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饶定齐

作品数:46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两栖
  • 9篇爬行动物
  • 9篇两栖爬行
  • 8篇两栖动物
  • 6篇动物多样性
  • 5篇物种
  • 4篇系统发育
  • 4篇两栖爬行动物
  • 3篇英文
  • 3篇蛇类
  • 3篇区系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两栖类
  • 3篇保护区
  • 2篇动物
  • 2篇多样性
  • 2篇新种描述
  • 2篇有鳞目
  • 2篇蛇亚目
  • 2篇生境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沈阳师范大学
  • 5篇玉溪师范学院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云南省林业调...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哀牢山国家级...
  • 1篇四川省电力公...

作者

  • 46篇饶定齐
  • 8篇杨大同
  • 5篇李红梅
  • 3篇袁思棋
  • 3篇蒋珂
  • 2篇章新
  • 2篇刘家忠
  • 2篇肖能文
  • 2篇刘宁
  • 2篇张明旺
  • 2篇赵尔宓
  • 2篇刘万兆
  • 2篇李丕鹏
  • 2篇余国华
  • 2篇杨君兴
  • 2篇张君
  • 2篇王继山
  • 2篇李飚
  • 2篇张栋儒
  • 1篇车静

传媒

  • 10篇Zoolog...
  • 9篇四川动物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西部林业科学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林业建设
  • 1篇云南林业科技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西藏人文地理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4
  • 2篇199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棕黑疣螈种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及大围山疣螈新种描述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贝叶斯法对棕黑疣螈种组1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ND2基因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该种组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2)红瘰疣螈不是棕黑疣螈的同物异名,支持红瘰疣螈物种地位的有效性;(3)采自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大围山的2个标本与红瘰疣螈亲缘关系较近,并构成姐妹群,其种间遗传距离已达到种级水平。其地理居群物种为一未描述新种,定名为大围山疣螈。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前肢长于后肢或后肢略长;头部和前后臂为棕黑色,颞部和指、趾端为棕黄色。
赵桃艳饶定齐刘宁李飚袁思棋
关键词:系统发育红瘰疣螈
白颌大角蟾三个种群分化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白颌大角蟾(Megophrys lateralis)广布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现选择分布在中国云南境内的白颌大角蟾的3个彼此隔离种群,选用它们稳定而可量的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检查3个种群的相似和趋异程度,借以评估是否达到亚种或种级水平。结果表明:3个种群分化尚未达到种级水平。估计这3个种群实现隔离和性状趋异的时间可能在横断山抬升的中期以后,即第四纪的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山脉抬升至某一高度后,环境分异渐趋显著,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性状从微小变异的积累,分化才趋于明显。研究中发现,这些种群性状变异仍然是小的和连续的,甚至是不稳定的,没有出现间断性的鉴别性状,故尚未达到种级水平。3个种群中,以云南西北贡山县独龙江河谷的种群分异更明显,即使如此,如要作为一个亚种对待,亦感性状分异之不足。相似率表示出,腾冲、景东2种群相似程度最大,可相聚一起,只能作白颌大角蟾的不同地理隔离种群。费粱等(1990,1992)将景东种群描述为“腺角蟾Megophpys glandulosa”。作者所运用前耳骨(prootica)入眶、额顶骨(fronto-parietal)与鳞骨(squamosal)分开或彼此相接两种状态作为种的主要划分依据。事实上,白颌大角蟾的3个种群的任何一个都存在这两种状态,可见是不稳定的;加之,把体侧疣粒和颞褶后端膨大状?
杨大同刘万兆饶定齐何远辉
关键词:物种形成种群分化
无棘溪蟾早期个体发育与进化的研究(英文)被引量:2
1994年
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分布于云南西部海拔1800—2200m、森林茂密的山区溪流附近,溪水常清,流速约0.3m/s。其繁殖季节始于中秋,持续约1个月,为短期密集的爆发性繁殖类型。此间,雄蟾为抱对而具有明显的求偶行为和强烈的争雌、排斥同类的行为。抱对方式为腋胸式即雄蟾前肢穿过雌蟾的腋下,其婚垫紧贴雌蟾胸部中央的两侧。抱对约2—4天后,产卵于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卵被包于胶质管状带中。产卵时间在白天或夜间,水温11—16℃,约持续3—6h;产卵数 1500—3000粒,一次性产完,其间雌蟾一般不走动,故卵带只一端固定,其余大部松散地漂浮于水中,产完卵后不久,雌雄蟾均上岸而去,并再难发现。若遇猝冷,抱对体将自行拆散并停止繁殖。 腹吸盘(abdominal sucker)的发生是溪蟾类个体发育和系统演化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方面,它是蝌蚪藉以在溪流中生存的必须器官,同时也是溪蟾类与其它蟾蜍类在系统演化上的分歧所在。所有蟾蜍类蝌蚪在尾芽期前是被包在卵胶带中的,并且都具有附着器(adhesive or-gan),该附着器在溪蟾类将继续发育成腹吸盘,而在其他蟾蜍类则不再发育成腹吸盘。溪蟾类由于产卵于流溪中,其早期个体发育也在流溪中,故需要有适应溪流生存的器官。
饶定齐杨大同
关键词:习性繁殖行为蝌蚪个体发育
西藏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补充调查及现状被引量:9
2000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于 1998年到西藏从事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的结果 。
饶定齐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多样性动物资源调查
云南巨蜥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习性和现状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0
