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和贤

作品数:53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0篇沉积物
  • 16篇表层沉积物
  • 11篇地质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8篇海洋区域
  • 7篇地球化学特征
  • 7篇化学特征
  • 6篇地质调查
  • 6篇海洋地质
  • 6篇海洋区域地质...
  • 6篇海域
  • 5篇地质意义
  • 5篇布兰斯菲尔德...
  • 4篇微量元素
  • 4篇陆架
  • 4篇南海北部
  • 4篇古气候
  • 4篇硅藻
  • 4篇海底

机构

  • 4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7篇国土资源部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3篇钟和贤
  • 17篇邱燕
  • 14篇李顺
  • 13篇彭学超
  • 11篇李学杰
  • 10篇李波
  • 10篇蔡观强
  • 10篇陈泓君
  • 9篇田成静
  • 9篇张江勇
  • 7篇崔兆国
  • 6篇吴能友
  • 6篇朱本铎
  • 6篇高红芳
  • 5篇吴庐山
  • 5篇徐子英
  • 5篇孙桂华
  • 4篇朱照宇
  • 4篇罗伟东
  • 4篇陈弘

传媒

  • 8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南海地质研究
  • 6篇中国地质
  • 6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地质学刊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南极研究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十五”重要...
  • 1篇2001年全...
  • 1篇海洋地质环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应用X射线衍射(XRD)对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黏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高岭石和蒙脱石质量分数少,绿泥石、高岭石与蒙脱石质量分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邻近河流的黏土矿物组分以及洋流搬运作用,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伊利石主要来源于广东沿海河流和珠江,绿泥石来自台湾岛,蒙脱石主要由吕宋河流提供,高岭石则由广东沿海河流和海南岛入海河流提供;雷州半岛西部海域伊利石来源于珠江,绿泥石和高岭石由红河提供,蒙脱石可能受广西入海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影响。
田成静钟和贤徐子英李波李顺赵利赵利
关键词:沉积物黏土矿物物源分析南海北部陆架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3
2020年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11.25万a以来气候演变的硅藻记录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岩芯代表了11.25万a以来的沉积记录.通过PC10岩芯硅藻冰栖种和相对喜暖种含量的定量分析,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古气候演变史大致可分为11个带:末次间冰期暖高峰期(11.25~10.64万a...
吴能友钟和贤蔡秋蓉
关键词:硅藻古气候
文献传递
南海西北部陆坡H1事件的磁学记录被引量:2
2019年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消期内一个重要的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南海不同海域沉积物磁学性质对H1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因而磁学参数的多解性应予以关注.本文选取南海西北部陆坡具有良好年龄框架的PC338岩芯顶部370 cm段(底部年龄20. 5 ka B. P.),进行详细的磁学性质分析,并利用IRM获得曲线组分分离方法和高场磁化率值等参数,试图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磁学响应给出合理解释.结果表明,在H1事件发生时,碎屑成因的磁铁矿(IRM (C2+C3))和顺磁性组分(xp)明显降低,这反映了源区化学风化的减弱,指示南海北部冷干的气候条件;另外, H1事件发生时,南海西北部陆坡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海平面降低造成的红河源区的赤铁矿输入增多和暴露的大陆架处于氧化条件有关. H1事件时期,东亚季风区呈现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干旱的气候特征,主要受控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减弱迫使热带辐合带南移和热带太平洋类La Nina的气候条件这两个因素.
李明坤李明坤朱照宇欧阳婷萍朱照宇田成静彭学超邱燕彭学超
关键词:磁学亚洲季风
F50(汕头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报告
王树民杜德莉鲍才旺曾维军邱燕吴庐山陈俊仁钟和贤万玲陈弘
F50(汕头幅)报告,是我国第一份具有海上实际调查资料进行海洋区调工作的报告,该报告一方面翔实地反映了野外勘测资料的测站测线布置,资料采集的方法、样品测试结果、数据整理、解释的方法及结果、基础资料齐全可靠。另一方面,运用...
关键词: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编图
厦门湾口外近岸陆架区海底沙波发育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2014–2017年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多波束、单道地震剖面、沉积物粒度样品及海流监测资料,在厦门湾近岸陆架区识别出一系列海底沙波,并对沙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水动力条件及其对沙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波发育区水深一般为10~60 m,地形较平缓开阔,坡度一般为0°~1°;平面上沙波区呈一系列NW-SE向条带状坡地,波脊呈线性或新月形,波脊轴线为SW-NE方向,沙波波长为120~800 m,波高2~12 m,沙波指数较大(>30)。地震剖面显示,波形形态主要分为三类:近对称性沙波、非对称性沙波及叠合沙波。近对称性沙纹的波高较大,沙波指数小;非对称性沙波的波长较长,沙波指数大;稳定沙波经后期水流“改造、激活”形成叠合沙波。砂含量较高,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质砂及砂质粉砂为主,多为细砂—中砂。厦门湾口外的近岸陆架区水动力较强,流系复杂,总体受浙闽沿岸流、南海表层流和黑潮分支的影响。本区为不正规半日潮,流速为0.3~0.7 m/s,落潮流以S向为主,涨潮流向以NNE向为主,潮流作用对沙波的发育和改造起重要影响。
孙美静罗伟东罗伟东伊善堂钟和贤郭丽华
关键词:海底沙波
南海全球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2年
本文以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工作成果 ,简略回顾了近年来南海海域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 ,其中包括 :南海深海区已经初步建立了约 33Ma以来的年代地层学框架 ,查明了一系列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阶段、轨道演化周期及其转型(如“中更新世革命”)、突发环境事件 (如大火、火山、玻璃陨石事件 )和短时间尺度的非轨道事件 (如“新仙女木事件”、H事件和D O事件 )以及高分辨率环境演化记录。文中还指出需要加大南海的研究力度 ,以利于查明全球变化中的海 -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
朱照宇邱燕周厚云陈俊仁欧阳婷萍钟和贤谢久兵
关键词:全球变化年代地层学突发事件动力学机制
南海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源区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火山碎屑是边缘海沉积的重要来源,其分布特征对研究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2276个表层站位碎屑矿物分析表明,664个站位含火山玻璃,占总站位数的29.17%,其中含量最高达95.8×10^(−3)。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南海东部海域,往西呈逐渐降低趋势。南海东部主要重矿物磁铁矿和角闪石分布与火山玻璃十分相似,表明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火山玻璃主要来自菲律宾群岛。这与南海东缘的琉球-台湾-菲律宾火山-地震带的吕宋岛大量活火山分布吻合。南海南缘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虽然第四纪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但对表层样火山玻璃贡献不大。南海海域火山可能有少量贡献,但不是主要因素,南海北缘及西缘基本没有贡献火山玻璃。
李学杰廖志良田成静钟和贤张江勇
关键词:火山玻璃表层沉积物物源分析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认识被引量:5
2020年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绪文石显耀张勇李学杰李军肖桂义许振强王宏斌吕文超吴浩姚永坚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高红芳王明健密蓓蓓钟和贤胡刚陈泓君黄龙罗伟东梅西徐子英田陟贤王忠蕾
关键词:中国海域海域资源
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本文对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进行了介绍。该成果揭示了该区地壳浅、中、深层地质特征。浅层主要包括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其它矿产资源和潜在地质灾害等;中层主要研究新生代地层沉积与特征、断裂体系、岩...
邱燕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杨丽娟吴庐山杜德莉刘方兰陈超云
关键词:海洋地质地质调查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