香港、澳门、台弯地区外)的数据,选择血压数据记录完整的7~18岁21629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血压偏高检出率〈4%为低流行区,4%。7%为中等流行区,〉7%为高流行区,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的地域分布特点。收集2014年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环境数据,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z评分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014年全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平均检出率为6.4%(1.5%-14.2%),血压偏高的高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低流行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部分省份。关联性分析显示,2014年年均气温、年均气湿以及当地的海拔高度与血压(SBP和DBP)Z评分均呈负相关,男女生呈现相同趋势;年均日照时间、年均PM2.5,和PM10浓度以及SO2含量与血压Z评分均呈正相关,男女生呈现相同趋势。结论2014年全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应重视高流行区域,并了解影响其血压的环境因素。
- 董彦会邹志勇王政和王烁杨忠平陈妍君马军
- 关键词:血压检出率儿童青少年
-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挑战与优先关注领域研究
- 2025年
- 本文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涉及的优先关注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了未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策略。目前儿童青少年健康仍面临近视率过高、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挑战,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全面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此外,学校卫生在政策、工作、建设以及儿童青少年所处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策略方面,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等优先关注领域,全方位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及生育力等方面的健康。
- 邹志勇马军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 不同生育数量家庭与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关联分析
- 2025年
- 目的比较独生子女、二孩和多孩家庭儿童体格发育的差异,探究不同生育数量家庭与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关联情况。方法基于我国55631名7~17岁儿童的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信息,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育数量家庭儿童的身高、体重和腰围等体格发育的异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生育数量家庭与生长迟缓、消瘦和肥胖的关联。结果在55631名儿童中,40013人(71.93%)为独生子女,13485人(24.24%)来自二孩家庭,2133人(3.83%)来自多孩家庭。独生子女、二孩和多孩家庭儿童的消瘦、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检出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独生子女相比,二孩家庭儿童的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OR(95%CI)分别为0.65(0.58~0.73)、0.73(0.67~0.80)和0.81(0.74~0.87);多孩家庭儿童消瘦、肥胖、中心性肥胖和腰围身高比偏高的OR(95%CI)分别为0.57(0.38~0.85)、0.56(0.42~0.73)、0.60(0.49~0.74)和0.70(0.59~0.84)。结论二孩或多孩家庭儿童的消瘦和肥胖较独生子女低,我国的多孩政策在促进出生人口数量增加的同时,或将有助于促进儿童体格的健康发育。
- 王欢于晓冉袁鑫王健朱善宽邹志勇
- 关键词:儿童体格发育肥胖
- 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布特征异同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北京市6~18岁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各部位体成分的分布特征及差异,为肥胖的精准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选择4所学校,包括1所小学、1所初中和2所高中,共对1204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进行肥胖的判定。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体成分,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肌肉质量指数(MMI)、脂肪/肌肉质量比(FMMR)。采用GAMLSS模型对各项体成分指标进行百分位数曲线拟合,获得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组下的参考值,比较正常体重与肥胖儿童体成分分布异同。结果肥胖儿童青少年的FMI、MMI和FMMR均高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尤其在腹部和躯干部位(P<0.001)。FM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FMI在11岁后逐渐下降,而肥胖儿童青少年直至15岁后方才降低。MMI在青春期表现出“快速增长期”,肥胖组增长幅度小于正常组。随年龄增长,正常组各部位FMMR呈先上升后在10~12岁下降的趋势,而肥胖组腹部、躯干及臀部FMMR P50在18岁才下降。结论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布存在差异。肥胖儿童青少年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腹部和躯干区域的脂肪积累增加,且肌肉增速减缓。研究结果为制订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了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肥胖儿童青少年脂肪异常分布的原因,以更好地指导肥胖的精准预防与治疗。
- 董子奇陈曼曼鲁震霆袁雯邹志勇马军董彦会
-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肥胖体成分
- 叶黄素干预对长期荧屏光暴露者视功能影响
- 目的研究叶黄素干预对长期荧屏光暴露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空白对照研究,将37名22-30岁长期荧屏光暴露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每天给予6mg 叶黄素、12mg 叶黄素及安慰剂,连续干预12...
