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朝晖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3篇造影
  • 3篇注射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图像
  • 2篇热释光
  • 2篇热释光剂量计
  • 2篇剂量计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辐射防护
  • 2篇成像
  • 1篇单次
  • 1篇动脉成像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对比剂
  • 1篇心跳
  • 1篇心脏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钟朝晖
  • 3篇孔艳红
  • 2篇王新明
  • 2篇张婷婷
  • 2篇王克扬
  • 2篇杨正汉
  • 1篇靳二虎
  • 1篇贺文
  • 1篇卓磊
  • 1篇卢东生
  • 1篇张艺
  • 1篇王振常
  • 1篇苗田
  • 1篇江桂莲
  • 1篇关伟
  • 1篇袁颖

传媒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单能量图像在腹部动脉血管增强中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能谱单能量图像在腹部增强扫描中动脉增强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使用GE CT750HD进行能谱(GSI)上腹部扫描的44例患者,重建A组60keV(44例)、B组70keV(44例)及C组(44例)混合能量140kVp图像。对比剂用量为350mgI/kg,测量三组腹主动脉、肝固有动脉和脾动脉的CT值、SD值,计算肝固有动脉CN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60keV单能量的CT值及肝固有动脉CNR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140kVp图像和70keV单能量图像比较,60keV单能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动脉血管的增强效果。
关伟张婷婷钟朝晖
关键词:动脉血管
MRI增强扫描前高压注射系统两种试针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MRI增强扫描前两种检测高压注射系统状态试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实验一:在高压注射器针筒中分别抽入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后进行试针,首先同时推送两筒液体排液10 ml以排净导管内空气,而后仅推送生理盐水筒并采集排出液20 ml,与等量纯净水、生理盐水、Gd-DTPA注射液同时进行CT扫描并测量CT值,分析取样液体的成分。实验二:以红色钢笔水代替Gd-DTPA注射液以相同步骤重复试针操作,肉眼观察高压注射器总导管内液体颜色的变化。结果在以实验一方法试针注射时,纯净水的CT值为-03.54±02.54 HU,生理盐水的CT值为15.81±02.43 HU,取样液体的CT值为44.54±06.07 HU,Gd-DTPA注射液的CT值为3 071±00.00HU。在以实验二方法试针注射时,高压注射器总导管内液体呈现淡红色。结论 MRI增强扫描前试针注射时采用含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套管针注射可避免Gd-DTPA对比剂提前进入血管。
孔艳红袁雁雯苗田江桂莲张艺王克扬钟朝晖靳二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高压注射器对比剂
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辐射剂量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房颤(AF)患者应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可行性,比较AF患者与窦性心律(SR)患者C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疑诊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在CCTA检查过程中出现的20例连续AF患者纳入AF组,将20例SR患者纳入SR组。CT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单次心跳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自动毫安(automatic mA)。对两组CCTA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进行客观评估,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AF组的图像噪声、CNR和SNR分别为(28.7±5.8)、(18.4±5.1)和(15.2±4.4);SR组分别为(29.1±5.6)、(18.5±6.6)和(15.4±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组和SR组患者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0.7)分和(1.5±0.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组和SR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主观评分分别为(1.16±0.4)分和(1.24±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9b,P<0.05)。AF组和SR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5±1.1)mSv和(2.9±1.2)mS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F患者应用宽体探测器CT单次心跳CCTA成像可获得与SR患者较一致的成功率和良好的图像质量,两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大致相同。
赵承琳杨正汉张婷婷钟朝晖王振常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
探讨在颈部CTA扫描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在行颈部血管CT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的60例行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和B组(增...
孔艳红钟朝晖袁颖卓磊
关键词:生理盐水注射流率锁骨下动脉
双面屏蔽防护在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辐射防护优化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胸腹前、后非照射部位双面屏蔽防护在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中的辐射防护优化价值。方法用胸部模型模拟CCTA检查,前瞻性研究胸部模型检查区和检查区之外邻近非检查区分别在胸腹前单面屏蔽防护(单面防护组)以及胸腹前、后双面屏蔽防护(双面防护组)条件下体表(设定测试点并放置热释光剂量计)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面防护组和双面防护组采用相同CCTA技术条件扫描,测试点的辐射剂量由热释光读出器读出辐射剂量当量数值。结果双面防护组CCTA受检者(胸部体模替代)上部非检查区体表测试点(R 3、L 4~6、R 7~9)辐射剂量当量小于单面防护组[(0.730±0.001)mSv比(1.090±0.005)mSv、(1.260±0.002)mSv比(1.610±0.005)mSv、(0.690±0.001)mSv比(0.960±0.009)mSv、(0.839±0.002)mSv比(1.340±0.001)mSv、(0.820±0.009)mSv比(1.009±0.015)mSv、(0.720±0.002)mSv比(0.910±0.008)mSv、(0.350±0.062)mSv比(0.672±0.079)mSv](P<0.05或P<0.01),下部非检查区体表测试点(R 10、L 11~13、R 14~15、X 16)辐射剂量当量小于单面防护组[(0.770±0.002)mSv比(1.230±0.003)mSv、(0.920±0.002)mSv比(1.200±0.004)mSv、(1.090±0.001)mSv比(1.353±0.036)mSv、(0.770±0.002)mSv比(1.360±0.004)mSv、(0.510±0.006)mSv比(0.990±0.000)mSv、(0.570±0.001)mSv比(0.700±0.008)mSv、(0.040±0.002)mSv比(0.080±0.005)mSv](P<0.05或P<0.01),整体测试点辐射剂量当量小于单面防护组(P<0.01)。两组CCTA受检者检查区体表测试点R 1、L 2及整体测试点体表辐射剂量当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腹前单面屏蔽防护方式相比,胸腹前、后双面屏蔽防护方式对CCTA的辐射防护更具优化价值。
张立新吴柯薇李向明钟朝晖杨正汉孔亚群王新明
关键词:热释光剂量计
不同部位注射造影剂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注射造影剂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拟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依造影剂注射部位,随机分为:左肘正中静脉组(20例)、右肘正中静脉组(49例)、右前臂贵要静脉组(23例)和右前臂头静脉桡侧组(23例)。观察各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经右侧肘正中静脉团注成功后冠状动脉显影效果高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肘正中静脉和右侧前臂贵要静脉团注成功后冠状动脉显影效果好,其次是右侧前臂头静脉桡侧。三组注射部位之间图像质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右侧肘正中静脉为首选注射部位。其次是右侧前臂贵要静脉,再次可以考虑右侧前臂头静脉桡侧。
孔艳红王克扬贺文钟朝晖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造影剂注射部位
防护铅帘与平板探测器距离对数字X射线摄影受检者辐射防护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数字X射线摄影(DR)平板探测器(FPD)距离对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影响,以指导DR的优化辐射防护。方法:前瞻性研究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FPD距离对DR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在成年人胸部模型体表前后和FPD检查区边缘防护区内设定测试点,并放置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测试,按胸部模型尺寸,将铅帘到FPD垂直距离设为30 cm、58 cm和86 cm共3种测试距离,在相同技术条件下分别行DR,对不同距离测试点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防护铅帘与FPD距离30 cm、58 cm和86 cm时,3种不同距离辐射剂量统计对比,DR受检者检查区及防护区的单个和整体测试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同DR优化技术条件下,研究范围内升降式射线防护铅帘与FPD距离对DR受检者辐射防护无影响,原则上在DR检查的工作中防护铅帘应贴身防护。
张立新钟朝晖孔亚群王新明
关键词:辐射防护
多层螺旋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使用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
2002年
钟朝晖卢东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