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营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剂量甲泼尼龙对颅脑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泼尼龙(MP)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创伤区脑组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TBI对照组(38只)、非创伤给药组(30只)、给药后TBI组(30只)和TBI后给药组(38只)。采用液压打击法(打击压力2.14kPa)制作TBI模型。MP采用腹腔注射(5mg/kg),1次/d,连续4d(TBI后给药组打击后即刻开始给药,给药后TBI组于打击前7d开始给药)。分别于1、3、7、14d时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并于13、d时断头处死大鼠,采用干湿重法及伊文思蓝(EB)渗透法检测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结果非创伤给药组、给药后TBI组及TBI后给药组大鼠13、7、d时的外周血EPCs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TBI对照组,14d时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给药后TBI组及TBI后给药组大鼠伤后3d血脑屏障的稳定性得到改善,脑水肿明显减轻。结论小剂量MP可提高TBI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减轻血脑屏障损害,改善脑水肿。
- 张斌韩振营张建宁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甲泼尼龙脑损伤脑水肿血脑屏障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硬膜下血肿发展与吸收的作用机制探讨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硬膜下血肿发展与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SD大鼠60只,分为实验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通过向大鼠硬膜下注入混有高浓度VEGF的基质胶(Matrigel),造成大鼠硬膜下...
- 田野王东李盛杰周子伟韩振营单阳江荣才张建宁
-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新生血管内皮祖细胞
- 文献传递
-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研究进展
- 2020年
-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脊髓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好发于中年男性。目前认为瘘口所致脊髓静脉高压为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但瘘口形成的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表现以进展性的运动及感觉障碍为主,后期多出现二便障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诊断主要依赖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是金标准。手术阻断瘘口处动静脉的异常连接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放性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是决定其预后的主要因素,通常运动障碍的恢复快于感觉障碍。本文将重点综述SDAVF的最新研究,旨在让大家深入认识SDAVF。
- 韩振营戎宏涛熊建华朱涛
- 关键词: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血管畸形脊髓病变神经外科
- 电刺激预处理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电刺激)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对大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于电刺激后24h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施行液压打击术,制备颅脑创伤模型,流式细胞术测量创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患侧海马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阳性(vwF^+)微血管密度;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伤后认知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与单纯打击组比较,创伤后3h和6h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P=0.000),之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与其他各组相比,伤后第1天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vWF^+微血管密度即开始增加,至第7天达高峰平台期(P=0.000);与单纯打击组相比,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时电刺激预处理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电刺激预处理可促进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创伤前动员机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使得伤后更多的内皮祖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有助于伤后血管新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周子伟韩振营单阳田野陈通恒李盛杰刘丽雷平江荣才张建宁
-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脑损伤干细胞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