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佳
-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以温州洞头贝雕为例
- 2024年
-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对其发展出路和前景的探究不仅是民俗研究问题,更关乎文化如何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中编码、存储和重构,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传承下去。引入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对“温州洞头贝雕”这一具体的传承案例进行系统考察,有助于探索非遗传承如何通过文化记忆的形式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不难看到,强调文化记忆塑造的非遗传承,往往能够与民俗所在地域的文化以相互编码的形式实现协同发展,最终促进非遗的现代性转化。
- 陈佳佳
- 关键词:文化记忆
- 柔石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从《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到《为奴隶的母亲》被引量:1
- 2007年
- 柔石短篇小说《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和《为奴隶的母亲》追随鲁迅,否定、批判传统道德和现实秩序,塑造了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现代农民形象。相比之下,《为奴隶的母亲》整体风格趋向深沉从容,小说意象更为蕴籍含蓄,写作技巧更为纯熟老辣,人物形象也更为真实丰满。
- 陈佳佳
- 关键词:柔石小说农民
- 对上海文化身份的两种体认——以《长恨歌》和《呼吸》为例
- 2005年
- 王安忆和孙甘露的作品中对上海历史叙述存在一种时间形式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清楚地揭示出他们分别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特征。王安忆在纷繁的日常琐事中敏锐地把握住了那些稳定的因素,在努力寻求新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她赋予上海的是一种“经营”特质。而孙甘露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突破的要求,追击一种纯粹的经验,极力摆脱一种“共名”的上海生活的样式,其小说叙述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文化文本,同时他赋予上海的是“边缘生存”的特质。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作家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显现了上海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 阮成城陈佳佳
- 关键词:《长恨歌》《呼吸》文化身份叙事方式当代文学研究
- 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多重动因、核心议题与发展路径
- 2023年
- 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动因下,诸多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之路,有效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典型个案的实践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下沉县域进行办学应围绕供需适配性、校区管理协同性、校园文化融合性、办学产出实效性等核心议题,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智慧治理、深化学城联动、理顺利益关系、促进文化融合、健全监督评价,持续推进县域办学高质量发展。
- 朱素芬蔡金芳陈佳佳
- 关键词:高职院校
- 诗性文学与素质教育
- 2002年
-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文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人生体验、健全人格和终极关怀的重任。本文撷取最具“文学性”的诗歌作为论述切入点,举证名篇名句,旨在通过读懂诗歌蕴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指向对象本身的对人生境遇的探求和进而生发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宇宙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结和终极关怀,以期透视素质教育的深层意蕴。
- 陈佳佳
- 关键词:诗歌素质教育人文情结宇宙意识人文素养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