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甫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榆林学院政史系政治经济与历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经学历史》与皮锡瑞学术思想初探
- 马少甫
- 《经学历史》与皮锡瑞学术思想初探被引量:2
- 2006年
-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研治上成就卓著,但思想底层的经世致用意识却使其最终转向“以经论政”的治学方法。皮氏学术思想中“通经致用”与实学考据的并存,反映在《经学历史》中便是书中虽能客观如实地叙述经学在传统社会中发展演变的表现,但对经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环节的诠解却多有偏颇。皮氏的学术思想既是清代学风蜕变的表征,又是个人治学在时代剧变下的产物。
- 马少甫
- 关键词:经世致用治经今文经学
- 皮锡瑞变法思想浅论被引量:1
- 2002年
-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一生力主变法自强 ,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又使他在接受西学时矛盾重重 ,皮氏只得用“孔子改制”说来折衷处理。本文重在梳理皮氏变法思想的转变过程 。
- 马少甫
- 关键词:经世思想民主政治思想皮锡瑞变法思想
- 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
- 本文主要考察美国早期传教士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文中将美国早期传教士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放在来华传教活动的大背景下,以早期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an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为考察中心,对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研究...
- 马少甫
- 关键词:中国观
- 文献传递
- 皮锡瑞《经学历史》的编纂特点被引量:5
- 2003年
- 《经学历史》对于经学通史的编纂有许多开创性。该书不仅从时间的跨度和内容的广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学史的编纂特点 ,且吸收了西方史学的章节体体例 ,将经学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史用一主题思想贯穿起来 ,从而成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经学史并对近代的经学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作者门户之见的限制 ,使得书中在探寻经学发展的原因时 ,在对经学史上各流派。
- 马少甫
- 关键词:皮锡瑞编纂特点今文经学汉学章节体经学史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学术会议报导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 2008年
-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3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大会共收到中外论文50篇,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6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丽娃河畔.就当今国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
- 马少甫
- 关键词:历史学
- 徐家汇藏书楼清代英文珍本述要
- 2006年
- 徐家汇藏书楼藏有20种有关清代历史的英文珍本书籍。本文简要介绍各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版本流传。
- 马少甫
- 关键词:出版
- 裨治文中国观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 马少甫
- 关键词:裨治文中国观
- 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以裨治文为中心的考察
- 本文主要考察美国早期传教士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文中将美国早期传教士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放在来华传教活动的大背景下,以早期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的中国观和中国研究为考察中心,对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研究的特...
- 马少甫
- 关键词:传教士中国观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