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宁
-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乙二醇4000治疗功能性便秘患儿结肠传输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4 000治疗4~14岁儿童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前后患儿结肠传输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在本院儿科就诊的FC患儿81例,随机分为聚乙二醇4 000组(n=40例)和乳果糖组(n=41例)。对二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结肠传输试验和FC分型。主要疗效指标:每周排便次数、每周主要大便性状、大便性状正常率;次要疗效指标;临床完全缓解率、腹痛情况;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结果 1.治疗2周,聚乙二醇4 000组16例[慢传输型(STC)亚组7例,出口梗阻型(OOC)亚组9例]、乳果糖组18例[STC亚组10例,OOC亚组8例]复查结肠传输试验恢复正常。20例未恢复正常的患儿,继续原治疗2周,其中7例(聚乙二醇4 000组3例,乳果糖组4例)患儿复查结肠传输试验恢复正常。2.聚乙二醇4 000组及乳果糖组服药第1、2周每周排便次数分别增加4次、5次(中位数)和3次、4次(中位数),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0)。3.聚乙二醇4 000组和乳果糖组治疗2周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患儿分别为35例(87.5%)及26例(63.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聚乙二醇4 000组和乳果糖组治疗2周后临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2.5%及43.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聚乙二醇4 000组和乳果糖组治疗2周后分别有60.9%及54.5%腹痛消失,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二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实验室及体格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聚乙二醇4 000治疗4~14岁FC患儿安全有效,且聚乙二醇4 000优于乳果糖;少数患儿治疗2周后疗效欠佳,可适当增加疗程至4周;聚乙二醇4 000能有效改善STC及OOC FC患儿的结肠传输功能。.
- 程莹马亚宁邱燕玲江逊兰莉王宝西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结肠传输试验
- 功能性便秘患儿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儿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动力学及结肠传输试验的改变。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唐都医院儿科就诊的FC患儿35例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1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不透光X线标记物(ROM)测定其结肠传输指数(TI),将FC患儿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和出口梗阻型便秘(OOC)。采用荷兰MMS公司的SolarGI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测定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FC组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剂,观察其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结果 FC组与健康对照组及2种类型FC组间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OOC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较健康对照组及ST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FC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STC组、OOC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及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STC组、OOC组与治疗前比较直肠最低敏感量及直肠最大耐受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FC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后OOC组与健康对照组直肠最低敏感量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感觉异常及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聚乙二醇4000治疗可改善此类异常。
- 马亚宁程莹邱燕玲江逊兰莉王宝西
-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结肠传输试验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