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静
作品数:
4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徐丹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吕帆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瞿佳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姜俭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陈曦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期刊文章
1篇
会议论文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近视
3篇
屈光
3篇
屈光参差
3篇
近视性屈光参...
2篇
双眼
机构
4篇
温州医学院
作者
4篇
吕帆
4篇
徐丹
4篇
阎静
3篇
姜俭
3篇
瞿佳
1篇
徐菁菁
1篇
陈曦
传媒
2篇
中华眼科杂志
1篇
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4篇
2009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近视者持续近距离工作时的调节反应波动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不同的屈光度组在持续的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的波动,探讨近视者是否对模糊像有较高的感知阕值;分析持续高水平的调节反应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诱因。方法41位受试者分为3组,正视组14人,稳定性近视组13人,进展性近视组14人,运用开视野式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基础调节反应,并在持续1h规范近距离工作中,每30s作调节反应的连续测量。记录个体的基础调节反应值和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曲线,比较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波动量。结果不同屈光度组的调节反应在近距离工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曲线均呈现出上升,平稳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而进展性近视组在近距离工作的后阶段不能迅速回复到基准值,而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正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为(0.0826±0.2410)D,近视稳定组和近视进展组在近距离工作中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分别为(0.1905±0.3619)D和(0.1336±0.3030)D。各组之间的偏离在统计学上无显著的差异,但稳定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对基准值的偏离有高于正视组的趋势。有8位受试者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出现了调节超前现象,其中近视者占了7位。结论在持续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呈现出震荡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感知性焦深或模糊阈值的大小。近视者需要作出更大的波动来引导调节反应跨越其增大的焦深。
徐丹
陈曦
阎静
姜俭
瞿佳
吕帆
关键词:
近视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调节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调节参数和正视者是否有差异,探讨这些调节参数的差异是否是导致个体屈光状态近视化发展的诱因。方法选取40位受试者,正视者右眼20只,屈光参差者20位,其中屈光参差者高度数眼20只,屈光参差者低度数眼20只,在屈光完全矫正的基础上用主观的测量方法测量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滞后量。结果三组间的最大调节幅度AMP以及负相对调节NRA无显著性差异,正视组的正相对调节PRA为(-5.462±1.2651)D,屈光参差组的PRA为(-3.350±1.7404)D。近视性屈光参差组PRA结果明显低于正视组(P=0.026)。正视眼的主观调节滞后量为(0.2375±0.2218)D,屈光参差的高度数眼滞后量为(1.2875±0.4389)D,而屈光参差的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量为(0.2250±0.2913)D。对于屈光参差者,两眼间调节滞后量值差异明显,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9.519,P〈0.0001),高度数眼的调节滞后远远大于低度数眼的调节滞后。结论屈光参差者的高度数眼表现出更多的主觉调节滞后量,近视的发生与该眼有更大的调节调节滞后相关。
徐丹
吕帆
阎静
徐菁菁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调节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研究在辐辏闭环情况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调节滞后、调节反应/调节刺激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等眼动参数与正视者调节参数之间的差异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40名志愿者(年龄18岁至31岁),其中正视者20人(等效球镜度+0.37至-0.25D),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球镜度数差〉2.50D且〈7.00D,散光度数〈1.00D)。在辐辏闭环状态下用WV-500双目自动验光仪测量1.00、2.00、3.00、4.00D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并得出AR/AS曲线及其线性部分的斜率。对正视组和屈光参差组的高低度数眼的客观调节滞后量、调节反应/调节刺激斜率、主观调节滞后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闭环条件下,屈光参差者高度数眼调节滞后量最大,其次是低度数眼、正视眼。在3.00和4.00D刺激水平,屈光参差组高度数眼与正视眼调节滞后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2.410;P〈0.05)。屈光参差者两眼之间AR/AS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光参差高度数眼的斜率低于正视眼的AR/AS斜率(t=2.550,P〈0.05)。结论屈光参差者两眼调节反应不等,高度眼表现出更多的调节滞后。屈光参差者双眼在等量调节刺激下,表现为不等量的调节反应,高度数眼要产生相同的调节反应,需要更多的调节刺激。可能与调节中枢的控制增益不同有关,也可能与“睫状肌-晶状体”系统调节反应阈值较高有关。
徐丹
姜俭
阎静
吕帆
瞿佳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参差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双眼调节反应的研究
徐丹
姜俭
阎静
吕帆
瞿佳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