- 马乐邹志勇刘晓涛阿依波里李莹徐锐林晓明
- 关键词:叶黄素泪膜破裂时间暴露者
- 2010~2014年湖南土家族7~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变化趋势
-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湖南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变化情况,为制定改善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和2014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选择湖南省7~17岁4676名土家族(2...
- 阳益德汤晓佳邹志勇董彬宋逸胡佩瑾马军
- 关键词: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
-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糖分布情况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空腹血糖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其随年龄和性别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个省市(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重庆市、辽宁省、上海市、广东省) 6~18岁儿童青少年共16 745名,进行空腹静脉血血糖测定。结果中国7省市6~18岁儿童青少年空腹血糖平均值为(4.66±0.65) mmol/L,其中男生和女生的空腹血糖平均值分别为(4.73±0.66)和(4.60±0.64) mmol/L,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P<0.05);儿童青少年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为1.71%(年龄标化检出率为1.83%),男、女生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40%和1.00%(年龄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60%和1.00%),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8,P<0.05)。男生空腹血糖值和血糖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男、女生空腹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年龄呈双峰或"M"态势。结论中国儿童青少年空腹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在性别和年龄之间有差别,血糖异常检出率较高,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 董彦会王西婕杨招庚王政和李艳辉高迪董彬邹志勇宋逸马军
- 关键词:血糖血液化学分析糖尿病青少年
- 江西省大学生体力活动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
- 2024年
- 目的调查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力活动频率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7—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江西省11所高校抽取5761名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体力活动信息,同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患者健康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症状。使用列联表分析大学生不同焦虑和抑郁症状程度在体力活动频率间的分布,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力活动频率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同时基于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3.6%(2513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3.9%(3682名)。不同性别、体力活动频率组间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98,106.32;30.65,150.88,P值均<0.05)。从不运动的男、女生重度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较高(重度焦虑症状:男生6.1%,女生5.2%;重度抑郁症状:男生8.7%,女生7.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从不运动的大学生相比,几乎每天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轻度焦虑症状和中度抑郁症状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33,P值均<0.05)。此外,每周3~4次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中度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43),每周1~2次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重度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21)(P值均<0.05)。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焦虑症状:OR=0.27~0.74;抑郁症状:OR=0.18~0.75,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体力活动频率与其焦虑和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建议提高体力活动频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 周剑锋马声熊建萍宋永晶邹志勇
- 关键词:焦虑抑郁精神卫生
-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2010-2014年腹型肥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分析我国7~18岁汉族学生2010-2014年的腹型肥胖变化情况,探索学生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和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库中7~18岁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筛出腰围、身高信息不完整以及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异常样本,纳入分析共计228 562名。采用国内制定的腰围界值点和国际常用腰围身高比≥0.5判定腹型肥胖;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腹型肥胖年份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0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均值分别为(64.96±9.79)cm和0.428±0.048,2014年分别为(65.90±10.07)cm和0.434±0.051,2014年显著高于2010年(P<0.001)。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腰围界值:13.84%<17.13%;腰围身高比界值:8.91%<11.23%,P均<0.001)。2014年腹型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东中部高于西部,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段(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生(OR=2.37,95%CI:2.26~2.48)、城市(OR=1.25,95%CI:1.20~1.31),东部和中部(东部:OR=1.29,95%CI:1.22~1.37;中部:OR=1.08,95%CI:1.02~1.15),7~9岁和10~12岁(7~9岁:OR=1.89,95%CI:1.77~2.03;10~12岁:OR=2.07,95%CI:1.89~2.26)、早餐<3~5次/周(OR=1.17,95%CI:1.07~1.28)、不愿意长跑锻炼(OR=1.72,95%CI:1.64~1.80)、每天电视时间≥1h(OR=1.06,95%CI:1.01~1.13)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睡眠时间、每天锻炼时间、每天做作业时间可能与腹型肥胖无关(P>0.05)。结论 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学生腹型肥胖可能具有多种影响因素,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 杨忠平杨招庚邹志勇马军
- 关键词:汉族学生腹型肥胖影响因素腰围腰围身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