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食管
  • 4篇反流
  • 3篇食管炎
  • 3篇反流性
  • 3篇反流性食管炎
  • 2篇腰椎
  • 2篇药物
  • 2篇营养因子
  • 2篇粘膜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神经元
  • 2篇食管粘膜
  • 2篇受体
  • 2篇退变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退变
  • 2篇脊髓
  • 2篇腹腔

机构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12篇陈杰
  • 6篇李浩鹏
  • 4篇龚均
  • 3篇汪涛
  • 2篇徐思越
  • 2篇程鹏
  • 2篇贺西京
  • 2篇刘宇
  • 2篇陈欣
  • 1篇冯东旭
  • 1篇戴菲
  • 1篇程鹏
  • 1篇常英
  • 1篇刘贵生
  • 1篇王涛
  • 1篇王进海
  • 1篇王进海
  • 1篇杨保辉
  • 1篇刘斌
  • 1篇雷莉

传媒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食管反流病时不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被引量:5
2002年
陈杰雷莉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物食管粘膜胃液十二指肠内容物
腹腔镜下切取大网膜游离移植修复肢体复杂创面
目的:应用腹腔镜下切取自体大网膜游离移植的方法修复四肢复杂创面,观察自体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四肢负载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临床共选取11例患者(机械损伤,软组织感染坏死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4例)出现大面积、不规则软组织缺损...
陈杰
关键词:复杂创面腹腔镜
力学载荷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力学载荷是维持椎间盘细胞及基质的生物代谢的重要因素。椎间盘是人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椎间盘与周围组织的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交换主要通过弥散与对流,组织间隙压力平衡的变化与渗透压的改变,为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酶类的运转提供泵效应[1]。椎间盘内压力变化与机体昼夜的活动有关,直立位与负重状态下对椎间盘产生较高压力载荷,而卧位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小[2]。椎间盘在高压力载荷状态下产生形变,内部静水压升高,
陈杰李浩鹏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细胞椎间盘退变血管组织细胞因子载荷组合
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 60只 SD大鼠分为 3组 ,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建立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 ,A组 :全层间断缝合组 ,B组 :全层间断 +浆肌层包埋缝合组 ,C组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组 ,并对 3组模型术后不同时期的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术后 A、B、C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75 %、70 %和1 0 % ,主要死亡原因为吻合口瘘、梗阻、肺部及腹腔感染 ,C组与 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 ;3组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组织学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是此模型最佳的吻合方式 ,成功模型的建立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汪涛陈杰刘斌龚均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
不同药物对反流性食管炎黏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用不同药物对混合反流大鼠模型进行干预 ,观察混合反流对大鼠食管黏膜的损伤及西沙比利、萘丁美酮和铝碳酸镁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SD大鼠 16 8只 ,随机分为 4组 :阳性对照组 (Y组 ) ,西沙比利干预组 (P组 ) ,萘丁美酮干预组 (R组 ) ,铝碳酸镁干预组 (D组 )。分别于术后 2 2、2 8、35、4 0周观察食管黏膜的大体和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Y组的损伤程度均重于其他 3组 (P <0 .0 5 ) ;且Y组Barrett食管 (BE)、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 (EAC)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 3组。P组的损伤程度高于R、D组 (P <0 .0 5 ) ,但BE、重度不典型增生和EAC的发生与R、D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长期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RE)可导致BE、重度不典型增生和EAC ;西沙比利、萘丁美酮和铝碳酸镁对食管黏膜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减少BE、重度不典型增生和EAC的发生 ,但萘丁美酮和铝碳酸镁的效果要优于西沙比利。
汪涛龚均陈杰程鹏常英王进海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西沙比利萘丁美酮铝碳酸镁
大鼠Barrett食管癌变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初步筛选大鼠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癌变相关基因。方法建立胃十二指肠食管反流SD大鼠动物模型,用含有4096条双点大鼠cDNA芯片分别比较BE、食管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EA)与正常食管上皮(normalcontrol,NC)mRNA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芯片杂交差异表达在3倍以上的基因:EA和NC杂交芯片377项,其中上调表达90条,下调表达142条;BE和NC杂交芯片448项,其中上调表达312条,下调表达136条。相对于BE,EA表达上调的基因112条,下调156条。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已知基因24条,上调18条,下调6条。结论与BE比较,EA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改变,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改变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
