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梅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9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SBS导电复合材料被引量:6
- 1997年
- 在15~20℃下,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做乳化剂和掺杂剂,苯胺(浓度为0.2 mol/L)在溶有SBS 的有机溶剂中聚合24h,可制备聚苯胺(PAn)/SBS 导电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可热成型或溶液成型,所得试样表现出不同的逾渗域值:前者的 PAn-DBSA 质量分数为20%,后者为15%;当 PAn-DBSA 质量分数相同时,后者的电性能优于前者。PAn-DBSA 质量分数低于30%时,复合材料呈典型的热塑性弹性体特征:扯断伸长率大于600%,永久变形小于50%。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试样通过二次掺杂处理可提高电导率约2个数量级。
- 马永梅王向阳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聚苯胺导电橡胶乳液共聚复合材料
- 聚苯胺导电复合物的二次掺杂现象被引量:15
- 1997年
- <正>在导电聚合物中,掺杂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以下的事实:樟脑磺酸(CSA)掺杂的聚苯胺(PAn)用间甲酚做溶剂比用氯仿所得膜的电导率高10~3倍,并观察到聚苯胺的首次金属行为,在178K至室温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σ_(178K)/σ_(RT)=1.1.Heeger和MacDiarmid两研究小组最近的研究表明:间甲酚可使PAn-CSA卷曲的分子链展开,并使单极化子从定域转变为离城.PAn-CSA氯仿溶液所得膜用间甲酚气氛或涂间甲酚的方法同样可改善其导电性.MacDiarmid命名此现象为2次掺杂,以区别于原掺杂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2次掺杂过程对导电高分子主链的排列和构象产生影响,而不是以掺杂剂的存在作为提高导电性的必要条件.但至今未见对导电复合物的2次掺杂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成功地用现场乳液聚合方法制得导电态聚苯胺与氯磺化聚乙烯(CSPE)复合物的基础上。
- 马永梅陈春英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聚苯胺复合物掺杂导电聚合物
- 导电聚合物/橡胶复合材料被引量:8
- 1996年
- 概述了用电化学合成法、胶乳法、吸附聚合法和共混法等制备导电聚合物/橡胶复合材料的方法,以及相关性能。
- 马永梅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橡胶复合材料导电材料橡塑共混
- 橡胶改性PP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被引量:5
- 1996年
- 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SSBR,BR,ESBR分别与PP的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认为SSBR,BR和ESBR均具有非均相成核能力,并在橡胶质量分数为10%时,其PP的β晶型含量(K_β)分别为13.5%,11.7%,20.7%。K_β的差异可以从橡胶与PP的相容性解释。还研究了PP/BR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BR含量的关系,当BR含量为10%时,常温(25℃)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为7.8kJ/m ̄2。
- 马永梅过俊石谢洪泉李耀会
- 关键词:聚丙烯橡胶共混物改性
- SBR/PP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和性能被引量:7
- 1995年
- 研究了SBR/PP共混物的结晶行为、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及屈服强度。当SBR/PP(质量比)为10/90时,常温(25℃)下的缺口冲击强度最大,约为8KJ/m2,拉伸强度为田28.5MPa,屈服强度为31.4MPa;此时SBR具有最大非均相成核能力,并使PP具有63.6%的总结晶度和13.2%的β-晶型结晶度。
- 马永梅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丁苯橡胶聚丙烯共混物力学性能
- 用共混和共聚法改性聚苯胺及其电流变液的研究被引量:14
- 1997年
- 通过共混和表面接枝共聚两种方法改性聚苯胺,制备聚苯胺(PAn)复合粒子并用它们组成活性较高的电流变(ER)液.研究了PAn复合粒子的结构与ER液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An粒子表面涂覆聚乙烯醇或接枝聚丙烯酰胺等与PAn能形成氢键或有化学键连接的绝缘物质可以既提高其ER液的电诱导屈服应力又降低漏电流密度.
- 官建国马永梅王长胜谢洪泉
- 关键词:电流变液聚苯胺共混PANER
- 二次掺杂对聚苯胺导电复合物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1997年
- 研究了聚苯胺与(苯乙烯-丁二烯)三嵌段共聚物或氯磺化聚乙烯的复合物在间甲酚二次掺杂前后电导率的变化(提高2个数量级),根据二次掺杂使聚苯胺复合物增强永久形变和断面形貌脆断结果,认为二次掺杂使卷曲的聚苯胺链展开并通过分子链间的弱相互作用而自行组成导电通路.复合物二次掺杂前后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变化不大,说明其主链间的弱相互作用对应力无贡献.此外,还研究了二次掺杂对复合物在中性和酸性介质中电致变色活性的影响,
- 马永梅王向阳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掺杂聚苯胺复合物导电性电致变色
- 聚苯胺导电复合物二次掺杂的基材效应被引量:3
- 1997年
- 对十二烷基苯碗酸掺杂的聚苯胶(PAn)与氯磺化聚乙烯(CSPE)或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形成的复合物的二次掺杂进行了研究.二次掺杂的复合膜经反掺杂后的UV-Vis吸收光谱在580~800nm处呈现宽的吸收,证实了二次掺杂后PAn主链的展开,同时表明PAn在CSPE中的展开较在SBS中更充分.ESR动态测试表明二次掺杂诱导主链的载流子间相互作用有2种方式:PAn/CSPE中的单极化子转变为双极化子;PAn/SBS中的单极化子自旋-自旋相关增加,这可由复合物的相结构来解释.WAXD和SEM的测试结果支持了以上分析.
- 马永梅陈春英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聚苯胺复合物导电性
- 烷基苯磺酸掺杂聚苯胺的特征及可溶性被引量:7
- 1996年
- 以烷基苯磺酸(ABSA)为反离子质子酸,研究了大阴离子酸掺杂聚苯胺(PAn)的过程及其可溶性.表观溶解度和真实溶解度随溶剂和处理温度的变化表明大阴离子酸掺杂的特殊性:受分子链的运动和聚合物链间距影响较大.可溶部分的UV-Vis光谱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FT-IR对PAn和ABSA混合物在氯仿中的可溶物和不可溶物的结构分析表明掺杂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溶解不利.而ABSA中的烷基的直链结构对溶解有利.
- 马永梅官建国谢洪泉
- 关键词:聚苯胺烷基苯磺酸可溶性掺杂
- 聚苯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伸长过程中的导电性变化被引量:3
- 1998年
- 以简化物理模型为基础,用实测电流与理论电流之比来研究导电橡胶伸长中电导率的变化,并建立相应测试方法.聚苯胺(PAn)/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复合物用现场乳液聚合法制备.此复合物可熔融加工(MP)和溶液加工(SP).SSP样为SP样用间甲酚二次掺杂处理制得.对PAn质量分数为110%的复合物进行电导率随伸长变化测试结果表明:MP样随伸长增加其电导率显著提高,在伸长率为450%时,其电导率是初始值(σ0)的156倍;SP样在伸长过程中电导率随伸长而增加,在伸长率为500%时,其电导率是σ0的52倍;而SSP样在整个伸长过程中电导率变化较小,σ0<σ<2σ0.可从复合物的聚集态结构解释以上现象.SSP样在导电组分的含量接近逾渗域值时电导率随伸长迅速下降.而当导电组分含量高于逾渗域值时电导率随伸长表现出小的变化并具规律性,此规律性可用σσ0=1+ka+bk2经验公式来表达(a,b为与含量相关的常数).
- 马永梅刘小武过俊石谢洪泉
- 关键词:导电橡胶电导率PANSBS