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晶影
- 作品数:27 被引量:150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像导航指引下经鼻内镜下切除前颅底骨化纤维瘤
- <正> 骨化纤维瘤好发于青少年,青春期生长活跃,是由纤维骨组织和骨样组织混合物构成的一种良性骨源性纤维骨损害性新生物,原因尚不明确,成人较少。多累及筛骨、额骨、蝶骨易发,呈膨胀性生长,症状与受侵部位相关。根据病灶累及的部...
- 周兵韩德民葛文彤黄谦刘华超刘铭张罗马晶影张永杰
- 文献传递
- 少年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慢性鼻窦炎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其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少年儿童慢性鼻窦炎生存质量量表对接受鼻内镜手术的86例慢性鼻窦炎患儿进行一般情况和生存质量调查,术后6个月随访,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其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患儿术前生存质量总分、症状子量表及普适性子量表评分(x-±s,下同)分别为55·86±8·24、34·10±4·64、21·76±4·65,术后为69·24±7·62、40·33±3·95、28·92±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影响生存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症状评分(P=0·003)、家庭经济状况(P=0·003)、父母对患儿的态度(P=0·009)、病变程度(P=0·019)、地区差异(P=0·010)以及父母教育水平(P=0·048)。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后患儿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在诊治慢性鼻窦炎患儿的过程中应重视其主观症状,并将其作为选择手术的重要参考依据;注重父母对患儿态度、地区及教育水平差异等影响因素。
- 周兵马晶影黄谦张罗崔顺九刘华超刘铭韩德民
- 关键词:鼻窦炎生活质量问卷儿童
- 儿童脑膜脑膨出经鼻内镜下切除修补手术的疗效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切除膨出脑组织及修补颅底缺损的适应证、手术方式以及疗效。方法收集2003~2019年我科收治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部脑膜脑膨出患儿23例,包括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14岁,1岁以下患儿1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鼻内镜检查,鼻窦CT、MRI和(或)MRC扫描,以及儿科专科检查和母亲孕期病史调查。结果术中见筛骨水平板缺损14例、筛顶缺损6例、蝶咽缺损2例,累及双筛顶至鞍底1例。修补材料包括筛骨垂直板或中鼻甲骨片及羟基磷灰石,用于重建颅底。采用阔筋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中鼻甲带蒂黏膜瓣或游离鼻腔黏膜瓣贴补。术中5例切除膨出脑组织后见瘘孔不明显,未行颅底修复处理。均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随访3~20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应用于儿童脑膜脑膨出安全、有效,手术时机无年龄限制。仔细的术前评估、颅底缺损定位及选择适当的颅底重建修复方法非常重要。
- 马晶影周兵黄谦崔顺九
-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脑膜脑膨出儿童
- 内镜下经鼻入路眶尖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 马晶影周兵黄谦史季桐
- 小儿急性鼻窦炎合并眶蜂窝织炎1例被引量:4
- 2006年
- 马晶影周兵黄谦张罗崔顺九
- 关键词:鼻窦炎并发症
- 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额隐窝气房分布特征研究
- 黄谦周兵张罗马晶影葛文彤韩德民
- 影像导航系统辅助下经鼻内镜鼻颅底手术的护理被引量:3
- 2010年
- 田梓蓉葛文彤杜晓霞马晶影
- 关键词:影像导航系统鼻颅底手术经鼻内镜计算机辅助手术影像导航技术
- Peutz—Jeghers综合征表现为鼻息肉一例被引量:6
- 2016年
- 患者男,7岁5个月。主因左侧鼻塞4年,鼻内镜术后5个月于2009年10月入院。患者2005年因鼻塞曾于当地医院行“左侧鼻息肉切除”,术后症状改善。2008年4月再次行“鼻内镜下左侧鼻息肉切除+双侧鼻窦开放术”。术后约4~5个月复查发现左侧鼻腔息肉复发,左侧鼻塞、流黄脓涕。既往:自幼出现口唇黑色素斑。无进食障碍、腹痛、呕血或便血等表现。查体:发育正常,口唇黏膜可见多发黑斑沉着(图1)。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
- 马晶影周兵黄谦刘红刚
- 关键词:鼻息肉RS综合征息肉切除鼻窦开放术症状改善鼻腔息肉
- 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额隐窝气房分布解剖特征研究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额隐窝气房分布特征解剖研究。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39侧。手术中在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行额隐窝及额窦开放,术中观察额窦引流方式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影像导航对其进行确认。结果以额窦口为中心,划分额窦口前区、额窦口区和额窦口后区,鼻丘气房和额气房位于额窦口前,窦中隔气房和终末隐窝与额窦口同一平面,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和眶上气房位于额窦口后区。其中,术中鼻内镜下对鼻丘气房、I型额气房和II型额气房、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及窦中隔气房的识别与导航确认符合率最高(100%),额窦口符合率为89.7%;眶上气房为80%;终末隐窝为71.4%及III型额气房和IV型额气房符合率为60%。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额隐窝气房呈现额窦口周围较为固定分布规律,并对判断额窦口和开放额窦有很好的解剖参考意义,同时,对额隐窝气房的识别和开放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黄谦周兵张罗马晶影葛文彤焦宇韩德民
- 关键词:额窦内窥镜检查额隐窝
- 儿童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随访与处理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儿童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随访结果,对随访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和处理策略进行分类和探讨。方法儿童鼻窦炎性疾病患者268例(432侧),男186例,女82例,年龄3~17岁,平均14.3岁。188例(305侧)完成超过1年的术后随访。随访以鼻硬性内镜检查为主,记录症状缓解情况和鼻腔黏膜上皮化状况、鼻腔和鼻窦粘连闭锁状况及感染与否等。随访处理在局部麻醉下为主,部分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或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进行。结果随访见鼻腔粘连53例(78/305侧),占25.6%;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43侧,21侧分离成功;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5侧,9侧分离成功;中鼻甲与鼻中隔、下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下鼻道外侧)粘连各10侧,4侧分离成功。修正手术24例(24/188例),占12.8%;8例(8/188例)接受再次手术,占4.3%。鼻腔粘连分离及修正手术采用全麻8例,采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18例,局麻加表麻51例。再手术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结论儿童鼻内镜手术后相对成人更易出现鼻腔各部位的粘连,应在恰当麻醉方式前提下,尽早分割粘连;根据症状及术腔恢复情况可对影响手术效果的鼻腔结构进行修正手术;当症状不缓解或复发,且鼻内镜和鼻窦CT提示有病灶存在时,可再次手术。
- 周兵韩德民黄谦刘华超刘铭张罗马晶影张永杰
- 关键词:儿童鼻窦炎鼻内镜手术麻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