程鹏龚均刘贵生王涛陈杰戴菲
关键词:基因芯片
大鼠马尾压迫后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mRNA时序性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和探讨Sprague Dawley(SD)大鼠马尾急性压迫后腰骶部脊髓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的mRNA表达和腰骶髓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时间分布及关系,为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按时间点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压迫1、3、5、7、14、28d组,共计12组(n=5),造模采用L3,4节段椎管放置硅胶棒压迫70%~80%椎管面积造成马尾急性压迫症状,于术后1、3、5、7、14、28d处置,在L1,2椎体位置脊髓取材。分别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RT-PCR方法观察p75NTR的mRNA表达。结果:压迫组从术后1~28d,p75mRNA表达增加及腰骶髓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p75mRNA表达和凋亡数目变化趋势存在先升高后降低同步趋势,均在7d达到峰值,压迫组术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迫组与对照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75NTR的mRNA表达与腰骶部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呈正相关。结论:马尾急性压迫后,p75NTR的mRNA与神经元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CES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浩鹏刘宇贺西京徐思越陈杰冯东旭
关键词:腰椎神经元脊髓
马尾受压后腰骶部脊髓中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表达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马尾受压后腰骶部脊髓中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c receptor,P75NTR)的表达,探讨P75NTR与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48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6),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行假手术,实验组在L4平面置入半圆柱体硅胶棒,占椎管截面积约75%~80%,造成马尾急性受压。实验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5d、7d、14d、28d时取L4压迫节段近端脊髓组织(L2水平脊髓),正常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时处死取相应部位脊髓组织,切片后进行P75NT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75NTR的表达;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情况。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组和对照组脊髓前角有少量P75NTR表达;实验组造模后1d脊髓前角即有P75NTR表达,7d达到峰值,14d、28d表达呈减少趋势,实验组除1d时外其余各时间点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和对照组脊髓组织中可见少量神经元凋亡,实验组造模后1d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多,7d达到峰值,14d、28d凋亡呈减少趋势,实验组各个时间点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元凋亡率与P75NTR表达存在平行变化关系。结论:马尾受压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P75NTR,其表达量与神经元凋亡率呈正相关。
李浩鹏陈杰贺西京徐思越刘宇
关键词:马尾综合征脊髓神经元凋亡
药物干预治疗大鼠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陈杰王进海龚均汪涛程鹏
关键词:食管粘膜食管腺癌药物干预
寰枢椎脱位外科预后模型的建立与探讨
2016年
目的回顾寰枢椎脱位病例,建立其手术治疗的预后模型以评价预后。方法分析108位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以术后6个月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 JOA)评分≥16分为阈值,收集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其他脊柱或神经系统疾病、术前m JOA评分、病程、MRI T2WI中寰枢椎水平颈髓有无高强度信号等7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数据并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采用内部验证(internal validation)方法分析,包括自助(bootstrap)法抽样、绘制吻合线(calibration plot)及计算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价模型吻合力(calibration)与分辨力(discrimination)。结果预后模型为:logit(P)=-2.242 8+0.316 8SCORE-2.0357SIGNAL,其中SCORE指术前m JOA评分(0~17),SIGNAL指高信号(0="无",1="有")。AUC=0.808 1(0.725 9,0.890 3)。结论预后模型吻合力与分辨力均较理想,其中术前m JOA评分为保护因素,T2WI中异常高信号为危险因素,当logit(P)≥-0.728 2时可认为预后良好,模型虽有待完善,但已初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郭帅陈杰杨保辉李浩鹏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预后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