1996年
巨蜥是世界上现存的一类最大的蜥蜴,隶爬行纲巨蜥科Varanidae,仅1科1属(Varanus)约36种,分布于澳洲、亚洲南部和非洲。中国历来记载仅有一种———V.salvator。然而,调查表明在云南边境地区实际分布着3种巨蜥,除V.salvator外,尚有V.irrawadicus和V.vietnamensis。本文讨论了这3种巨蜥的有效性,简要地报道了它们的生境、习性和生存现状。
饶定齐杨大同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生境习性
全文增补中
云南小中甸硕多岗河水利枢纽工程区两栖爬行类及鱼类资源调查被引量:2
2010年
实地调查了香格里拉县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周边评价区域内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鱼类的生物多样性。项目评价区共有鱼类20种(其中17种为土著物种),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1种。同时,分析了工程建设将对其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保护措施。
陈学礼饶定齐
关键词:两栖类爬行类鱼类
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钝头蛇亚科Pareinae的谱系发育及其与地质演变的关系被引量:6
1992年
钝头蛇亚科Pareinae隶属游蛇科Colubridae分布于10°S—35°N,80°—125°E的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是具有吻钝,无颏沟和上颌骨前端无齿等特殊性状的唯一类群,原记载共2属16种。经全面分类清理后,该类群共有18种,分别隶属Pareas Wagler,Aplopeltura Dumeril et Bibron和Internatus gen.nov.三属,其中Pareas具派生性状最少为最原始,Aplopeltura具派生性状最多为最特化。Aplopeltura和Internatus可能分别源自Pareas的某一级或不同级的祖先,可能是第四纪大冰期时先后从大陆迁入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菲律宾南部,然后在间冰期和冰后期因适应岛屿环境而特化成的新类群。
饶定齐杨大同
关键词:地质演变
从线粒体Cyt b基因探讨红瘰疣螈物种地位的有效性被引量:14
2007年
疣螈属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和棕黑疣螈(T.verrucosus)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测定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14个地点的T.shanjing和T.verrucosus共40只标本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753bp)。结果表明:(1)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3种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棕黑疣螈种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T.shanjing是单系群;(2)T.shanjing与T.verrucsus的mtDNA Cytb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2%,未达到种级水平。因此,全部T.shanjing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T.verrucosus,不支持T.shanjing的物种地位,T.shanjing为T.verrucosus的同物异名,并建议恢复T.verrucosus的中文名红瘰疣螈。根据基于40个样品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这些红瘰疣螈(T.verrucosus)样品聚为3支,即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瘰疣螈可分为片马、滇中滇西和滇东南3个地理居群。
张明旺饶定齐余国华杨君兴
关键词:红瘰疣螈有效性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云南8种树蛙的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本文报道了云南8种树桂的染色体组型,并对目前所已知的树蛙种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比较。锯腿小树蛙Philautuscavirostris(Guenth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No.7长臂近着丝粒处和No.8短臂端部备有一个次缢痕;白颊小树蛙Phi.palpebralisSmith的2n=26,5对人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8M+5SM,NF=52,No.6短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次缢痕。白颌大树蛙Rha.maximusGuenth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棕褶树蛙Rha.feaeBoulenger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黑蹼树蛙Rha.reinwardtii(Boie)的2n=26,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9M+4SM,NF=52,Mo.1短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次缢痕;红蹼树蛙Rha.rhodopusLiuetHu的2n=26,5对大染色体,1对中染色体和7对小染色体,9M+4SM,NF=52;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的2n=26,5对大染色体?
饶定齐杨大同
关键词:树蛙科染色体组型
基于16S rRNA序列推断红蹼树蛙、棱皮树蛙和白斑小树蛙的非单系性(英文)被引量:5
2007年
测定了4个种(红蹼树蛙、黑蹼树蛙、白斑小树蛙和红吸盘小树蛙)共11个种群的16S rRNA基因片段。双斑树蛙、马来棱皮树蛙、越南棱皮树蛙以及日本溪树蛙的同源序列通过GenBank检索获得。去除所有插入、缺失及模糊位点后,比对序列长度为500bp,其中变异位点115个,简约信息位点92个。以日本溪树蛙为外群,运用Bayesian法、MP法和ML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红蹼树蛙和白斑小树蛙在种级水平上均不是单系。红蹼树蛙海南种群与双斑树蛙亲缘关系更近,并且来自云南不同地理种群的红蹼树蛙可以分为两大支系;越南棱皮树蛙与红吸盘小树蛙聚为一支,马来棱皮树蛙嵌套在白斑小树蛙不同地理种群中。进而认为白斑小树蛙是马来棱皮树蛙的同物异名,建议将红吸盘小树蛙并入棱皮树蛙属。
余国华饶定齐杨君兴张明旺
关键词:系统发育RRNA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