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昌斌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花粉
  • 2篇硅酸体
  • 1篇植物叶
  • 1篇植物叶片
  • 1篇三系配套
  • 1篇生长发育
  • 1篇资源调查
  • 1篇蓼科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学
  • 1篇细胞学研究
  • 1篇蜜源
  • 1篇蜜源植物
  • 1篇花粉败育
  • 1篇核质
  • 1篇核质互作
  • 1篇核质互作型
  • 1篇禾本科
  • 1篇凤尾竹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上海农学院

作者

  • 5篇陈昌斌
  • 3篇冯志坚
  • 1篇陈恭
  • 1篇杜永芹
  • 1篇陈勇
  • 1篇徐寿彭
  • 1篇马庆海
  • 1篇倪兵
  • 1篇秦国卫
  • 1篇陈建华
  • 1篇李承道
  • 1篇车生泉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 1篇上海农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3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过程的细胞学研究(简报)被引量:2
1993年
雄性不育系在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其花粉败育过程有利于了解败育机理。
李承道杜永芹秦国卫陈恭陈昌斌张孝琪
关键词:大麦三系配套花粉败育细胞学
凤尾竹硅酸体形态及其发生初探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凤尾竹 (Bambusamultiplexvar.nana(Roxb .)Kengf.)营养体各部分及生长发育各时期叶片的硅酸体进行观察研究。凤尾竹营养体各部分硅酸体形态分别为 :叶片竹节形 ;叶鞘鞍形、钝方形 ;箨叶哑铃形 ;箨叶鞘鞍形 ;杆的表皮部位有少量椭圆形硅酸体 ,而内部未见成形的硅酸体 ;地下茎及根皆未见成形硅酸体。成熟硅酸体均沿脉横向排列。硅酸体在叶片、叶鞘、箨叶和箨叶鞘中基本上是按生长发育顺序从不成形到成形 ,由小到大变化的 ,分布由不规则到沿脉横列。同一叶从叶鞘到叶片呈现出由鞍形→钝方形 (椭圆形 )→竹节形渐变的趋势。光镜下 ,硅酸体内一般有折光率不同于其它部位的 1到多个细小颗粒聚在一起形成的核状结构。凤尾竹不同生长发育期各部分硅酸体的晶核存在状况、硅酸体的形态和大小的演变趋势体现了硅质在植物器官表皮细胞上的连续沉积过程。
陈昌斌倪兵徐寿彭马庆海
关键词:凤尾竹硅酸体生长发育
禾本科植物叶片中硅酸体的基本类型与分类系统的研究被引量:10
1996年
本文观察了禾本科78属131种植物叶片中硅酸体形态和排列方式。本科植物叶片中硅酸体主要有竹节形、鞍形、棒形、哑铃形、双哑铃形、圆形和椭圆形等,沿叶脉呈横列、丛列和混列.据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将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划分为竹型、稻型、画眉草型、针茅型、早熟禾型和黍型6个类型,分别与本科的竹亚科、稻亚科、画眉草亚科、针茅亚科、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植物相吻合。指出芦竹亚科的硅酸体分属画眉草型和黍型。并初步探讨了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硅酸体的种类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
陈昌斌冯志坚陈勇晁相荣
关键词:禾本科硅酸体
浙江省古田山区蜜源植物资源调查被引量:3
1997年
关于蜜源植物的调查,国内的工作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对蜜源植物花粉做过较详细的研究,日本和加拿大的研究工作也较为透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仅局限于对移动放蜂,产出优质蜂蜜而进行的;忽视了养蜂业的另一重要功能,即对植物多样性保护所起的作用。在自然保护区内合理放养蜜蜂,不仅可提供高级营养补品蜂蜜,而且由于蜜蜂的活动对植物传粉、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保护很有利。 本文试图通过对亚热带北缘古田山自然保护区蜜源植物的调查,为养蜂业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结合提供初步资料。1 自然环境 古田山属南岭山系怀玉山脉的一部分,位于浙江省西部开化县境内,离开化县城60余公里,与江西省婺源及德兴县毗邻,主峰青尖,海拔1246米,位于北纬29°20′,东经118°14′。怪异的山水古洞和偏僻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陈昌斌陈建华冯志坚车生泉
关键词:蜜源植物
中国酸模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被引量:12
1996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15种,透射电镜对2种国产酸模属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与研究。本属花粉为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40×18~40μm。具3孔沟、4斜孔沟、散孔沟、散沟等;沟或外沟狭长,几达两极,内陷或不内陷,内孔圆形、稍横长或纵长;表面具皱波状纹饰;外壁厚1.0~3.5μm,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外壁分3层:覆盖层最厚,具穴状或穿孔,颗粒状或刺状纹饰,内面均匀;柱状层明显,厚,小柱为钝圆锥体或圆柱状,基层和内层不分,最薄,但在萌发孔处明显增厚。根据花粉形态,本属花粉可以分成7个组,它们是:小酸模组、滨海酸模组、酸模组、土大黄组、荒地酸模组、巴天酸模组和钝叶酸模组。对萌发孔分布规律的研究,基本支持Wodehouse(1931)的观点,同时据花粉萌发孔演化的规律,认为本属花粉可能是蓼科花粉由少数萌发孔向多数萌发孔演化的过渡类型。
陈昌斌冯志坚
关键词:花粉蓼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