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 作品数:16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部创伤的DR与CT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的DR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2例胸部创伤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DR及CT检查,其中151例(93.2%)经临床对症治疗治愈,11例(6.8%)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病情严重,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 DR及CT检查是胸部创伤的重要手段,但单纯DR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才能减少漏误诊。及时有效的CT检查,可为早期胸部创伤明确诊断。
- 刘忠岐陈军李明亮张曦颢毕冲孙壮孙明鑫刘海涛王敬伟
- 关键词:胸部创伤DR摄影影像诊断
- DR摄影与双能量减影对不同形态肋骨骨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比较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与DR双能量减影(DES)对不同形态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胸部有外伤史高度怀疑肋骨骨折的病人,均行DR胸部正斜位片,发现骨折或疑似骨折,行DR正斜位双能减影。筛选2013年1月至12月经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跟踪随访、螺旋CT及临床相应检查确诊肋骨骨折的100例病例。对门诊初始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00例肋骨骨折病人共发现骨折196处,DES骨组织像检出181处(92.35%),DR平片肋骨像检出147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P<0.01);DR平片肋骨像与DES正斜位骨组织像,对错位性骨折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线性(未错位)骨折和骨皮质形态改变的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双能量正斜位减影骨组织像能将软组织与骨单独分开显示,避免影像重叠,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形态的改变,对线性未错位肋骨骨折、骨皮质形态改变的骨折诊出率明显高于DR平片。
- 李明亮王艳丽刘忠岐陈军毕淑君洪波王玉清佟庆刚
-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肋骨骨折
-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评价用10号真丝线段及聚乙烯醇(PVA)颗粒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其中超选至双侧子宫动脉10例,单侧2例,4例用10号真丝线段栓塞,8例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16个月,8例用聚乙烯醇栓塞,6例临床症状消失,2例明显改善;4例用10号真丝线段栓塞,其中3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有所改善.B超示瘤体缩小40%~90%.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1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军刘忠歧韩长春谭玉杰王立非王薇
-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影像诊断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X线和CT对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X线和CT确诊的37例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影像表现。结果 37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全部病例由CT确诊,CT表现为纵隔内、大血管旁及肺间质透亮气体影,可见极少量气体。X线明确诊断为31例,X线胸部正位片表现为纵隔旁线条样透亮影21例,纵隔内多发不规则条片状影10例,侧位片显示更清晰。结论胸部X线及螺旋CT检查都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但X线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早期行CT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率,还能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 刘忠岐李明亮姚望陈军毕冲马迪孙明鑫李辉成
-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
- 腹腔镜下前路经皮穿刺L_5/S_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2008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前路经皮穿刺腰5骶1(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ALD)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1993年4月开展了与此相关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并设计了腹腔镜下前路经皮穿刺L5/S1TALD。于1993年9月应用于临床,至1998年9月共完成该手术8例。结果8例患者经过临床7~10年的随访观察,总有效率100%。这可能与我们所做的病例适应证选择苛刻和病例较少有关。其中1例术后出现输液反应,由于身体抖动,造成手术部位疼痛,经过对症处理而治愈。结论腹腔镜下前路经皮穿刺L5/S1TALD,具有创伤小、疗效高、康复快、手术操作安全等优点,为L5/S1椎间盘突出开辟了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法。
- 刘忠岐韩长春陈军李艳民韩俊李亚刚金虎董良邹儒明李明亮
- 关键词:腹腔镜椎间盘切除术介入性
- DR摄影与双能量减影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探讨DR双能量减影(DES)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胸部有外伤史高度怀疑为肋骨骨折的患者,均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胸部正斜位片,发现骨折或疑似骨折,行DR正斜位双能减影,筛选经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跟踪随访、螺旋CT及临床相应检查确诊肋骨骨折的100例病例。对门诊初始DR平片及DR双能量减影骨组织像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00例肋骨骨折患者发现骨折196处,骨组织像检出181处(92.35%),DR平片像检出147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P<0.01);不同部位隐匿性肋骨骨折发现112处骨折,骨组织像检出100处(89.29%),DR平片像检出72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1)。结论双能量正斜位减影骨组织像能将软组织与骨单独分开显示,避免影像重叠,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形态的改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R平片,但要注意呼吸运动、患者体型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避免伪影发生。
- 李明亮邓光刘忠岐毕淑君陈军洪波王玉清王晓夫
-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肋骨骨折隐匿性
- 心包囊肿的X线分析3例
- 2005年
- 心包囊肿为一少见疾病,本院近10年来共遇到3例,均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如下:
- 佟庆刚陈军王薇韩长春刘忠歧谭玉杰
- 关键词:心包囊肿X线检查心包脂肪垫手术治疗
-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4年
- 李艳民刘忠岐韩长春谭玉杰陈军韩俊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X线表现大隐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
- 痛风性关节炎40例影像学表现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和复习痛风性关节炎早、中、晚期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X线、CT、MRI检查、血尿酸检查及部分病理确诊的40例痛风性关节炎,结合文献复习痛风性关节炎早、中、晚期的影像表现。结果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好发和首发部位,多为单侧发病,36例第一跖趾关节发病,表现为关节旁偏侧性软组织肿胀、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痛风结节或肿块、凹陷性骨侵蚀、花边状骨膜反应、偏心性穿凿样或囊状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及痛风石钙化等影像学特征。其中"悬挂边缘征"、"部分关节保留征"为X线特征性表现。结论 MRI可以很好的显示关节旁软组织、滑膜、关节软骨及骨内受浸润的情况,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CT多用于X线平片上显示不清的细微的痛风石钙化、骨破坏等;对反复发作的中晚期病例X线检查可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方法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检查。
- 李明亮孙艳刘忠岐陈军
-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数字化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摄影核磁共振成像
- 腺性膀胱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分析腺性膀胱炎的综合影像表现,探讨各种影像检查的价值意义。方法对30例经膀胱镜及病理确诊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P)检查、膀胱镜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0例全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囊状结节型8例,实体结节型12例,局部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符合25例,准确率达83.3%。30例全部行膀胱镜检查,表现为菜花样改变20例,滤泡样与水肿改变6例,黏膜粗糙、不光滑、小丘样隆起4例。行IVP检查16例,其中12例诊断为膀胱占位,4例IVP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20例,表现为膀胱内菜花状或息肉状充盈缺损,膀胱壁广泛或局限性增厚,无壁外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肿大。30例中有2例患者术后3年内3次复发;并发膀胱癌者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CT检查时发现膀胱占位合并膀胱壁广泛增厚而无壁外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肿大时,应高度怀疑本病。IVP对病变是否侵及输尿管口及有无肾脏、输尿管疾病有重要意义。本病与膀胱癌较难鉴别,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依据。
- 李明亮孙艳刘忠岐陈军
-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膀胱镜病理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